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乐茜
美国温暖感人的电影《奇迹男孩》是一部家庭与励志元素共存的剧情片,它改编自2012年R.J.帕拉西奥所创作的畅销小说《奇迹(wonder)》,这其实是一本道歉之书。当年作者与两个儿子在冰淇淋店门口偶遇一个颜面伤残的小女孩。3岁的小儿子放声大哭,10岁的大儿子虽极力压抑,但仍无法掩饰不适的神情。她感到尴尬又抱歉,此时却听到女孩的妈妈亲切镇定地告诉女孩该走了。事后她不断想起这个触动她的妈妈与小女孩,设想她们在生活中面临的处境,于是写下了奥吉的故事。
小说和电影的内容区别不大,奥吉是一个普通的11岁美国小男孩。他有一个不错的家庭,爸爸妈妈姐姐都很爱他,还有一条很可爱的小狗。他喜欢电玩,是不折不扣的“星球大战”粉,梦想长大以后能登月。可他最大的不平凡之处,在于出生之后他经历了27次手术,只为了能够顺利呼吸、能看得见、听得见。即便如此,手术带来的脸部畸形还是让他备受瞩目。母亲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在家为儿子上课,避免受到同龄人的伤害。但父母不能守护他一辈子,所以在他5年级的时候,父母精心挑选了一所私立学校,让奥吉开始真正的校园生活。同龄人诧异的眼神、躲闪的肢体、无处不在的窃窃私语,有意无意的排挤都是这个小男孩不可避免的;也是在他小学的最后一年的时光里,导演从多元视角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奇迹是——爱。
每个人.不论年龄、性别(弟弟、姐姐、姐姐的闺蜜),在成长中都会遇到质疑、泪水、冷眼、谎言、误解、痛苦、嘲讽、挣扎、阵痛。都可以在电影《奇迹男孩》中找到影子,产生共鸣。小故事大题材,折射出真善美,勇敢与希望,宽容与理解,不论在任何国度、任何肤色,都是人類永恒的主题。
这部电影从阵容来看就非常有戏。演员部分有奥斯卡影后朱莉娅·罗伯茨,知名男演员欧文·威尔逊,以及童星雅各布·特瑞布雷;编剧部分,找的是《当幸福来敲门》《白日梦想家》的斯蒂夫·康拉德。而一部电影最关键的人物——导演,则是曾执导过《壁花少年》的斯蒂芬·卓博斯基。拥有这样的阵容,这片子想要搞砸都不容易。电影评论解禁后,在烂番茄拿到85%的新鲜度,IMDb2.2万人给出了评价并获得了8.1的高分,豆瓣也都拿到8分以上。好莱坞电影市场调研行业的CinemaScore更是给出了A+的超高评价。这家影评机构以打分苛刻著称,平均每年仅有两部电影能获得到如此评价。
能够令人为之动容,不出意外是因为影片表达除了人性中真善美的一面。在这个人与人之间逐渐变得冷漠的世界,哪怕一丝善意都显得弥足宝贵。影片的宣传方也打出了“选择善良”的主题词。
电影通过奥吉这个特殊的人物形象为我们讲述亲子交往、青少年心理、校园霸凌等问题,用一种接近童话的温暖包装与这个残酷的世界做斗争,奇迹属于每一个人。
奥吉是当之无愧的第一视角。在11岁的童星雅各布·特伦布莱的演绎下,这个长相没有这么“好看”的角色成为了我们印象中最可爱、最讨人喜欢的银幕形象。2年前,年仅9岁的雅各布就通过《房间》里的男孩杰克,用超出年龄的沉稳气质和灵动的演技征服了一票观众。他把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眼神就能直戳人心。这一次,为了使电影效果更逼真,雅各布全部靠特效妆容,自己的脸几乎被全部包裹在各种面具材料里。材料随着时间硬化,他脸部很难有表情。多亏了那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初入校园时的闪躲、面对同学们质疑时的自卑、被好友背叛的愤怒、向母亲哭诉时的委屈、大获成功后的快乐和自信……他全部通过那双灵动的眼睛传递了。
一个人懂得如何正视自己的不完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情之一。电影主人公奥吉面对歧视,最多发发脾气,但从没有以暴制暴,从没有反过来辱骂对方,从没有靠伤害他人来宣泄心中的苦闷。
