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学科PCK的散文教学设计

2018-05-31 09:13许轶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语文

许轶

【摘 要】 本文从语文学科“话题PCK”的视角出发,考察散文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原有教学设计进行修改。旨在探讨语文学科教学知识,提高中学语文散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语文;教学知识;散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背景描述

1986年舒尔曼教授提出了学科教學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它是“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

1990年格罗斯曼进一步提出PCK包含四个要素:①教师关于一门学科教学目的的统领性观念(关于学科性质的知识、关于学生学习哪些重要内容的知识或观念);②关于学生对某一课题理解和误解的知识;③关于课程和教材的知识(主要指关于教材和其他可用于特定主题教学的各种教学媒体和材料的知识,还包括学科内特定主题如何在横向和纵向上组织和结构的知识);④特定教学内容显示给学生的策略性知识。

之后,Veal和MaKinster又以PCK概念本身所强调针对性的主题的大小,或者说主题的层级,将PCK划分成三个层次(level):普通PCK(General PCK)、学科PCK(Domain Specific PCK)、话题PCK(Topic Specific PCK)。

于我国的教育现实而言,话题PCK层面所关涉的主题,大致相当于我国“一节课”制课堂的教学内容。据此,本文希望以PCK理论作为依据,通过对一节课教学设计的分析,探讨散文阅读教学的设计。

二、原教学设计

1. 《鞋的故事》是作家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篇散文,作者围绕“鞋”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 我送钱给小书绫作为结婚的礼物,小书绫为了答谢我,先后给我做了两双鞋,并由此引发了我的感慨。

2. 讨论:小书绫为了答谢我,先后给我做了两双鞋,在这个过程中,哪些人、哪些物发生了变化?怎么变的?

【明确】 ①鞋子:第一次,太小,做得精致极了(§25、§26);第二次,松快,做得太粗了(§35)。关于鞋子的做工,都是通过刘嫂之口,作出评判的,原因是刘嫂是行家,她的话更有说服力。

②小书绫的性格为人:胆小→有主见、吃苦耐劳、质朴聪明→心胜、为生活奔忙、功利浮躁、有情有义。

③社会环境:追逐物质(§36“眼前,就是农村,也没有人再穿家做鞋了,材料、针线都不好找了。”)

④我对鞋子的态度:喜出望外(§26)珍重(§29§30)→满意(§35“穿着很松快,我很满意”)珍视却遗憾、感慨(§35我默默地把鞋收好,放到柜子里,和第一双放在一起。)

⑤我对小书绫的态度:欣赏、同情→理解、祝愿

欣赏、同情:§5“我听了以后,很受感动。”“我有大半辈子在农村度过,对农村女孩子的勤快劳动,质朴聪明,有很深的印象,对她们有一种特殊的感情。”§6送钱给小书绫作结婚礼物。§8、§21两次外貌描写,将小书绫越写越美,正是因为第一次是直观的理性化的印象描写,而第二次是带着欣赏的眼光的描写。(朗读)

理解祝愿:§35“小书绫上次给我做鞋,是感激之情,这次是情面之情。做了来就很不容易了。”§37“农民的生活变得富裕起来,小书绫未来的日子,一定是甜蜜美满的。”

3. 探讨主题:对于这一切的变化,作者有哪些思考?

【提示】 作者的思考落实在哪几句话中?

【明确】 §37、§38。朗读这两小节。

【明确】 §37中提到了两个现实:一是“家做鞋”所代表的美好传统正逐渐消失;一是物质文明的进步。作者的思考正在于这两者的关系上:美好传统的消失,是不是一定能换来物质文明的进步?物质文明的进步是不是一定要以美好传统的消失作为代价?

§38“也许”一词,期望中隐含着淡淡的忧虑。物质文明的进步,美好传统的消失,都是不可改变的现实,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美丽的心灵、淳朴的品格会不会消失?

三、PCK视角的案例分析

语文学科具有独特性。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是需要语文教师在对课文进行教学的解读过程中才能生成的。从具体的课堂教学来看,在数学课上,公式的“怎么教”和语文课上的一篇课文“怎么教”,是不一样的。前者的“怎么教”可以回答具体的教学方法;后者的“怎么教”则必须先回答“教什么”。

“教什么”和“怎么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课例中语文教师“话题PCK”的教学表征是“教什么”和“怎么教”,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王荣生教授认为,文本体式与学情的交集就是教学内容的重点所在;具体到散文教学,可以从作者个性化的语言,独特的言说对象和独到的情感认知三方面入手。

从散文的文本体式角度看,孙犁的《鞋的故事》,语言清新质朴,而又余韵悠远、耐人寻味。主人公小书绫是物质逐渐丰富的时代的农村女性的代表,作者对于物质文明的进步,美好传统的消失,忧虑中又含着期盼。

