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爽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品行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学生知识和思想品德提高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他们往往对德育教育没有过多的主见,更多的认识是来自社会环境信息的反馈。所以说给予他们一个正确的意识形态显得尤为重要。
自我管理,又叫自我控制,可以说是对自身的一种有效的控制。基于此,个体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把控自己自身的行动能力。与此同时,也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目标、思想、行为等因素的反应体现。自我管理是对自我学习和自我控制的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人们做出更好地判断和选择。某种程度上而言,自我管理也是一种自我完善,亦是一种自我的总结、归纳和定位。
如何实现初中生德育教育与自我管理相协调的研究问题,成为我们关注的主要方面。德育教育与自我管理之间应该是“知行合一”的关系。实际上道德教育就是一种规范和理念,而自我管理则是前者的自我实践。第三次全教会指出: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要注重课堂教育所能带来的效果,真正的做到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能够使得学生的德育与自我管理能力协调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把初中生德育教育与自我管理有机结合,学生才能实现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才能实现我区提出的“双有效”。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一、教师要有科学的管理思想导向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勤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与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用最先进的科学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根据管理实际,把科学的管理理论内化为自己的管理策略,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符合实际的管理措施,增强教育管理的适应性。要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让他們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把学生仅仅看作是管理对象。其实学生既是管理的客体,又是管理的主体,是主客体的统一。所以教育者要尊重他们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有民主精神,要尊重和热爱学生,和学生和平相处,做他们的良师益友。这样来适应学生主人翁意识的需要,满足学生独立自主的愿望。这样的民主管理,有利于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培养他们自立、自理、自治的能力。
二、教师要有正确的方式方法引导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在集体中每个成员都参加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主动性、创造性和首创精神。”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实践中“德育注重自制,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为学生预备各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教育家的这些真知灼见,非常精辟的阐述了集体主义对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重大意义,也给教师如何以人为本,充分利用班集体这一重要载体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指明了方向。
1.发挥集体目标的导向作用。班级目标和小组目标对于全班学生具有极强的导向性和较大的制约性。发挥集体的目标功能,就要让全体学生参与制定目标,明确奋斗目标,这样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统一起来,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事事有人管的良好氛围。这样通过集体思想、集体感情、集体意志的熏陶感染。通过个人在集体中的权利义务,找到自己的定位,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产生积极的自我体验,使得他们能够以集体规范作为参照系,自觉按照“集体主义”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这不断自我分析、自我调节、自我激励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2.发挥身边榜样的模范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边的榜样更具魅力。因为学生觉得可亲、可敬、也可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他们的生活经验越有限,那么生活中鲜明的形象对于他们的影响就越强烈。”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我们的班主任要有一双慧眼,要及时发现、善于发现班级成员中的上进点、闪光点,树立好的典型。做到事事有典型,人人有榜样,时时有楷模。通过受教育者“接收—反映—内化—行为”这个自我教育的过程,从而达到榜样的启动、控制、调节、矫正的功能。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树立榜样要注意层次性、阶梯性,让所有成员都能在榜样群众找到自己的希望,看到自己的未来,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
3.发挥量化评估的警策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依据《中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设置、制定、运作课堂表现量化评估表、奖惩细则,让鲜明的数字来说话,奖好罚差,从而造成一种压力,形成一种气氛,造就一种动力,使得做得好的同学产生自尊、自爱的自我体验,培养成就感、自豪感,激发他们朝着更高的目标奋进。做的欠缺的同学看到差距,产生自责、内疚的情绪反应,让两种自我交锋,增强自主意识,促进他们心灵的成长,实现人格的完美。
4.重视自我教育。“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教育的外因必须通过学生主观接受才能产生作用。一味的说教灌输,往往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结果事与愿违。我们在教育中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多鼓励赏识学生。重点启发引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自立”能力和自尊自强意识。以主人翁意识去学习、去生活,去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将道德的要求变为主动的自我教育,积极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实现德育和自我管理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二者的关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学生的自我管理,还需要同时有道德教育的参与来进行行为指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自我控制,才能与新时期的人才培育要求相适应。基于提高学生德育教育的基础上,将课堂与学生自身成长相联系,适应当前社会对全面发展型人才需求的培养方式,并且将学校,家长,教师,学生紧密联合在一起,依据初中生成长和价值观形成的需求,遵循教育的规律,构建创新的教育途径和模式,能够使学生将课堂贯穿到日常生活和自身成长中,对学生形成全面的,多层次的关注,使自我管理能力与德育相协调,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