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文化的奇幻世界

2018-05-31 02:53陶短房
世界博览 2018年4期
关键词:星巴克咖啡馆咖啡

陶短房

这个让我赢了一杯免费咖啡的“知识点”在我那个年代的中学世界地理课本里就白纸黑字地写着,只是不怎么被考到,大约也就没什么人关注罢了。咖啡原产地虽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如今不时兴讲“黑非洲”,有政治不正确之嫌),但当地的咖啡文化并不发达,我在埃塞和刚果(金)这两个非洲咖啡生产大国,很少见到街头大众化的咖啡馆,而“接不接地气”则是咖啡文化是否浓郁的鲜明标志。

从撒哈拉以南非洲走出的咖啡

在我中国国内的家中至今存放着一罐原产地刚果(金)的咖啡豆,是我还在上大学时(1990年),借调去那里担任建筑公司翻译的中学法语老师回国后带给我的礼物,本来是两罐,但那种“古色古香”的铁皮罐头我实在懒得找开罐器去打开,等六七年后打开一罐,里面的咖啡豆已经“石化”,怎么煮都难以下咽,于是未曾打开的那一罐也就成了“收藏品”。

咖啡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那深浅不一的焦香气在几个世纪里传遍了全世界,不分高低贵贱,没有等级差异。

撒哈拉以南非洲工业较落后,就连技术含量不高的咖啡加工业也是如此,当地品牌的咖啡大抵就是这种最古老的罐装或散装咖啡豆,速溶咖啡且不多见,如今流行的那种精品烘焙咖啡则更是奢望。在大多数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咖啡还是一种“高消费”,高档酒店、高档餐厅等是找到咖啡馆、咖啡座最容易的地方,但缺少非洲风情。比如在西非国家多哥,最出名的咖啡座在市中心“二月二”酒店大堂一角,可咖啡却带有很浓厚的北美风味——大杯,奶、糖自己加。

“白色巴黎”和它的咖啡馆

非洲大陆其实有一些城市拥有令人羡慕、风格独特的咖啡文化,比如北非和西非交界处的摩洛哥城市卡萨布兰卡,比如突尼斯的非斯,而我印象最深刻的,则莫过于曾号称“白色巴黎”的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

到阿尔及尔不去咖啡馆坐坐,实在太可惜了。这里闹市区的咖啡馆几乎都有近百年的历史,装饰、器皿大多保留了殖民时代的特色,精致的瓷奶壶、漂亮的白铜雕葡萄花糖罐,和带托盘的瓷杯,加上店主一口比当地其他人纯正很多的法语,恍惚间会让你觉得真的到了巴黎。叫一杯掺奶的“大咖啡”,配上一碟同样法兰西口味的甜点,你便可一面听着邻座没完没了的高谈阔论,一面和当地人一樣,笃悠悠地消磨掉仿佛永远也消磨不完的时光。

不过这并非最纯正的阿尔及尔咖啡文化——真正的咖啡文化在每条大街小巷。因为在阿尔及尔,几乎每条大街小巷都至少有一座咖啡馆。

来自印尼的猫屎咖啡,经过手冲工艺后会产生特别的色泽和香味。

“真正的”阿尔及尔街头咖啡馆装潢简单、门面狭窄,通常都有一个大玻璃橱窗。有的咖啡馆没有座位、或只有固定的高脚座位(即离地面很高、只有一根固定在地面上的钢管座位脚的“吧台座”),只有放糖罐的桌子,供应的咖啡品种则只有“小咖啡”一种;而另一些咖啡馆有“正常”的桌椅,供应的咖啡品种至少有“小咖啡”和“大咖啡”,也会供应一些自制的小甜点。

说到这里就要提“大咖啡”和“小咖啡”了。

阿尔及尔人口中的“大咖啡”,是指用大瓷杯装的咖啡,味道较淡,可以加糖和奶,一般只在早餐、夜宵或下午茶时喝,和早餐、点心一同享用,一位熟识的当地朋友称,“大咖啡”只有那些外国人和在国外住惯了的当地人才会比较喜欢,地道的本地人是将之视作“饮料”而非咖啡的。

