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本朋, 王泽宇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光电研究院, 天津 300300)
近年来,反舰导弹发展迅速,其隐身性、攻击速度、规避能力、目标识别能力和抗干扰措施等朝着更隐蔽、更快、更强的方向发展[1],对执行海上战斗使命的舰艇构成了极其严重的威胁。如不采用有效的干扰措施,海军舰艇将面临灭顶之灾[2]。为此,世界各海军强国竞相推出了各式对抗干扰反舰导弹的舰载无源干扰系统,并继续大力推进新的研究项目[3],加快舰载无源干扰系统的发展。
美国现役装备的舰载无源干扰系统主要有RBOC系列无源干扰系统(发射单元如图1所示)和SRBOC系列无源干扰系统(发射单元如图2所示)。
图1 RBOC无源干扰系统发射单元
图2 SRBOC无源干扰系统发射单元
RBOC系列无源干扰系统主要为MK33/MK34 RBOC无源干扰系及MK33/MK34/RBOC-Ⅱ/ALEX无源干扰系[4]。RBOC系列无源干扰系统可以发射“箔条星”型箔条干扰弹、“箔条星”-Ⅱ型箔条干扰弹、MK171 MOD0型箔条干扰弹、LOROC型远程箔条干扰弹,HIRAM型红外干扰弹、HIRAMⅡ型红外弹红外干扰弹,“双子座”箔条/红外复合干扰弹[5],能有效对抗雷达、红外和复合制导反舰导弹。
SRBOC系列无源干扰系统为RBOC系列无源干扰系统改进型,主要为MK36 SRBOC无源干扰系统及MK36 SRBOC/MPL-9无源干扰系统[4],SRBOC系列无源干扰系可以发射“超级箔条星”箔条干扰弹、MK216型箔条干扰弹、BT4-1火箭推进箔条干扰弹,超级LOROC型远程箔条干扰弹、LRCR远程箔条干扰弹,超级HIRAMⅡ型红外弹红外干扰弹、超级HIRAMⅢ型红外弹红外干扰弹、超级引离式红外干扰弹、EX252子母型红外干扰弹,“超级双子座”箔条/红外复合干扰弹[5],能有效对抗雷达、红外和复合制导反舰导弹。
俄罗斯现役装备的舰载无源干扰系统主要为PK系列无源干扰系统,主要包括PK2型无源干扰系统(发射单元如图3示)、PK10型无源干扰系统(发射单元如下页图4)和PK16型无源干扰系统(发射单元如下页图5)。
PK2型无源干扰系统主要发射TSP47型箔条干扰弹、TSOT47型红外干扰弹和TSD47型箔条/红外双模干扰弹。PK10型无源干扰系统主要发射SR50型箔条干扰弹、AZSR-50型箔条干扰弹、ZSOM-50型红外/激光复合干扰弹、SOM5O型红外/激光复合干扰弹和SK50型箔条/红外/激光多模干扰弹。PK16型无源干扰系统主要发射TSP6O V型箔条干扰弹、TSP60 μm型增强箔条干扰弹和TSJ60 V型红外干扰弹[6]。PK系列无源干扰系统可有效对抗雷达、红外、激光和复合制导反舰导弹。
图3 PK2型无源干扰系统发射单元
图4 PK10型无源干扰系统发射单元
图5 PK16型无源干扰系统发射单元
法国现役装备的舰载无源干扰系统主要为“AMBL”系列无源干扰系统,主要包括“达盖1型”/AMBL 1A无源干扰系统系统、“达盖2型”/AMBL 1B无源干扰系统(发射单元如图6所示)、“达盖3型”/AMBL1C无源干扰系统、“马盖”小型反导自卫无源干扰系统、“萨盖”/AMBL 2A无源干扰系统[4]。“AMBL”系列无源干扰系统可用于发射箔条干扰弹和红外干扰弹,值得一提的是,“AMBL”系列无源干扰系统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配备的箔条干扰弹采用子母弹结构,使得箔条干扰云的空间分布更加均匀、合理作用效果提高;二是配备的红外干扰弹采用瞬时激活型和延时激活型两种方式,瞬时激活型红外干扰弹发射后可在舷外近距离点燃,产生3~5 μm强红外辐射场,持续时间约为4 s,延时激活型红外干扰弹发射后达到预定高度将降落伞打开,然后缓慢降落,触及水面后碰炸引信作用点燃火药并将弹体弹射到水面15 m高度,同时引爆红外药剂,喷射火焰,持续时间约为20 s,可形成约300 m2的红外辐射面积,对红外制导的反舰导弹有强大的干扰和欺骗效果,这两种激活方式的使用,使得红外辐射的持续时间及干扰作用更为长久,既能干扰热源寻的制导反舰导弹,又能干扰红外成像制导反舰导弹[7]。“AMBL”系列无源干扰系统的使用,可有效对抗雷达和红外制导反舰导弹。
图6 “达盖2型”/AMBL1B无源干扰系统发射单元
英国现役装备的舰载无源干扰系统主要有“防栅”无源干扰系统(发射单元如图7所示)和“超级防栅”无源干扰系统(发射单元如图8所示)。
图7 “防栅”无源干扰系统发射单元
图8 “超级防栅”无源干扰系统发射单元
“防栅”无源干扰系统分为MK1、MK2、MK3三个型号,配备的无源干扰弹分为六种:新型红外闪光诱饵弹、远程箔条干扰火箭弹、中程箔条干扰弹、中程红外干扰弹、近程箔条干扰弹、近程红外干扰弹,用于干扰雷达、红外制导反舰导弹,对载舰提供远、中、近三层保护。“超级防栅”无源干扰系统为“防栅”无源干扰系统改进型,该系统配用的无源干扰弹有“超级栅栏”和“超级围栏”两种,前者为近程无源干扰弹,有箔条和红外两种载荷,发射后可产生球状假目标箔条云和红外辐射场,干扰频率和干扰波长为2~15 GHz和2~5 μm,对抗雷达或红外制导反舰导弹的攻击。后者为中远程无源干扰弹,也有箔条和红外两种载荷,发射后可产生假目标箔条云的干扰频率为8~30 GHz,红外辐射的干扰波长为2~14 μm,可有效对抗雷达或红外制导反舰导弹的攻击[8]。
