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烨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教师的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逐渐转变为“授业解惑”者.如何有效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思考解答是值得教师思考和研究的课题.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效设计问题,并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一、设计层次性问题
不同学生的各项能力及学习水平存在差异.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如果不考虑学生的个体间差异性,就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要,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提高问题教学效率.随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分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并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使用与推崇.根据学生思考能力的不同分层设计问题,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受益于教学.教师要将学生分为三组:逻辑思维、分析判断能力较强的为培优组;各方面能力一般的学生为提高组;各方面能力较弱的学生为后进组.例如,在讲“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時,对培优组学生,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从课本中自行寻找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和外因,并试着分析这些因素为何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对提高组学生,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寻找影响反应速率的内因及外因,并分析这些因素发生改变时反应速率应提高还是下降;对后进组学生,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有哪些?外因有哪些?然后给学生自由讨论时间,让小组内部自行解决问题,并在课堂末尾进行抽查提问以起到督促作用.在设计分层问题时,教师要明确为各组学生设计问题的目的,挖掘培优组学生的思维潜能,使其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拔高;巩固提高组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并适当拓宽其思维以培养其综合能力;激发后进组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其理解基础知识,使其达到基本教学要求.
二、设计探究性问题
具有一定探究精神对学生而言十分重要.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尽可能使问题具有探究性质,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同时,促使学生探索知识的本质.例如,在讲“金属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可以演示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准备镁、铝、铁、铜等金属与稀盐酸试剂,将各类金属分别与稀盐酸反应,并让学生观察反应是否发生以及发生反应的速率,然后提出问题:各类金属与稀盐酸反应的现象能说明什么?让学生结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再带领学生思考:镁、铝和铁均能和稀盐酸反应且气泡产生速率为镁>铝>铁,铜不能和稀盐酸反应,说明了部分金属具有能和酸发生化学反应的性质,且这四种金属的金属活动顺序应为镁>铝>铁>铜.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以及四种金属的活动顺序,还能帮助学生通过化学反应判断金属的活动顺序,培养学生探索知识本质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设计持续性问题
设计问题是为了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使问题具有持续性,让学生的思维从一点到另一点进行连续活动,避免学生出现思维断档现象.例如,在讲“晶体结构与性质”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阅读课文时间,然后提出问题:晶体的分类有哪些?让学生从课本中找出答案.再提出问题:这些晶体的结构特征是什么?其结构特征又决定了其有哪些对应性质?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思考分析.有价值的提问,能使问题持续下去,使提问成为学生不断思考、分析和发问的动力根源.若问题缺乏对应后续,就会使整个提问过程各环节间关系不够紧密,不利于学生将知识点联系在一起,也不利于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还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四、及时做出反馈
在设计问题并提问学生后,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反馈,为学生指出回答中存在的不足,在督促学生改正的同时注重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拉近师生间距离.首先,设计问题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故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与评价,使学生意识到自身回答中存在的不足,同时告诉学生此题标准回答.其次,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会有紧张情绪,教师要减轻学生的紧张感,使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再次,教师要注重鼓励学生,对学生思维中优秀之处提出表扬.最后,教师要及时对问题进行总结,并进行引申与拓展,使整个教学过程稳步有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问题反馈、总结等过程,提高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