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虹
在都市车水马龙的生活里浸染久了,很多人便不免向往起山居的清幽惬意。某种程度上,读书与山居竟有一比。一旦拿起一本好书,只要自己能够逐渐沉浸其中,则不啻悄然步入了溪流潺潺、鸟鸣婉转的山水之境。置身于如此境地,可以与智者促膝而談,可以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可以忘却俗世扰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书相伴的日子是心灵的山居。
关于山居, 《小窗幽记》中的表述可堪玩味:“山居有四法:树无行次,石无位置,屋无宏肆,心无机事。”此山居四法转述为现在的话就是,树木杂生没有行列次序,石头错落没有固定位置,房屋简陋没有宏大构造,心中闲适没有世俗机心。窃以为,如此山居法则同样不失为读书的理想状态。
“树无行次”可看作是读书的选择。读书,不能过于拘泥,过于拘泥则乐趣丧失,而且,消化吸收的效果未必良好。就有这么一类读者,读书不是听凭自己内心的召唤,反倒是屈从于别人眼里“应该的样子”。还有些读者在读书时不善于略读、跳读与精读的有机结合,在出版物浩如烟海的当下,往往因此而浪费了时间,错失了太多书路胜景。
“石无位置”与“屋无宏肆”则好比是读书的状态。不同的人读书有不同癖好,有的人读书喜欢桌案洁净,书籍排列得规整划一,从而在赏心悦目中安然进入阅读秘境;有的人讲求的却是随性,各样可心的书籍散乱得到处都是,方便自己随时随地抓起来“大快朵颐”;有的人读书时必须安静,必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凡此种种,诚所谓“石无位置”。要不得的是,过分追求客观条件,以至于舍本逐末,把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撂在了一边。
“屋无宏肆”,能否合理安排时间,做到潜心阅读,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心无机事”,表明的正是一种读书追求。这似乎很大程度上应和了林语堂所推崇的读书态度,“究竟怎样才算是真正的读书艺术呢?简单的答语就是:随手拿过一本书,想读时,便读一下子。”在林语堂看来,读书就该求得闲适,读出兴味。与功利化读书相比,“心无机事”地读,读出的未尝不是一番别样洞天。
许多人向往山居,未必能长久山居;一些人推崇读书,却也未必能认真读书。所以,说到底,适度约束自己,始终瞅准方向,像悠然山居那样对待读书,读书生活才富于情趣,继而助益自身走好脚下的路。
(摘自中国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