应该说本文可选的教学切入点相当多,文章的语言特色、细节描写、人物形象,作者的情感态度……既可以上成阅读课,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也可以上成写作课,学习文中的细节描写;也可以上成探究课,探讨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态度……细细比较,要说语言风格,本文似乎没有《亡人逸事》更具代表性;要说细节描写,应该可以在小说教学的过程中深入系统地探讨;倒是作者的情感态度,才是本文最大的特色,最值得探讨的一个方面,把这个作为教学重点,符合散文的体式特点。

从学生的学情看,《鞋的故事》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经过高一的学习,他们对于《亡人逸事》中孙犁的写作风格有了初步的印象;对于《群英会蒋干中计》、《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形象分析也有过练习;在《我心归去》、《乡土情结》、《胡同文化》等课文中,对于作者的情感态度也有过热烈的讨论。因此,学生对于本文中作者情感态度的探讨,有能力也会感兴趣。

四、改进后的教学设计

1. 《鞋的故事》是作家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篇散文,作者围绕“鞋”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 我送钱给小书绫作为结婚的礼物,小书绫为了答谢我,先后给我做了两双鞋,并由此引发了我的感慨。

2. 那么,我与小书绫之间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哪几小节中呢?

【明确】 §3-§36

3. 小书绫为了答谢我,先后给我做了两双鞋,这两双鞋一样吗?

【明确】 第一次,太小但做得精致极了(§25、§26);第二次,松快但做得太粗了(§35)。

【注意】 关于鞋子的做工,是我直接判断得出的吗?都是通过柳嫂之口,作出评判的,原因是柳嫂是行家,她的话更有说服力。

4. 为什么同是出自小书绫之手,前后两双鞋做得却不一样呢?

【明確】 答案可以多样。可以说是小书绫做鞋时的心态不一样了;可以说是小书绫的身份、处境不一样了。

第一次做鞋时,小书绫还是个姑娘,她又是个质朴聪明(§8、§18)的女孩儿,并且出于对我的感激(§16),她可以一心一意地下功夫做好一双鞋。第二次做鞋时,她已为人妇,需要为生活奔忙,需要照看孩子,虽也是“一针一线做成的”,但生活的压力,已使她“心有旁骛”。

【总结】 小书绫和柳嫂都是做鞋的行家,所谓“内行看门道”,柳嫂一眼就看出了前后两双鞋不一样的原因:小书绫在做鞋的过程中所下的功夫不一样。

5. 除了小书绫自身的原因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

【明确】 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没有人穿家做鞋了,也很少再有人做家做鞋了。作为生活在农村中一员,小书绫当然也受到了些许影响。大环境的改变,也改变着小书绫。

6. 讨论:对于前后两双鞋,对于小书绫,作者的态度有没有变化呢?

【提示】 第二双鞋,作者本来很满意,为什么听了柳嫂的话之后,又收起来了呢?“默默”二字有什么含义?

【明确】 对于鞋,作者由先前的喜出望外、喜爱、珍重,变为后来的满意却有些遗憾、感喟、格外珍惜。

【提示】 作者为什么对第一双鞋特别珍重,他自己是怎么说的?

【明确】 “我知道,自古以来,女孩子做一双鞋送人,是很重的情意”。在柳嫂看来,做鞋的过程中所下的功夫,作者看来,是一种情意。原本,作为一个外行,我并没有察觉到第二双鞋中的“功夫”少了,当柳嫂说出后,触动了我,所以我默默收起第二双鞋,这其中有感慨,更有珍视,害怕仅存在这鞋中的情意有一天就完全丢失了。

7. 课文主体之外的最后两小节,写的又是什么呢?作者写这两小节的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 是作者对于小书绫的祝福,也是作者由柳嫂的一段话引发的思考。

朗读这两小节。

8. 讨论:作者有哪些思考?

【明确】 §37中提到了两个现实:一是“家做鞋”正在逐渐消失,“家做鞋”所代表的美好传统正逐渐消失;一是物质文明的进步。作者的思考正在于这两者的关系上:美好传统的消失,是不是一定能换来物质文明的进步?物质文明的进步是不是一定要以美好传统的消失作为代价?

§38由“家做鞋”的消失,想到了做鞋的人,做鞋人的“淳朴美丽的素质”会不会消失?“也许”一词,期望中隐含着淡淡的忧虑。

这是一次基于语文学科教学知识的尝试,通过语文教师话题PCK的表征——“教什么”和“怎么教”考量散文教学的设计,能够帮助教师优化教学设计,调动一切有利于教学的元素,选择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运用最好的教学策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廖元锡. PCK——使教学最有效的知识[J]. 教师教育研究,2005(11).

[2] 陈日亮. 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王荣生. 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基本路径[J]. 中学语文教学,2011(1).

猜你喜欢
语文
生活中的语文
语文俱乐部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