这里的主流咖啡、甚至不妨说“主流饮品”,是源自意大利的高压蒸汽咖啡“ESPRESSO”,用一种造型奇特、体积巨大的立式蒸汽咖啡机一杯杯压出来。

这种咖啡有配套的咖啡杯,是一种只有中国寻常白酒盅大小、没有任何修饰的质朴玻璃杯,每杯咖啡通常只有浅浅的小半杯(按照咖啡馆老板的说法“喝多了会醉的”,笔者的领导曾一次喝了4杯“小咖啡”,结果到第二天下午都浑身不自在)。喝“小咖啡”通常不加奶,糖则随意加或不加,价钱绝对便宜(我2003年在阿尔及尔常泡咖啡馆时,每杯“小咖啡”只卖15-25阿尔及利亚第纳尔,约合人民币两毛多或三四毛)。盛上浅浅的小半杯,一面看报或和熟识的人闲聊,一面搅拌入白砂糖,和着且苦且甜的独特味道,慢慢地咽下,是当地人打法闲暇的最常见方式。我在阿尔及尔工作时是一个住房项目的翻译,因为语言便利,对当地文化、掌故也有了解,因此常常一个人踱到驻地附近的咖啡馆,买一份报,要一杯“小咖啡”,有时再加一小块蛋糕,和早已混熟的老板、伙计和常客们聊足球(许多常客都是球迷,老板的一个堂兄弟还踢过阿尔及利亚国家队,墙上有他的照片),聊反恐(当时当地反恐形势紧张,住处附近夜里经常听得到枪声),聊诗歌和流行歌曲,也聊我们正在盖的住宅楼(常客中许多人是政府公务员,我们盖的住房,其中一部分就是他们的宿舍)……在日复一日的闲聊中,彼此的感情也不知不觉地拉近了。

其实阿尔及利亚根本就不出产咖啡,,在法国人来之前,当地还没有咖啡馆。这里不论新区老区,都看不见巴黎常见的路边咖啡座,据说,那样会被认为不够典雅。和地中海北岸不同,阿尔及尔除了市中心的CBD区和大学区,咖啡馆里看不到女招待,甚至也很少看见女客,想要边喝咖啡边看美女,怕是找错门了。

阿尔及尔依山傍海,一座座雪白的楼宇披山而下,直达蔚蓝的地中海之滨。和每一座法国城市一样,这里的街道是以一座座点缀了雕塑花坛的小广场为中心,呈放射状散开的,街道两侧是连绵不绝的法式楼宇,纯正巴黎气魄的骑楼,将人行道遮蔽得风雨不侵。

街上跑得多是法国车,许多还是60年代的老爷车,商店里放着曾经流行的法国老歌,电影院里最叫座的,也依然是法国的老片。虽然年轻人的法语已羼杂了浓烈的阿拉伯口音,但上了年纪的人,却仍能用地道的巴黎或马赛腔与你攀谈。

这座城市是骄傲的,他们绝不认为“白色巴黎”的称号是一种赞美,反倒认为是污辱,为了表现阿尔及尔不再“法兰西”,他们拆毀了一些别致的城雕,捣毁了法式大厦里几乎所有当年留下的电梯,甚至废除了“太法兰西化”的红绿灯,他们一度把“太法国”的城名也改作“贾扎伊尔”,不过几乎每一个人都顽固地用“阿尔及尔”称呼这座美丽的城市。这座城市浓郁的法国风情,也依旧在城中每个角落里回荡,在每一个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留存,便如阿尔及尔人每天离不开的法式长棍和羊角面包般无所不在,也如城中数以万计咖啡馆中咖啡的芳香一般,飘越时空,悠然长久。

“小咖啡”的故乡意大利

前面提到风靡阿尔及尔的“小咖啡”,真正的故乡是隔着一个地中海的意大利。

如今中国也好,北美也罢,星巴克可谓遍地开花,许多人也因为星巴克的关系认识并爱上了“意大利咖啡”,意大利咖啡。找个座,要一杯,或看书或聊天,真是惬意得很。

实际上星巴克的所谓“意大利咖啡”,其和真正意大利咖啡的相似度,绝不会比擅长咕老肉、“左宗棠鸡”的美式中餐和真正中餐间的相似度更高。

其实道地的意大利咖啡馆,咖啡是要站着喝的,因为在意大利,遍布大街小巷的社区咖啡馆根本不设坐位。

原来意大利人酷爱咖啡,因此咖啡馆遍地开花,随便哪条小巷都能找到好几家;偏偏该国地狭人稠,寸土寸金,倘如此众多的咖啡馆统统设坐,既占地又费钱,着实划不来,因此他们选择了站着喝,反正正宗意大利蒸汽咖啡浓烈无比,提神醒脑,就算站会儿也不会觉得很累。

读到前面文字的朋友都已清楚,意大蒸汽咖啡就是阿尔及尔人的“小咖啡”,意大利人叫它“ESPRESSO”,这个词的意思是“快”,站着喝咖啡的好处之一也就是“快”:快要、快喝,快走,好给别人腾地。相应的,咖啡馆的熟手伙计泡一杯“ESPRESSO”只需不到10秒,“快泡”的咖啡自然只有站着快些喝完才最合适。

北京的世知书屋内,经营不少由国外带回的纯正咖啡豆,并且极有收藏价值。

其实这种风俗不过60年历史:制作“快”咖啡的机器,是1946年意大利人阿奇加夏发明的,如今却成为该国独特的民俗风景。 “快”咖啡一定要用小玻璃杯,浅浅斟上小半杯,初尝者一天只能喝两杯,否则心脏吃不消。

