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大赛结束了,我终究没能进入梦寐以求的决赛,和全国的写作高手在许多人梦想的北京大学的校园里一争高下。
参加决赛的同学从北京回来了,捧着奖品和证书回来了,雨澈是其中之一。他们在休闲区里聊着北京的事情,聊着三天的情谊。他们聊得欢快,因为他们经历了一场友谊加实力的聚会。他们诉说的是无尽的快乐。
而我,只是一个旁观者、旁听者。
我默默地倾听着他们的快乐,衷心地祝贺他们获得了荣誉。
我羡慕。当然,也夹着些许懊悔。
去年秋天,我和他们一样,开始着手准备初赛作品。那时,我刚上七年级,学习不太紧张,有充足的时间去做准备。
不多久,我的初赛作品完成了,并意外地被杂志采用。这也预示着初赛通过。
我拿着杂志寄来的汇款单,开心地笑了。我心里默默地想,初赛很成功,复赛一定要努力,并一定要进入决赛。
经过漫长的等待,复赛选题终于出来了。
看到复赛选题时,我愣住了,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般简单。相反,我需要准备很多材料,而且,时间相当紧迫。可我身边一点儿能用上的资料都没有。我该怎么办?
我开始拼命地四处寻找能完成复赛选题的资料。
可是,越是心急,越是找不到适合写作用的有效资料。或许遇到过我所需要的资料,但因我太着急,常常粗心错过却浑然不知。我只是盲目地四处疯狂找寻。
有一天上语文课时,老师提到了“三打白骨精”。我突然想到了《西游记》。《西游记》恰好也符合复赛选题的意旨。
我激动地找出《西游记》,准备重新看一遍。可是,看着日历上已逼近期末考试的日期,我无奈地放下了手中的书。
我该看的是语文和数学,而不是小说。
不论是期末考试还是参加写作大赛的复赛作品,都在逼迫着我。复赛的截止日期一天天临近。
我不想放弃这次写作大赛的机会。我借着对《西游记》模糊不清的印象开始了创作。
我像个近视病患者,根本理不清《西游记》的人物和线索,但我也没时间再去看个清楚。
终于,我按复赛的选题要求,完成了作品。我按规定先发到网上,文章被选为了“精华”。可是,网站的小可编辑说:“这篇作品如果用来参加复赛,还需要精心修改。”
我又努力作了一番修改,定稿后交给老师。
复赛结束了。
我没能进入决赛。
我能做的就是真心祝贺这些获奖的同学。
雨澈得了特等奖,她收获的是荣誉和无尽的祝贺。
当天的报纸报道了雨澈得奖的事,还有对她的采访。雨澈真的很了不起,她只有13岁。
我并不嫉妒她,也不可能嫉妒,真的只是羡慕。我和雨澈的相遇,或许就是所谓的缘分。我们没有刻意去认识彼此。正因如此,我才把她当成最好的朋友。
妈妈叫我向雨澈学习,我拼命地点头。我一直都想做得像雨澈那么好。妈妈不停地说:“你看李雨澈,比你还小,人家得特等奖,你连决赛都没进。”
面对雨澈的荣誉,我觉得很累。我不想再写作了。我不可能成为第二个李雨澈,绝对不可能。
后来,我冷静了下来。不可能人人都是李雨澈,不可能人人都像李雨澈那样获得特等奖。
我完全没有必要成为第二个李雨澈。只要我努力,也许我会比李雨澈更优秀。即使没有她优秀,我也曾努力过,我体会了过程。在努力的过程中,我是有收获的,哪怕收获甚微。
我终于想通了,比赛只不过是写作的一个插曲,一个动听的插曲。我没有必要太过于在意得失。写作,写的是快乐和梦想,不是为了比赛。我要学着体会努力的过程,就像张靓颖唱的《光芒》:
过程多快乐,
我不再那么急迫,
想要看到好的坏的,
所谓结果。
过程是最快乐的。不要为了荣誉而写,应该为了自己而写,为了自己的心而写。我认为,这就是写作的真谛。
我要继续努力,我希望自己的写作过程中有一段美妙的插曲。明年的比赛,我会努力的。
我最喜欢的话是:我写故我在。我手写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