奥吉决定进入校园,是因为他理解自己已经给父母的事业造成了影响,他知道自己与众不同,但必须克服,唯一的办法就是去“融入”。他所受到的各种遭遇我们都可想而知,他好几次在崩溃边缘,但来自家人的爱让他能够更勇敢去面对周遭的一切。当他选择了直面所有,大家的态度也改变了,发自内心的去赞赏他,真心与他交往。最后学校的年度学生荣誉也颁给了他。其实反过来想,抛开奥吉的长相,他面临的一切不也是我们芸芸众生同样会碰到的吗?只是选择不同罢了。
奥吉的姐姐维娅作为第二视角登场,她也是平淡无奇,安安分分过着她的高中生活。父母几乎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弟弟身上,行有余力之际才能想到她。她不争风吃醋,同样全身心呵护着弟弟。当面对自己的闺蜜突然间的形同陌路,有了喜欢的男孩想听取家人的建议时,她发现这些成长过程中难以释怀的少女心事,她只能默默承受。然后体贴懂事只是不想造成家人的负担,不代表不需要关爱和理解。多么可贵,她有外婆。维娅倚靠着外婆,坐在沙滩上,外婆轻柔地说:“奥吉有许多的天使守护他,但你不一样,这世上我最爱你!”她开始去找寻生命的意义,误打误撞进了戏剧社,一个跑龙套的最后成了女主角,还收获了一个温暖善良的黑人男友。生活中照进了一道光,她把这份能量传递给弟弟,自己也得到了更多的力量。
这部影片吸引我很大一个原因是扮演母亲的茱莉娅罗伯茨。她近几年并不高产,但每一个角色都掷地有声。这位母亲在生下奥吉之前是一个出色的儿童插画家,此后几乎荒废了自己的事业。她内心始终矛盾着,既希望孩子拥有正常的生活,也想给予最好的呵护。儿子的遭遇她为难、心痛,但她很认真的看着他对他说:“正是因为我是你的妈妈我才这么说,我比任何人都更了解你。”她与丈夫用最温柔的爱去让孩子正视自己的特殊性,并且去包容不完美的自己。当下许多孩子缺乏的从来不是父母长辈的爱,而是正确的教育观。
奥吉校园里的第一个好友杰克·威尔家境不富裕,需要领取学校的奖学金,所以迫于无奈去接触奥吉。我相信他最初只是因为校长布置的任务不得不为之。可随着时间推移,了解的深入,他发现奥吉很可爱,自己内心迫切想和他交朋友。可是和一个大家眼中的怪胎混在一起又岂是容易事?大家对奥吉的嫌弃到了说和他握手都会感染病菌。在校园霸凌面前,杰克·威尔说了一句伤透奥吉心的话:“我要是长成他这样,早去自杀了”。我特别开心剧情的反转,此后经历内心挣扎的杰克坚定地站在奥吉身边,一起对抗世界的恶意。彼此间内心善意的交换,总是能换来意想不到的美好啊。
所谓奇迹男孩,并不是说奥吉是一个奇迹。而是通过这样一个小男孩,大家都变成了更善良的人,这才是一个奇迹。奇迹男孩,本身就有一种隐喻。通过善意,我们既能改变自己,也能改变他人。
美国人的家庭观念很重,所以家庭的和谐度才会成为总统大选时的参考标准之一(这点在欧洲就不一样了)。由于对于心理学和美国的社会学没有任何的研究,仅仅是通过少量影视作品了解美国的家庭,观点难免片面:那些成功经营家庭的美国人,都是处理亲密关系的天才——比如《奇迹男孩》里面的三位主角。
电影似乎想要做一个示范,像奥吉这样的孩子也能融入到普通人的集体当中。小男孩奥吉由于基因缺陷,罹患了一种罕见病。在他出生时就吓坏了助产士,吓呆了父母。在做了大大小小二十七次手术之后,他的面容还是奇怪到可以把小孩吓哭。在此之前,奥吉一直都是在家里上课,老师是妈妈。但是到了上五年级的年龄,妈妈想让他去公共学校上学,踏入社会化的生活。这对别人而言简单的一步,对奥吉一家而言,却十分艰难。上学第一天,全家一起送奥吉到学校,人人心中都带着忐忑。当奥吉取下头盔,走进学校,毫无意外的,人群里投来交杂着好奇、惊讶、畏惧、鄙夷、同情的眼光。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往后退,奥吉走到哪里,身前就空出一片半圆形。这种事对奥吉而言新鲜吗?当然不,此前,他一定已经被这样打击了无数次。但他习惯了吗?绝没有,人在痛苦面前,只会麻木,不会习惯。如果可以,谁不渴望温情呢?