还要提醒大家,正宗意大利咖啡是不加奶的,加奶咖啡只有在兼卖早餐的铺子里有售,这些铺子都有坐位,但意大利人多认为,它们其实算不得真正的咖啡馆。

星巴克故乡的另类咖啡馆

星巴克咖啡的发源地美国,是又一个本身不产咖啡、却到处传播“咖啡文化”的国度,它的诞生地是美国西北海滨城市西雅图。

其实西雅图人的首选咖啡馆并不是每一间都“长得差不多”的星巴克连锁店,而是“特色咖啡馆”。这里拥有许多各具特色的百年老店,和花样百出的各种咖啡饮品,按照当地人的说法,西雅图潮湿的空气中,无时不刻弥漫着咖啡的香气,所以品评这里的咖啡不但要用嘴,更要用鼻子和心。

可如今光用这些怕又要落伍了,如今在西雅图,有一些咖啡是需要用眼睛来喝的。

西雅图南郊车水马龙的“太阳神”大街,一家名叫“甜点”的咖啡厅生意火爆,客人络绎不绝。要说咖啡本身,似乎没什么特别:一大纸杯普通咖啡售价3.5美元,可以堂吃也可以外卖,如果买20美元一张的预付卡可以享受5美元折扣,仅此而已。如果单是这些,怕无法吸引口味刁钻的西雅图人特别光顾,要知道这个咖啡都市里,几乎每个社区都有好几家不错的小咖啡馆。

关键在眼睛,这里的咖啡主要是用眼睛喝的。

今天是星期五的夜晚,是“兔女郎日”,咖啡馆里几个性感的女侍应生上着粉红色的兔女郎装,下穿轻薄透明的花边丝绸短裤,眉尖轻挑,双目放电,扭着婀娜腰肢,娴熟地在只有20个座位的厅堂间穿梭,或是一边给你送上外卖,一边奉送一个甜甜的媚笑,您说,该有多少男人,被这用眼睛喝的咖啡撩拨得把持不住,乖乖解开原本捂得严严实实的钱包?

这些衣着性格的咖啡女郎性格活泼,动作麻利,招呼热情,而且记心特别好,只要光顾过一次,聊过几句天,下次再来,她多半会一下叫出你的名字甚至昵称,为你额外送上一两句甜言蜜语,让你觉得她对你另眼相看,服务特别(其实一个子儿也不会少花);当然,如果你需要,她也能在察言观色后装作完全不认识你,让别人以为你以前从没来过这儿。

咖啡女郎们这样勤快也是没法子,她们的工钱很低:按小时算,每小时只有刚到华盛顿州最低工资标准的几块钱,想多赚些,只能拼命讨好那些主顾,让他们心甘情愿多掏小费。至少现在看来她们混得不错,每小时能挣差不多80美金,赶上生意好时,最多能挣到180美金。当然,老板挣的才是大头。

和西雅图大多数咖啡座一样,这里可以看付费卫星电视,也可以免费无线上网。对于网上流传,这是间“情色咖啡馆”的说法,老板和咖啡女郎们不屑一顾:这里和所有咖啡馆一样,都是靠卖咖啡赚钱的,咖啡的价格也决不比星巴克更贵,而且,“甜点”地处闹市,灯火通明,橱窗透亮,而且外卖比堂吃更火爆,可不是出卖色相的“不正经”场所哟!至于咖啡女郎们火爆的装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么,大部分男人都爱看漂亮女生,我们只是比较坦率罢了,再说,又不犯法”。

的确不犯法。华盛顿州规定,只要不露臀、露乳,服务行业雇员穿怎样的制服都是合法的,因此有些同行穿得更出格,甚至让咖啡女郎身着三点式泳装街头招呼外卖。

2002年夏天,西雅图北郊赌场边的“牛仔女郎”咖啡座因生意清淡,在客人建议下将每周三定为“比基尼日”,每逢这天让咖啡女郎泳装待客,结果效果生猛,日营业额从每天200美金一路飙升到800美金,引起众多仿效者,而且不但周三,几乎每天都有“女兵日”、“女学生日”、“女妖精日”等主题,当然,这些服装一律是不够尺寸的“勤俭节约版”。如今在西雅图城市周边这样的咖啡馆已经很多,“甜点”只是其中之一,始作俑者“牛仔女郎”,更已发展到6家分号。

有趣的是这些店铺大多在城市周边娱乐场所或高速公路旁,做的主要是所谓“夜店”生意,早市和白天仍是其它“规矩”咖啡馆的一统江山。想想也是,甭管合法不合法,一个男人逛这样的地方,老婆知道肯定是不怎么舒服的(笔者就只能悄悄溜去看个新鲜),熟悉的朋友看见也不免有些尴尬。也许因为这些缘故,尽管“甜点”外卖用的“红唇”纸杯很漂亮也很有特色,但多数买外卖者还是宁肯选择普通纸杯,同样,买7杯以上奉送的“甜点”T恤或挂历也往往被客人谢绝:这种罪状销毁还来不及呢,还拿家去?

