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本质属性、价值功能与构建路径

2018-05-31 09:15钟天娥
理论探索 2018年3期
关键词:本质属性话语体系构建路径

钟天娥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是当代中国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核心话语,它的形成与发展同中国的历史、国情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蕴含着独特的思想价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具有政治性、科学性、文化性和人民性的本质特征,承担着思想指导、社会认同、文化传播、大众激励的重要价值功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要积极推进理论创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政治话语向大众话语的创造性转化,增强话语体系的国际传播力。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本质属性,价值功能,构建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8)03-0070-0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逐步建构起来的,以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为核心范畴和内在逻辑的话语体系,在当代中国社会占据主导地位。从本质上看,它既是主导社会意识形态的政治话语,也是具有严密内在逻辑的科学话语,还是反映当代中国文化价值理念的文化话语及以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宗旨的人民话语,体现了政治性、科学性、文化性、人民性的本质特征,在当代中国社会承担着重要的价值功能。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功能,积极探索话语体系建设的有效路径,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的迫切需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本质属性

话语是主体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概念和范畴来表达与传播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是借助话语来表达思想情感,传播文化价值,传承历史文明。话语体系则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语言符号、概念、范畴构成的话语系统。根据建构主体的不同,话语体系可以分为个体层面话语体系、社会层面话语体系和国家层面话语体系三个层次。其中,作为国家层面的话语体系,往往就是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治话语,承载着一个社会的主流思想价值观念,主导着一个国家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可见,建设国家话语体系的意义,并不是在于话语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话语的形式或载体来表达和传递其所蕴含的深层意义,这就需要深刻把握话语体系的本质属性。

(一)政治性。政治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本质属性之一,主要是指意识形态性,具体表现在建构主体、指导思想、理论实质等方面。首先,中国共产党是话语体系建构的主体力量。从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话语开始,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核心话语,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着这一话语体系的概念、范畴和内容,构建起了以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为核心范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可见,它的生成与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艰辛探索,始终贯穿着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念、政治意识等,是执政党思想意志的集中表达,其思想内容必然与执政党的政治路线、政治纲领、政治主张相一致。其次,马克思主义是话语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我国立党立国的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话语、理论话语、制度话语、文化话语的建构,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这既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又是政治方向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引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话语表达,体现了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最后,从思想实质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是表达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的政治话语。话语是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没有离开内容而独立存在的话语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是围绕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根本问题而建构起来的话语系统:中国道路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国家谋富强的道路,中国制度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促进民族繁荣发展的制度,中国文化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化。因此,这一话语体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独特标识,是国家政治意志的最高体现。

(二)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是立足中国社会发展实际产生的、积极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具有严密内在逻辑的科学话语,具备真理性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鲜明的科学性。具体表现为:第一,话语体系生成于深厚的实践基础之上。中国实践是推动话语体系产生、发展的根本动力,离开中国实践,离开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话语体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是从实践中建构起来的、反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科学话语,而不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第二,话语体系是运用科学的理论思维建构起来的。科学的理论思维,即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同时,也正是运用科学的理论思维,这一话语体系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得以创新发展,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第三,话语体系是一个具有严密内在逻辑的有机整体。其中,道路话语、理论话语、制度话语、文化话语构成话语体系的四个核心范畴,四者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完整地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形态;经济话语、政治话语、文化话语、社会话语、生态话语构成话语体系的五个主要内容,全面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则集中表达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等等。因此,完备的内容、严密的逻辑、深刻的内涵,是话语体系科学性的集中体现。最后,话语体系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其发展的科学性上,即它不是封闭的、僵化的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体系。一方面,它始终以实践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遵循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话语,推动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它又积极面向世界,向世界表达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阐释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体现了开放性的科学品质。