过早经受太多痛苦的孩子,总是敏感又倔强,奥吉也如是。他会思考本不属于这个年龄阶段的问题:为什么我这么丑?为什么我和别人不一样?奥吉被审视、被评判、被拒绝,当然是因为他的外貌,但也许关键不在于丑,更在于“不一样”。其实,奥吉除了外表特别,其实他和其他的小朋友根本没有区别。打量他、躲避他的人们并不是都有恶意,可能是我们都习惯了用眼睛去看东西,只是不习惯他如此不一样,所以同学们一开始只是因为他的外貌就用异样的目光看待他。可以举一个相关的例子:作家史铁生自十九岁起身患重病,双腿瘫痪。此后数十年,他在疾病缠身之余笔耕不辍,自称“专业生病,业余写作”。對于残疾一事,他如是说:残疾是什么呢?残疾无非是一种局限。你们想看却不能看,我想走却不能走,那么健全人呢?他们想飞,但不能飞。这是一个比喻,就是说健全人也有局限。这些局限也送给他们困苦和磨难,很难说健全人就一定比我们活得容易,因为痛苦和痛苦是不能比出大小来的,就像幸福和幸福,比不出大小来。痛苦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感受。因此,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地感受到幸福。
奥吉十分熟悉别人初见他时的反应。一般,第一反应是震惊和不受理性控制的退避。接下来,出于教养和同情心,他们会竭力克制自己的好奇,惊讶、畏惧的情绪。所以,第一眼瞥到奥吉,他们往往就会看一小会,而后将眼神避开,又总克制不住地再偷偷看一眼。哪怕其中毫无恶意,也让人难受,奥吉一直被审视,却很少被看见。什么是“看见”?“看见”是最深层的爱的联结,它是一颗心靠近一颗心,一个人懂得一个人,一个灵魂温暖一个灵魂。哪怕你是异族,哪怕我们的生活有天壤之别,但一旦互相看见,云生树长,春暖花开。所以在电影《阿凡达》有着关于“看见”最好的注解之一,那句多次在影片中出现的爱的誓言,叫做“I see you”。
看见不是容易的。在影片的一开始,除了奥吉的爸爸、妈妈、姐姐等人外,其他人的眼中,奥吉不是奥吉,而只是“那个丑小孩”。奥吉是谁?他不仅仅是一个罕见病患者、颜面畸形者,他还是一个科学、航天、科幻爱好者,是一个不乏幽默感的小孩。同学兼朋友杰克问他:你有没有考虑去做整容手术呢?他一本正经地说:整容手术是什么?杰克正错愕,他笑起来:我做了好多次了,要不怎么会这么帅呢?此时的奥吉,调皮、幽默、自信,绝不仅仅只是一个“丑小孩”。世上还有无数可爱的孩子,但奥吉是奥吉,是哪一个更美、更幸运、更聪明的小孩也无法替代的。可是,如果你只是审视他的外表,将注意力放在那上面,你就不能看见他。影片中,有一直拒绝看见他的人,也有满满放下成见,走近他、看见他的人。
在成年人的世界,有时候异样的目光,就会演变成歧视。种族歧视、地域歧视、性别歧视、疾病歧视、性取向歧视、逆向歧视……世上其实根本没有残障人士,只有残障目光。就像电影《触不可及》里全身瘫痪的男主菲利普说的,其实他根本不需要这些特别关爱,我们能像普通人一样看待像他一样的人,这才是真正的大爱。于是电影里面奥吉的父母并不是把他送到特殊的学校,而是谁都能去就读的普通小学。当奥吉能和其他普通的孩子打成一片,这部电影世界里的歧视,才能被彻底磨灭。
《奇迹男孩》另一个可贵之处在于,它没有陷入“主角视角”和“主角光环”。在家中,奥吉被爱包围着,被家人关注着,但是他并非世界的中心,围着他的每个人,都没有忘记,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和灵魂。奥吉上学之后,妈妈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自己十二年前的论文初稿,准备完成它。姐姐在被有点冷落的生活中,在一次戏剧表演中,借由角色和台词,完成了一次酣畅的自我表达。电影用了多视角结构,随着故事的推进,用了奥吉、姐姐维娅、姐姐的朋友米兰达、奥吉的朋友杰克等多个视角。在大多数电影中,主角视角和主角光环,都是难免的。而《奇迹男孩》的这种结构的好处在于它非常适于凸显电影的主题。这个电影讲的是奥吉的自我追寻和突破,也是讲爱与善良的力量。
电影剧情不乏幽默睿智,明明讲述苦难,却不展现苦难,观众看不到心灵鸡汤式的煽情,却不知不觉潸然泪下。毫无疑问,它传递给观众的东西是震撼人心的——世界仍有恶意,我愿用毕生力量去维护那份纯真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