因此虽然有传说,当地其它咖啡馆对它们的冲击忧心忡忡,但大多数同行实际上并不十分在意:这些夜店放弃了生意最穩定的早市,又远离白天生意最稳定的市口,还忽略了职业女性和家庭这近乎“半边天”的生意群,不啻自废了一半武功。美国以前出现过“比基尼洗车”,日本更早在80年代就玩腻了这类咖啡女郎的把戏,都是昙花一现后趋于冷淡。当然,太太们对这些场合还是很紧张的,照她们的看法,咖啡只消用嘴、鼻子和心来喝就足够,眼睛还是用来干别的更好。

“国民咖啡馆”的两度离家出走

在加拿大,提到咖啡和咖啡馆,人们会立即报出Tim Hortons这个名字,加拿大“城里人”早高峰的经典形象,就是捧一杯Tim Hortons咖啡和用Tim Hortons纸袋装的甜甜圈,匆匆走进上班的写字楼。

对于加拿大人,Tim Hortons绝不仅仅是随处可见的连锁咖啡馆,更不仅仅是咖啡、焦糖和甜甜圈,这是上至总理、政要,下至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几乎每个人每天早上出门,迈进的第一间店铺。许多人曾在家门口、校门口的Tim Hortons打了自己人生第一份小时工,进行了平生第一次正经八百的约会,更有不少人的冰球梦,是从这家创始人就是前冰球明星(Tim Hortons就是这位冰球明星的姓名)的连锁店赞助的青少年冰球比赛开始做起的。正因如此,Tim Hortons被许多加拿大人称作“国民咖啡馆”

曾几何时,这个令加拿大人感到亲切、自豪的名字,被美国快餐品牌WENDY收购,外迁至美国特拉华州。2006年Tim Hortons和美国“后妈”分道扬镳,不知令多少加拿大人牵肠挂肚,揪心不已。2009年9月22日,Tim Hortons股东们决议“回家”,将公司回迁至安省奥克维尔,消息传出,不仅许多国人激动不已,时任加拿大联邦总理哈珀也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亲赴奥克维尔总店“站台”,欢呼“Tim Hortons回家了”。

世界最大星巴克门店、同时也是星巴克的第二家咖啡烘焙工坊落户上海。在上海烘焙工坊,顾客可以亲眼见证一颗颗绿色生豆经过细心烘焙,通过天顶“咖啡交响管”落入吧台储豆罐,最终被制成一杯杯香醇咖啡的全过程。

然而咖啡尚温,加拿大人的“国民咖啡馆”又“离家出走”了:2014年8月26日,美国快餐连锁大鳄“汉堡王”以总计115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回家”不过5年半的Tim Hortons。

当然,这次教义在账面上是税负倒置,美国人付出的价钱,甚至比许多Tim Hortons的期望值还要高,在“回家”的几年间,Tim Hortons干得不错,各项财务数据、指标都显得很健康。尽管传闻中汉堡王将因避免双重征税,而把总部从迈阿密搬迁至加拿大的说法未必属实(已被汉堡王方面否认),但Tim Hortons的总部仍然留在奥克维尔,算是给加拿大人留下一些颜面。

可对于视Tim Hortons为“加拿大人的咖啡馆”的人们而言,这不过是聊胜于无的一点点安慰——即便在前一次“离家出走”后,奥克维尔的“娘家”也象征性的留着,但谁都知道,Tim Hortons又已不再是加拿大人自己说了算的品牌了。

为什么会这样?

相较于美国,加拿大联邦、省两级政府针对企业的税赋依然偏高,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也依然相形见绌,这不仅导致加美边境加方一侧许多人宁可驱车过境购物,也不愿就近消费,以免付出更高价格购买同样商品,也让许多耳熟能详的加拿大品牌外流,如ATI被美国AMD买走,Target则收购了Hudson Bay旗下所有Zelles门店(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借收购Zelles高调进入加拿大市场的Target只撑了不到两年就“败走美利坚”),与之相比,Tim Hortons的再度“离家出走”,至少暂时无需改变自己的精英范围、模式和风格,已算不幸中之大幸了。

猜你喜欢
星巴克咖啡馆咖啡
关于咖啡的9个真相
Be a Helper in the Meow Cafe猫咪咖啡馆的小帮手
差咖啡馆
作品五
全球最大星巴克里面到底怎样?
星巴克的成功与其独特企业文化分不开
就是想泡在巴黎咖啡馆里
咖啡
水上咖啡馆
两块结婚的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