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继芳,李 茹,曹付元,冯 凯
(山西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计算机专业作为应用技术型工科类重要专业之一,具有发展更新快、技术性强、与实际应用联系紧密等特点。依据《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本科毕业生要具有灵活地、探索性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作为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正是对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全面的总结,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1]。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完成一项软件工程项目设计,并撰写相关文档及毕业论文[2]。完成毕业论文是本科生获得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然而,高校的扩招导致生源质量的下降,唯就业率导致学生重视程度的下降,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也呈现下滑趋势。例如,选题盲目、重复,质量较差,脱离应用实际;受考研和就业压力影响,毕业生的精力和时间投入严重不足;毕业论文缺乏逻辑性、系统性和规范性;毕业生经常不在学校,导致指导教师鞭长莫及,存在指导时间不足、精力投入不够、进度迟缓、效率不高等现象。
因此,如何有效提升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是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3],值得每位指导教师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索。
开设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系统、全面了解和掌握毕业设计流程以及相关文档的规范化写作,端正态度,强化认识,有效提升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该课程主要从绪论、系统设计、相关文档解读、论文撰写、论文答辩和职业规划等6个方面系统介绍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并要求学生掌握规范化的毕业论文写作格式。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的主要任务包括:培养学生全面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去分析和解决本专业范围内一般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设计思想,掌握软件设计与开发的一般程序和方法,进一步巩固、扩大和深化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调查研究、查阅文献、收集资料以及正确使用文献资料和工具书的能力[4],提高撰写论文及相关文档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团结协作、一丝不苟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在大三第二学期开设该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毕业论文(设计)中系统设计、论文撰写和毕业答辩各个环节的基本流程,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需求,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沟通表达能力,从而有效提升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和答辩效果。此外,该课程还侧重于考查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学生有多少收获)和综合效果(学生有哪些方面的收获),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获取,同时还包括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兴趣、钻研精神、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提升,有助于提高本科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精神,培养本科生探求真理、服务社会的意识,使其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素养和独立工作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现今社会对现代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求。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作为近几年才出现的一门新兴专业课,旨在实现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实践应用技能以及创新思维等方面能力的综合培养。课堂时间的有限以及教学改革趋势对有效学习的更高要求,都对该课程的开设提出了教学时间由课堂延伸至课外的实际需求,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有效融合课内外教与学的更高要求[5]。为了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探索一种新的、适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开放互动式教学强调“教”,即指导、引导、辅导,围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展开教学,侧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渐达到“由扶到放”[6]。为了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还可以将任务驱动法和探究式学习融入其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和灵活运用,达到培养并强化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7]。
考虑到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好的自学能力和交互能力,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且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和主动发展意识,这些品质非常有利于开放互动教学模式的开展和实施。因此,我学院基于开放互动教学模式对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在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法、探究式学习和小组汇报法的基础上,以教师为主导,将教师的角色从单纯的知识讲授者转变为内容引导者和课堂组织者;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的角色从被动的“听”转变为“讲”和“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习主动性;以小组为载体,全面提升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同时也为教师提供更多与学生交谈和讨论的时间和机会。上述转变使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发现学生的问题和不足,并给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逐步推进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顺利开展。
开放互动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课下对教师在课堂上布置的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讨论和研究,并在下次课上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展示和汇报。该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微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综合能力,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质疑和尝试,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团结协作和善于表达的能力,倡导多元化的交流和研讨,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式学习能力。这对于需要高度团队协作的计算机行业而言是非常必要的。
