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德莉
世界正在变轻。
今天是“轻”全面战胜“重”的时代。法国哲学家、《轻文明》作者吉勒·利波维茨基说,“轻”正成为“一股世界性的动力,一种颠覆全球的范式”。
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认为日本已进入“低欲望社会”,年轻世代不愿意背负风险,不买房、不结婚、不生小孩,丧失了物欲和成功欲,“胸无大志”。这是典型的轻社会。
2000年的“飘一代”,其实也是“轻一代”:他们只租房不买房,只打的不买车;懒得存钱,不想养老;爱过多次,但从不为谁要死要活;悄悄结婚,绝不举行盛大婚礼;不对别人嘘寒问暖,也不喜欢被人嘘寒问暖……
17年后,我们发现这个世界更轻了。轻,作为一种价值、一种理想和一种迫切的需要,不再局限于个人对待生活和他者的态度,俨然成了全球经济、文化的新运作模式。
轻物欲、轻成功、轻文化、轻经济、轻社交、 轻婚姻……正成为一种新潮流。
生命太沉重,让我们轻轻地活着,就好。
轻物欲
泡沫破裂,日本迈入低欲望社会。对经济的失望与无望,使人们物欲减退,无论物价如何降低,都无法刺激消费。人们开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物质”——冲动消费、过度消费的商品不算真正的物质。
美国作家茱迪·黎凡做了一年生活实验,除了生活必需品以外什么都不买。日本作家金田由纪子在《不持有的生活》中,提倡人们拥有适度、恰到好处的物品。而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将这种不持有的态度发挥到极致:多余物品一律抛弃,连床都不留。不持有主义者相信,拥有越多,生活越烦琐,“留白”才能更为轻松。而被物质包围的世界,就像泡沫般易碎。
轻文化
后现代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就是无聊空虚。我们生活在由大众媒体主导的轻文化之中。享乐主义、娱乐至上的观念渗入各个传媒领域:从商品广告、电视节目、娱乐活动到社会新闻,无一不是流量至上,追逐趣味性、娱乐性,而沉重的议题被稀释。
将失落的自我价值投入娱乐或消费,终究归于空虚。不过新的潮流出现了——人们偏好以轻的形式重新诠释沉重的议题。
轻经济
这个时代诞生了“小人国工程学”,创新达到纳米级别。人们在创造质量更轻、体积更小、用料更省的产品,“去物质化”的风潮席卷全世界。理念、虚拟数字和符号也可以成为商品,比如《王者荣耀》的货币。互联网、新金融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无现金社会早在前两年已初现端倪:支付宝进攻各大城市的菜市场与超市,中老年人开始融入无现金社会。财经作家吴晓波说,随着房地产热潮减退,近几年财富的增长更多产生在新实业、新消费、互联网与新金融领域,经济重新回归至“轻”。
轻成功
成功学已经不再时兴,年轻人反而习惯用“丧”来消解宏大理想和生活压力。“没有上进心”的背后,是自我防卫和自我安慰。
年轻人择业时更注重兴趣爱好与个人价值的实现。“飞特族”即自由职业者,因自媒体热走入公众视野、获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目前,南京等地已将自由职业者纳入公积金缴存政策范围。
轻漂泊
“轻”的力量不仅表现在道德伦理方面,更表现为空间上的流动和灵活。
乡土社会里,种地的人是黏在土地上的。如今人们不再固守故土,务工人员漂泊四方。各式交通工具与网络让地球变小,城市化差异让漂泊变得平常。北漂话题成为“月经帖”,全球漂也已不再新鲜:家乡在成都,上学在美国,工作在北京,房子在香港……或者工作就是环球酒店试睡员。如吉勒·利波维茨基在《轻文明》中所说,一种游牧式、变动式的个人主义成为超现代性的主流。
轻社交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这种熟人关系是从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感觉。乡土之中人们的交情被土地捆绑在一起,就像大地一样沉重。
而随着人群流动性倍增,社会空间变得越来越大,人们住进独门独栋的公寓大楼,脱离了长期的邻里生活,现代化运作让陌生人进入社交圈,交情变得越来越轻。有人评论微信新功能:“为什么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因为我和你只有三天交情。”但在中国的语境中,“熟人”仍有巨大魔力——圈子与人脉,仍是社交关键词。
轻婚姻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文艺群体引起轰动,它给习惯宏大叙事的中国读者带来了“轻”理念。到如今,家庭的结构出现了松动,重要标志是夫妻关系更强调“尊重”。人们更注重个体存在而非集体目标,离合更为多见。民政部的公报显示,2016年依法离婚的夫妻共有384.1万对,粗离婚率为2.0‰;而2002年这个数字仅为0.90‰。丁克一族和不婚主义者悄然驾到。
轻求识
电子设备越来越轻,随之变轻的还有文字的“重量”和阅读习惯。相比起长篇阅读,浅阅读更符合互联网特性。
求知过程也变得轻飘飘。人们不必一头栽进厚重的学术著作之中,只要上知乎问答、百度知道,动几下指头就可得到答案。各领域达人贩卖干货,“10天学会×××”“这10点让你看懂×××”,将知识浓缩到几分钟。不过这样得来的知识也是轻飘飘的——只能看到高度概括的答案,却没法看到冰山底下的图景。
轻身体
现代人把脂肪当作负担、毒瘤以及懒惰的象征,有自制力的人都应该轻盈。进入身体的食物,更要轻:蔬菜要有机,调味料要无添加,主食是不必要的,一碟沙拉足以满足生存需求。轻断食不再是印度僧侣和瑜伽行者的专利,作为一种颇受推崇的瘦身疗法,它不仅能让身体轻盈,更能让人“获得心灵的自由”。传统健身房中塑造肌肉的重型机械,逐步将抢眼位置让与“轻”型有氧运动,如跑步机、瑜伽等。
轻死亡
2016年,超過100万人观看了一个英国人安乐死的全过程——纪录片《如何死亡:西蒙的抉择》在BBC播出。西蒙因患有运动神经元疾病,选择在自己生日当天去瑞士施行安乐死。目前,荷兰、比利时、瑞士的个别城市和美国的一些州已通过安乐死法案。2017年3月,台湾作家琼瑶公开呼吁支持“尊严死”,不少网友表示赞同。死亡,在许多文化中是件极为沉重的事,而安乐死的推动者认为,人们有权利更舒适地结束生命。
(摘自《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