(三)人民性。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基本价值属性,渗透于话语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以及各个范畴之中。首先,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话语体系创立的根本宗旨。从本质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对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话语表达,围绕这一核心话语建构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一系列话语,都与人民有着密切的关联。如“为人民谋幸福”“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增进人民福祉”“顺应人民意愿”“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等,都鲜明地表达了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坚决维护的人民立场,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其次,实现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是话语体系的价值主题。比如,“四个全面”话语中的每个方面都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深化改革”要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全面依法治国”要使人民群众能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全面从严治党”要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又如“主要矛盾”话语,其中“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还有“民生”话语,强调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民生福祉,等等。再次,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话语体系的价值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范畴,是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要使少数人过上幸福生活,而是要让全体人民都过上幸福生活,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比如,“共享发展理念”这一创新型话语,就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价值目标的充分体现。所谓共享,是全民共享,人人享有、各得其所;是全面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建设成果;是共建共享,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是渐进共享,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1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四)文化性。就形式而言,话语本身即一种文化符号、文化要素。文化性是话语的基础属性。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又是一种文化话语,承载着独特的文化价值。首先,从思想源头来看,它是社会主义文化理想在中国的实践与创造。社会主义文明的文化理想,是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使从事文明创造的占人类绝大多数的劳动阶级能够共享人类文明成果,而不是少数剥削阶级独享。从16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到19世纪中叶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此后,“在与资本主义的斗争中,社会主义又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2 〕2。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主义的文化理想也逐渐转变为现实,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以形成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文化理想在中国的实践与创造,它的基本文化精神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保证人民群众既是文明成果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文明成果的享有者,因而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其次,从历史渊源来看,它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的历史根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上,它不仅承继了人类社会主义文明的文化理想,而且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基因,如“大同”“小康”的社会理想,重民、爱民的民本思想,“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和谐理念,成功地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此外,它还秉持开放、平等、包容的文化心态,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各民族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是集古今中外优秀文明成果之大成的文化创造,是时代的产物,具有强大的文化生命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价值功能

政治性、科学性、文化性、人民性四者密切相关、相互交融,共同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所蕴含的独特思想价值,即引领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由此也进一步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在社会发展中承担的独特价值功能。

(一)思想指导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产物,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话语表达形式,因而承担着重要的思想指导功能。 从生成过程来看,这一话语体系经历了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过程,它们之间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共同构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理论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主导地位,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可见,话语体系的思想指导功能,主要是指思想理论体系承担的指导思想的重要功能,即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当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话语体系的创立是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集中概括和表达,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重大创新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大明确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推动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创新发展。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话语体系承担着重要的思想指导功能。要积极加强话语体系的宣传与阐释,深刻认识其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加强理论武装,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统一思想和行动,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强大的思想指导和理论支撑。

(二)社会认同功能。社会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对社会政治制度、观念体系、道德规范等的承认和赞同,主要包括政治认同、价值认同、民族认同等内容,它对于凝聚社会共识、巩固政治统治、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强调的是,社会认同的实质是社会成员接受社会意识形态、实现社会化的过程,是以社会成员正确的、理性的思想认知为前提的,社会成员认知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认同度。因此,强化社会认同,需要充分发挥国家政治话语在这方面的积极导向和引领作用。作为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政治话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从外在形式和内在思想都传达和发散着反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理论和价值,其传播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向社会成员输入社会意识形态的过程,对于引导大众形成正确的认知、态度和情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这种影响直接关系着大众对执政党领导地位、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的认知和选择。可以说,建立在正确认知基础上的社会认同,是积极的、主动的、理性的,具体表现为大众对执政党、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信赖感、自豪感以及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这种情感会进一步内化为他们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应积极承担起引领思想、提高认知、强化认同的价值功能,这对于巩固执政党地位、凝聚社会共识、增进民族团结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文化传播功能。话语本身即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工具,而文化传播也是话语的一项基本功能。可以说,任何话语都是通过文化传播的手段和方式向社会表达和传递其内在的思想内容,进而实现其价值意义的。话语与文化传播这种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内在关联,决定了话语在文化传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核心话语,承担着更为重要的文化传播功能。具体而言,文化传播功能主要体现在宣传塑造、传承创新和交流阐释三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文化传播功能,是由其政治性和文化性的本质属性决定的。首先,从宣传塑造功能来分析。作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政治话语和文化话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本身承载着丰富的思想、理论和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凭借其绝对的话语优势,并借助国家媒介的广泛宣传,在社会中必然会营造出一种积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就是一种潜在的教育情境,呈现出稳定性、持续性、长久性的特点,从而对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情感态度等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塑造功能,最终达到以文化人的效果。其次,从传承创新功能来分析。文化传承,主要是指文化在民族文化主体内部的传递与继承,是文化在时间维度上的传播。文化传承创新是民族文化的生存之本,是保持文化生命力的内在驱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承载着深厚的思想文化内容,不仅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基因,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而且吸收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得以有机结合,从而赋予中华文化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使中华文化能够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大放异彩。再次,从交流阐释功能来分析。文化传承与文化交流是文化传播的两个重要方面,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文化交流,主要是指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传递、交往与融合,是文化在空间维度上的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在世界文化激荡中既保持文化主体性,又积极走向世界,同世界各国各民族进行文化交流与对话。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阐释功能,直接影响着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和认知度,这实际上就是中华文化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问题。可见,文化传播对于提升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需积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其文化传播的价值功能。