英、法、美等海军强国为了提高本国舰载无源干扰系统的防护能力和降低使用维护成本,减少对后勤支援的依赖性,不断完善改进本国产品[2],各种无源干扰弹及投放系统均采用标准化、通用化设计,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系列化产品,如英国的“防栅”系列,法国的“AMBL”系列,美国的RBOC、SRBOC系列等[1]。舰载无源干扰系统向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方向发展可以实现系统一机多用、多弹种兼容的功能,从而扩大列装范围[9],提高载舰的防护能力。
随着计算机、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舰载无源干扰系统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日渐明显,系统的反应能力不断提高,识别、判断、决策、发射甚至装弹过程都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10]。如美国的MK36 SRBOC系统能自动响应空中威胁、发现哑弹并及时采取最佳替代措施、检测和识别干扰弹、定时判断故障等。再如,法国的“达盖2型”/AMBL1B系统发控设备的高度自动化、智能化,使其除了能有效对抗导弹的组合攻击,还能在10 s内自动连续多次发射对抗5枚不同方位的来袭反舰导弹[11]。
众所周知,比较先进的反舰导弹均采用复合制导方式[2],目前,双模复合制导方式已获得初步应用。复合制导方式主要有:红外/紫外制导、雷达/红外/激光制导、红外/TV制导、红外/毫米波制导及双波段或多波段红外制导等[11]。因此,各国海军都在大力发展复合型干扰弹。目前,美国MK36 SRBOC系统配备的“超级双子座”箔条/红外复合干扰弹、俄罗斯PK10型系统系备的SK50型箔条/红外/激光多模干扰弹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已经部分解决了对抗多模制导反舰导弹的问题。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下一步各国海军将着重发展毫米波/红外复合干扰弹和多功能红外烟幕弹[9],用于对抗新一代毫米波雷达/红外寻的器主被动复合制导、光电复合制导、激光/红外制导和电视制导的反舰导弹。
舰载无源干扰系统是海军舰艇反导防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装备,随着先进反舰导弹的大量使用,舰载无源干扰系统在未来海战中的重要性越加明显。世界各国特别是海军强国都在加强对其研究力度,作为舰载作战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将与其他作战部分综合使用,在保护舰艇免受反舰导弹攻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2]。
[1] 许海龙,王隽,张金华.国外新型舰载诱饵发射系统发展研究[J].舰船电子对抗,2013,36(2):28-32.
[2] 苗秀梅.舰载无源干扰系统综述[J].水雷战与舰船防护,2007,15(3):49-51;67.
[3] 徐秦.舰载软杀伤技术对抗反舰导弹评述[J].国防科技,2012,33(6):39-44.
[4] 曹本义.舰载干扰弹发射系统的系列化研究[J].水雷战与舰艇防护,2007,15(2):43-47.
[5] 秦鹏鑫,殷利.反舰导弹的温柔杀手—舰载软杀伤武器系统②—美国[J].舰载武器,2008(8):73-78.
[6] 秦鹏鑫,殷利.反舰导弹的温柔杀手—舰载软杀伤武器系统⑦—其它国家篇[J].舰载武器,2009(1):84-88.
[7] 秦鹏鑫,殷利.反舰导弹的温柔杀手—舰载软杀伤武器系统⑤—法国篇[J].舰载武器,2008(11):83-87.
[8] 秦鹏鑫,殷利.反舰导弹的温柔杀手—舰载软杀伤武器系统④—英国篇[J].舰载武器,2008(10):77-81.
[9] 张雨,周刚.国外舰载舷外无源干扰装备研究[J].舰船电子对抗,2012,32(8):15-16;60.
[10] 张祥林,田万倾,高东华.国外远程无源干扰装备研究[J].光电技术应用,2004,19(2):32-34.
[11] 张祥林,徐庆丰.国外海军无源/光电对抗系统的装备研究[J].光电技术应用,2004,19(6):21-24.
[12] 钱海鹰,徐松林.反舰导弹舰载软杀伤技术及武器系统进展[J].舰船电子对抗,2013,33(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