詹静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是学生面临习作的真实写照。而三年级作为习作的起步阶段,有时也会让教师有启而不发之困惑,让家长有无从下手之尴尬。那么,如何才能破解这一困局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效的课外阅读就是打开习作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有效的阅读可以积累精美的语言,获得情感的沉淀,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进而促进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感染力。在此,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为习作铺设康庄大道展开讨论。
一、多维互动,增加班级阅读的浓度
个体和群体的互动,可能会使群体中的人,在心理和行为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产生“群体效应”。而班级群体阅读就是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途径。通过生本、师生、生生的多维互动,可以有效地增加班级的阅读氛围。为此,笔者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每天做一段读书笔记、每周介绍一篇美文、每月进行一次读书交流活动、每学期共读一本书,来促成阅读的“群体效应”。
一是每天做一段读书笔记。该笔记可以摘抄文本的精彩之处,也可以记录阅读感想。这原本是个体阅读行为,然而通过小组交流、观摩、互评、共赏、表扬等一系列举措,就成了群体行为。在群体互动中,阅读效率不断提高,班级读书气氛也变得越来越浓厚。一学期下来,学生的读书热情、读书效率、鉴赏水准都有了明显提高。例如,一位过去读书喜欢囫囵吞枣的学生摘抄了这样一段美文:
橙色的月亮上偶尔拂过丝丝云缕,宁静而端庄。深蓝的大海,缓缓的起伏,仿佛在呼吸。它浮在海面上,一动不动,像一座孤独的小岛。没有比蓝鲸更爱自己眼睛的生命了。纯洁的蓝光,是那么的神秘、幽远、灵异,因为,它是灵魂的光。”(选自《蓝鲸的眼睛》)
一位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也有了这样的阅读感受:
我读了《打碎一扇玻璃窗》,懂得了做错事会感到非常遗憾的,如果做错了还挖空心思掩盖真相,逃避责任,那就是更大的遗憾。人们愿意谅解一个做错事的人,但不会原谅逃避责任的人。因为做错事可能是无意的,但掩盖真相却是有意的。
二是每周介绍一篇美文。每周,笔者会将自己阅读的文章片段、读书感悟说给学生听,与学生一起交流、分享,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阅读的侧重点和评价美文的方法。随着师生交流的不断深入,学生们竟开始留意笔者读的书。如有一位家长打来电话询问《千年文脉》这本书是从哪儿买的。这是笔者正在读的一本书,被某些学生看到后,便“广而告之”了。那位家长还说:“孩子说老师看的书都特别有意思,而且他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都在放光,充满崇拜与羡慕。”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于是,笔者经常有意识地把文意俱佳、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拿到班上,当着学生的面阅读。如果有學生感兴趣,笔者还会和他们聊上几句,或者直接把书借给他们看。渐渐地,他们更加善于选择优质的课外读物了。
三是每月进行一次读书交流活动。该活动是针对一个主题展开的,是建立在每学期共读一本书的基础上的。例如,读《绿野仙踪》的时候,笔者分月带领学生品评了人物特点、情节构思、语言特点和文本立意。第一个月在品读人物时,笔者发现这本书对其他人物的外貌都进行了较详细的描写,唯独对主人公多萝茜的外貌作者却惜字如金。于是,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即先出示了文中一段描写外貌的文字:
虽然这件衣服已不是十分新,但那蓝色的底子上缀满了白色的花朵,就像在湛蓝的天空中闪烁着无数的星星,衣服的四周还绣着蕾丝花边,看上去十分漂亮。多萝茜平时最喜欢这件衣服。穿上它,她感觉自己变成了公主。
这段文字对人物的五官、身材没有具体的描写。鉴于此,笔者便让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自己心目中的多萝茜。有的学生认为,多萝茜是一个身材高挑、五官精致的女神;有的学生认为,多萝茜是有些婴儿肥、皮肤雪白、眼睛大而亮的萌妹子……大家众说纷纭。接着,笔者把美国、英国、日本影片中多萝茜的照片展现给学生看,他们都露出了惊讶、疑惑的表情。最后,笔者适时点拨;“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多萝茜的形象,每个人对文字的理解、对美的感悟都不一样。在阅读中,可以想象自己在天空中自由翱翔。这就是阅读的乐趣。”多维集体阅读,不但能使班级阅读的氛围更加浓厚,还能提升阅读效果。