(四)大众激励功能。话语也是进行大众激励的一个重要工具。话语一旦为大众理解、接受、掌握与运用,便会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进而凝聚成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话语的激励功能,主要体现在理想激励、道德激励和情感激励三个方面,这是由話语所承载的思想、文化、价值等内容决定的。其中,话语符号的建构、话语表达方式和形式的创新,对于发挥激励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的一系列通俗化、形象化,且更具亲和力、感染力、号召力和解释力的话语表达,不仅实现了思想理论价值体系的有效传播与诠释,而且产生了强大的激励作用。比如,“中国梦”这一话语,实际上是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话语的建构,同时也是对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理想话语的建构,其建构的意义在于把国家的发展目标、民族的复兴梦想同人民的幸福愿望有机结合起来,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个人利益有机统一起来,实现了国家目标、民族梦想向个人理想追求的进一步转化,从而形成了一种有效的理想激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体系,不仅是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话语建构,而且也是对当代中国思想道德观念的话语建构,无论形式还是内容,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同时又坚持了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话语言简意赅、层次分明,非常精辟地表达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所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极易为大众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引导大众树立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道德风尚,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道德激励,使大众成为传播中华美德的主体力量。此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获得感”“人民美好生活”等一系列话语,以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语言,表达和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的坚定意志,不仅形象具体、通俗易懂、喜闻乐见,而且更具亲和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大众的情感共鸣,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情感激励,使大众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加充满信心。这种信心会进一步转化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最终汇聚成全社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构建路径

立足新时代,积极探索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的有效路径,是充分发挥话语体系价值功能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的迫切需要。

(一)以实践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推进理论创新,为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任何话语体系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建立在一定的实践基础之上,为解答一定的时代课题而产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现代化建设这个时代课题而产生,其基础就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同时,话语体系建设也离不开理论的有力支撑,其建构过程实质上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新时代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理论创新积极推动话语体系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内与国际两个实际出发,积极推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话语体系逐渐形成,一系列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得以广泛传播,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前,“新时代”这一创新型话语,已经成为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标识性话语,它既表达了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充分肯定,又昭示了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可见,“新时代”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也意味着要有新起点、新任务、新要求、新气象、新作为、新希望,展现了一种强烈的担当精神、坚定的奋进精神和高度的自信精神,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因此,话语体系建设离不开理论创新的有力支撑,只有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才能推进话语体系创新,创造出符合时代需要、具有极强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的新鲜话语,不断丰富话语体系的内容和形式。