基于开放互动教学模式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以学生汇报为主,汇报内容不局限于教材与专业知识,教师承担指导者的角色,教学方式不局限于单向的讲授,而是通过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法,将课上和课下有机结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提问和讨论,为课堂创造良好和谐的气氛,鼓励学生扩展思路。基于该模式的课程实践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通过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对问题的自由探讨,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在内容讲授上,不求全面透彻,面面俱到,而把一些问题留给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最后,由教师对课堂情况及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评价和反馈,并对下一次教学提出更高、更具体的要求。这种“明确任务、小组分工、团队协作、汇报答辩、评价反馈”的理念和模式,能够不断加深学生对任务的思考和理解,使得学生在“课下学习—小组讨论—课上汇报—回答问题—互动交流—深化认识—强化创新”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实际的任务分析和解决能力,实现从灌输课堂向对话课堂转变,从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转变,从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转变,从句号课堂向问号课堂转变[8]。从而摆脱以往教与学脱节的痼疾,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和学习能力[9],真正达到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的目的和效果。
图1 基于开放互动教学模式的课程实践示意图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的相关教材及教学PPT均为我学院课程组任课教师统一组织和编写,包括绪论、系统设计、相关文档解读、论文撰写、论文答辩和职业规划6个章节,按照毕业设计的组织和实施顺序,从课题选择、文献查找、任务书、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程序检查、毕业论文撰写与排版、论文答辩的过程与技巧以及成绩评定等多环节规划内容,共32个学时,其中讲授16学时,汇报+讨论16学时。
第1章概述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及毕业设计的要求、必要性、注意事项和实施步骤,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第2章介绍常用的开发环境、软件设计工具、版本控制工具等与系统设计相关的专业知识,并让学生了解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及工作步骤;第3章传授选题技巧,讲解开题报告的写作方法,重点介绍文献资料的检索和阅读方法,培养学生撰写文献综述的能力,并让学生了解规范化的文档写作要求;第4章介绍毕业论文的具体框架及各部分的写作要求,让学生掌握毕业论文的规范化排版格式;第5章讲解毕业论文答辩的流程和技巧,让学生掌握答辩PPT的内容安排和设计方法,了解答辩成绩的评定标准;第6章介绍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环境和发展前景,让学生意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以及自身存在的差距,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该课程为学生今后的毕业设计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构思及富有指导意义的操作方法。课程的具体教学安排及任务要求见表1。
结合任务驱动法、探究式学习和小组汇报法的开放互动教学模式实现了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课内外教与学的有效融合,既加强了教师对学生的全程跟踪和全方位指导,保证了教学内容的顺利开展和教学效率的大幅提升,又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系统、全面地掌握毕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明确个人兴趣爱好及专业发展趋势,为大四毕业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和答辩打下坚实的基础。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主要考查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对毕业设计各个环节基本方法和相关理论的了解和掌握情况。教师通过跟踪、记录和比较各组学生在PPT汇报、文档撰写、团队合作以及回答问题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情况,对各组成员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合考核和评分。
成绩的评定方式如下:
总成绩=系统设计相关介绍×30%+毕业设计相关文档×30%+毕业论文及答辩×40%
在每个考评环节还需从文档的规范化程度(30%)、汇报时的表现(30%)、PPT的组织形式(20%)、回答问题情况(20%)等方面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打分和评估。具体的考核评分记录表见表2。
表1 课程的教学安排及任务要求
表2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考评表
基于开放互动教学模式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是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有效补充和促进,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和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规范毕业论文的写作,为毕业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高质量完成提供保证。
经过两年的实践教学,该课程已经呈现出一些良好的趋势:①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大多数学生对该课程及其教学模式持欢迎和肯定的态度;②提升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多数学生愿意主动、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与老师和同学们相互交流;③起到了小组间互帮互助、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效果,加深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④提升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关注度和注意力,答辩过程中其他学生的不同理解、老师的针对性提问或追问等都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⑤有助于提高大四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工作效率,使教师们能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生系统功能的完善和创新上。
当然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如汇报小组准备不够充分、PPT形式过于单调、选题缺乏实用性、调查研究不够全面深入、需求分析不够具体明确、书面表达不够规范、口头表述缺乏激情、回答问题不够准确、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等。为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还需不断摸索和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养成肯钻研、勤思考、勇于创新的思维意识和习惯,从而使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升。
[1] 时招军, 李其申, 黄笑娟. 基于产出教育背景下的毕业设计选题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46): 40-41.
[2] 戴群.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实践环节教学研究[J]. 大学教育, 2014(6): 125-127.
[3] 王志超. 应用技术型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思考[J]. 计算机教育, 2015(2): 16-19.
[4] 王珊珊, 张鲁明. 对本科毕业设计的剖析与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 2017(2): 1-2.
[5] 张娜. 基于案例的课内外教与学有效融合的策略研究[J]. 软件导刊, 2017, 16(2): 7-9.
[6] 奎晓燕, 杜华坤, 刘卫国, 等. 基于互动式“3W”教学模式的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J]. 软件导刊, 2017, 16(3): 184-185.
[7] 张筱燕. 基于探究式学习的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 2017(3): 160-162.
[8] 朱征宇, 曾令秋, 杨广超. 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互动教学探索[J]. 计算机教育. 2017(3): 124-128.
[9] 楼吉林, 胡建华. 算法分析课程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 计算机教育, 2017(3): 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