四是每学期共读一本书。每学期,笔者都要求学生们读一本相同的书,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在一年级的时候,笔者让学生们共读了《绿野仙踪》一书。这本书故事情节紧凑,文笔流畅,构思巧妙,人物刻画独到,对刚开始尝试品读整本书的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笔者选择这本书共读还有一个原因,即它不仅是一个历险故事,而且还蕴含着对勇气、智慧、胆量、善心的哲学表述。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良好的引领作用。在共同阅读的过程中,笔者先采取了教师引路的方式(前三章由笔者声情并茂地讲给学生听)吸引学生的关注。然后,采取奖励的形式让学生主动阅读。从第四章开始,把每一个章节奖励给认真倾听的学生来朗读,这使他们激动不已。为了让他们的朗读更好地呈现,需要给足他们准备的时间,并努力调动家长的协助积极性。在共读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很多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共读前,其实就已经读完整本书了。虽然如此,但在共读时,他们却听得格外认真。笔者曾询问过一个学生:自己已读完了,为什么还听得那样饶有兴趣?他说,虽然自己读过,但其他同学读到精彩部分时,就会有所期待,有时还会产生一种“英雄所见略同”的感慨。生生互动通过这种方式展开,使共读效果更加显著。后来,笔者让学生们陆续共读了《西游记》青少版、《哈佛家训》,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调动“五觉”,搭建阅读阶梯
人对外界的感知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共同完成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只用到了视觉。为此,教师可尝试充分调动“五觉”进行阅读,既可降低阅读的难度,又能提升阅读的高度,为阅读搭建可持续发展的阶梯。
例如,《悲惨世界》是一本长达百万字的鸿篇巨著,其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都比较复杂。对于刚步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鉴于此,笔者便采取了“听读”的方式代替阅读,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笔者从网上下载了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朗读的《悲惨世界》音频。在聆听专业而富有感染力的演播中,学生们听懂了故事情节,理清了人物关系,使听觉阅读为视觉阅读提供了助力。
又如《木兰辞》是一篇较长的叙事诗,当学完《木兰从军》这篇课文时,笔者就带着学生阅读了《木兰辞》。一开始,学生兴趣不大,但听说本周将举行《木兰辞》的朗诵比赛时,许多学生便跃跃欲试。为了获得好成绩,学生们翻阅了大量的资料、视频和音频。比赛中,学生的表现精彩纷呈,声音、表情、动作都十分生动。
再如,朱自清的《春》中有这样的句子,“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如此精彩的描写,应让学生身临其境,品出其中的妙处。于是,笔者组织了一次假日郊游,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品尝”春的味道。通过嗅觉、味觉的参与,学生品出了这段文字包含的清香、新鲜、活力、幸福的“味道”。“五觉”的参与,拓展了学生阅读的广度。
三、讀写结合,开拓阅读深度
当阅读达到一定的“饱和度”时,写作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读写结合的方式有很多,如边读边写、读后再写和写后再读。其中,边读边写是笔者引导学生做得最多的事。因为当我们读到文质兼美的段落时,脑海中会闪过许多思绪、记忆和意象,虽然当时的感受很深,但往往会稍纵即逝。若不想让这些灵感被时间冲走,就应及时把它们记录下来。这是阅读的反刍和内化过程,开拓了理解文本的深度。学生如果养成搜集自己思想、感受的习惯,写起作文来自然有话可说。
通过这一系列的探索与尝试,这群三年级学生的习作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学生们徜徉在经典文学的书丛中,学会了积累素材。所以,一位学生在作文中才有了关于妈妈对做早饭烫到手习以为常、毫不在意的一段细节描写;另一位学生才会敏锐地捕捉到奶奶打毛衣的样子,于针线中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爱……
同时,阅读还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如一位学生在周记《刘老师》一文中这样写道:
她的十指修长,白如玉。音乐课上,她灵活的手指在黑白琴键上跳舞,奏出一首首动听的旋律。吹竖笛时,她的手指在七孔上跳跃。每当音乐响起,我们沉醉其中,仿佛听到了水声,闻到了花香,看到了翩翩起舞的蝴蝶。我们好像听出了作曲家的心绪——时悲,时喜,时苦,时乐。
另一位学生在作文《仙居游》中写道:
睁开睡眼惺忪的双眼,我立刻被眼前的美景迷住了。山间郁郁葱葱,云雾缭绕,婉若仙境。几声清脆的鸟叫打破了早晨的宁静。循声望去,鸟儿隐约栖息在枝头,仿佛给这仙境水墨画增添了一份人间烟火。
这些独特的描写,正是通过阅读所获得的。
阅读是对灵魂的扣击,书籍对学生心灵的震撼不容小觑。如一名学生听到《悲惨世界》中小珂赛特寄居别人家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后,回家给妈妈写了这样一首诗:
如果没有你这样的妈妈,我就画不出这样精彩的水墨画;如果没有你这样的妈妈,我就不会有如此漂亮的双人床;如果没有你这样的妈妈,我就不会有如此温暖的家;如果没有你这样的妈妈,我就不会有如此幸福的生活。
情动词发,三年级的学生也能成为小诗人。
《逍遥游》中有这样一句话:“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大鹏展翅需腾空九万里,方能“绝云气”“负青天”。故博览经典,方能才思敏捷,笔走如飞。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