(二)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性,建设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知识智慧,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价值理念,而且富有极大的语言魅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话语资源。比如,阐发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经典话语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哀公》);“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等等。这些话语都突出强调了人民是国家兴衰、政权成败的决定力量,表达了统治者要重民、爱民、顺民的治国思想,而且朗朗上口,至今为大众广为传诵。又如,阐发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经典话语有:“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这段话表达了人性本善、仁者爱人的思想,“四端”则揭示了人性之四种基本道德情感,体现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基本道德原则。再如,阐发中华传统文化和谐思想的经典话语有:“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天人合一”等,表达了社会发展所要达到的一种人际和谐、群体和谐、天人和谐的理想境界。这些思想精髓和话语表达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高度体现,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中国人的内心,积淀为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和民族品格,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因此,应当继续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改造,使那些能够体现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能够反映中国人思维方式、个性特点的,富有永恒魅力的思想文化精髓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三)坚持群众立场,重视政治话语向大众话语的创造性转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大众化建设。话语体系只有为人民群众掌握运用,才能转化为巨大的现实力量,真正实现其价值功能。大众话语是对人民群众进行理论宣传、理论普及和理论武装的一种重要形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为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并及时转化为人民群众对中国道路、理论和制度的高度认同,转化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就离不开政治话语向大众话语的创造性转化,就需要建设能够为人民群众理解、接受和掌握的大众话语体系。首先,大众话语应坚持群众立场,反映群众的利益诉求。只有走向大众、贴近生活,关注人民群众最关切的重大现实问题,切实了解群众的利益诉求,才能真正“响应群众呼声”“为群众立言”“为群众说话”,形成最真实的话语表达,提升话语体系对大众的吸引力。其次,大众话语应充分彰显人文情怀。话语不仅是思想理论的表达形式,更是联结情感的重要纽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价值取向,本身就蕴含着强烈的人文情怀,只有运用大众化、人文化的语言进行阐释,切实把深奥抽象的思想理论转化为浅显易懂的生活道理,才能增强感染力,才能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人文关怀与温暖,激发群众的情感共鸣,从而提升人民群众对理论的理解力和认同度,充分发挥话语体系对人民群众积极的引导作用。再次,大众话语应通俗易懂、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大众话语的表达方式,应当符合群众的思维方式、心理特点和语言习惯,应当变晦涩为通俗、变抽象为形象、变生硬为生动、变死板为活泼,运用人民群众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生动活泼、能够看得懂、听得懂的语言,以增强话语体系的亲和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政治话语内化为人民大众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行为遵循,真正实现话语体系的大众化。最后,大众话语不能脱离群众的生活实践。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是话语体系大众化建设的不竭源泉。要贴近群众的现实生活,善于观察、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从中凝练出那些能够在群众中普遍流传的、影响较大的话语,做到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切实增强话语体系的影响力,最终达到理论宣传、理论普及和运用理论武装群众的目的。

(四)增强话语体系的国际传播力,努力提升国际话语权。国际话语是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诠释中国道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增强世界认同度的一种重要形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道路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然而,与此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还未形成,“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 〔3 〕。能否拥有国际话语权,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加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际话语体系,是提升国际话语权,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应当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以当代中国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研究起点,全面、客观、深入地阐释中国实践和中国理论,努力打破西方话语权的垄断地位,为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方案进行有说服力的学理论证,尤其应注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意义的理论阐释,不断提升理论解释力和国际认知度。其次,应当加强国际交流与对话,积极主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出去”。当前,党的十九大精神海外宣介团积极走出国门,大规模、大范围地面向西方各国政府、议会、政党、智库、高校、媒体等,全面宣介十九大的主要精神和重要成果,深入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介绍中国治国理政的经验和做法,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强烈反响,这对于促使国际社会更客观、更准确、更全面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提升中国的国际认同度和影响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再次,努力构建能够体现中国与世界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标识性话语。如“和谐世界”“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话语,不仅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了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而且更真实地展示了中国致力于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推进世界共同发展的国家形象,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理解中国的话语标识,有效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最后,要不断提升话语体系的国际传播力和引导力。在话语形式上,要注意采取国际社会容易接受的话语符号,打造易于为世界人民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注重提高传播的有效性;在传播方式上,要将传统的传播媒介与新媒体传播结合起来,注重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努力打造网络传播平台、移动传播平台等等,大力拓展话语体系的传播渠道。此外,应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注重提升新闻舆论的对外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外宣旗舰媒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0.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3.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责任编辑 吕晓斌

猜你喜欢
本质属性话语体系构建路径
巧借题目变式,助力新题衍生
创新创业视角下高校跨学科创新课程体系的构建探析
从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看和谐社会构建
论档案的定义及其本质属性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本质属性及其衍生特征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家庭农场法律属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