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湖北省将正式进入新高考。近两年,笔者有幸几次分赴先期改革地区浙江和上海进行了深度学习与培训,学习后的心态经历过慌张害怕——淡定接受——期待盼望三个阶段,感触颇深。下面想结合学校管理实际,谈谈自己就“走班教学”的几点思考。
考试模式选择科目学考科目选择机会 满分值 录取方案浙江省“3+3”,学考+选考选考7选3学考10门选考一科2次机会选考满分100分考分录取,三位一体上海市“3+3”,合格考+等级考等级考6选3合格考6门等级考一科1次机会等级考满分70分考分录取,三位一体,春季高考
从高考方案上看,浙江改革的步子大,是大方向;上海改革的步子小些,显得稳妥。目前湖北省出台的《湖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借鉴了两套方案,其中计分的方式还未明确。
湖北省采取的是高考录取总成绩“3+3”,选考6选3,每学科1次考试机会。学考每年组织两次,6月和12月。选考与学考相同科目采取“二考合一”方式,以“必考题”+“附加题”呈现。学考成绩分及格和不及格;选考成绩以等级呈现,再转化为等级分,方法未公布。
湖北省自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全面实施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整体与高校招生录取改革全面对接。
新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将倒逼中学教育更要重视教育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过程。作为国家战略,新一轮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引导每一位教育者更多地去考虑教育的根本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该怎么去培养的问题。而这一轮回归教育规律的变革,恰恰是我们所期待的。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新高考改革的核心理念是“选择”,在选择性教育理念下,学校要尊重学生选择的权利,由此“走班教学”就成了必然。只有通过走班教学才能让学生可选择;学校要用丰富的课程来增加学生选择的机会,让学生有选择;学校要通过高中三年的教育来提升学生选择的能力,让学生会选择。这种选择理念的确立至关重要。
先走一步的浙江和上海的大多数学校都实行了两类走班:分类走班和分层走班。有的学校实行大走班,如浙大附中,条件比较好,一生一表(课表),实行大走班,这叫既分类又分层。有的学校上午在固定教室上课(上必修课和公共课),下午走班上课(选修课),这叫只分类,不分层。有的学校则根据选修科目编班,多数学生固定班级上课,少数学生、少数学科走班(绍兴一中定2走1)。还有些农村高中放弃走班,实行组合套餐制,这种方式看起来操作简单,但无法满足学生的选择需求。目前各校的形式不一,组织教学的能力也不均衡,但我们在交流中也发现不想走班的,抵制走班的学校最终是行不通的。
上海建平中学从2014年起就率先全面走班,既分类又分层,运行良好。那是因为学校从1999年开设校本选修课程多达300门,供学生选择进行分类走班。几年前学校又开始尝试在数、英、理、化四个必修课程上进行分层走班;这十五年里积累了大量的走班教学管理经验,当这一轮新高考到来之时,这所学校能迅速适应并在上海市起到了示范作用。
在湖北省新高考到来前的准备期,学校一定要统一思想,通过对课程的领导来实现学校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因此增强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丰富学校的课程,来满足学生的教育选择,让学生有课程可选;通过增强课程的选择性,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其实校本课程、选修课程的分类走班在我们区很多学校都已经尝试,只是课程的深度开发,走班教学的组织有没有坚持,有没有改进,各校有着比较大的差异。市区教育局这两年一直在打造精品校本课程,以便推动选修课程的开发与设置。2015年和2016年我校陆续有两门校本课程被评为市区优秀校本课程。为了更好的迎接新高考,我校于2018年3月从高一到高三已全面实施学科拓展课程,生活实践课程和特需课程的走班,提供给学生选择的有44门选修课及10门特需课程,高一高二选修课的内容分别涉及文史哲理工农医艺术心理学等系列门类,高三的特需课程主要是数学、英语、物理和地理等必修课程的分层。虽然“走班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诸如“校园小,教室少”的困难,但最后都得以解决。
从浙江和上海的学生对选考科目的选择数据上看,文理兼报(两文一理或两理一文)的比例是占大多数的,这也符合国家的顶层设计。多重选择的复杂也导致了老师上课的潮汐现象严重,(有些老师课多,有些老师没课,同一个老师有些学段课多得上不了,有些学段又没课上)尤其是浙江。
教师用量的不确定性和校本课程的深度开发,都将倒逼学科教师要大幅度提高“一师两课”的能力。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具备至少开发一门校本课程的能力,以便在工作量严重缺乏时,用选修课时去均衡工作量,同时以丰富完善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保持学校管理的和谐和稳定。浙江和上海早在五六年前就对每一位中学老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所以很多学校都有多达上百种各种各样的校本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同时也积累了很多选课走班的经验,我想这也是国家将这一轮高考改革率先放在这两个地区的重要原因。
同时,高考改革后必修课的全面走班,弱化了班级概念,学生的专业定位前移到高中,这就要求老师迅速提高“一岗双责”的能力,都能做好学生的成长导师,陪伴学生成长,指导学生人生规划,这也是全员德育的要求。
浙江上海的经验告诉我们,新高考下的教师要达到三个新的要求:“上好一门主课,开好一门选修课,做好学生的成长导师。”可见,新高考对教师的管理要求变高了,老师们面临被选择的压力将与日俱增,教师必须顺应这种发展和变化,那么教师对自身综合素养的修炼将变得必不可少。
面对新高考改革和走班教学,学校的排课系统,考试组织系统,教研管理系统必将发生巨大变化,学校管理文化(教师评价,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管理等)的重构也变得异常重要。我认为,信息技术与大数据的采集运用,智慧校园的建设将势在必行。
在区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校自2012年以来在构建信息化平台,深入课堂改革,建设校本资源库等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与经验。尤其是我们通过六年的行动研究,在电子白板交互式应用、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和基于大数据的智慧课堂实践探索中,大大提升了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提高了学校信息化管理的水平,这些都为打造智慧校园,迎接新一轮高考改革打下了一些基础。2018年3月,我校打造的“智慧校园”平台,已建成五十余个应用模块,包括教与学系统、评价系统、管理系统和服务系统,初步形成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数字化。比如,在这次被广泛应用的学生选课模块,开课前教师在网络上发布课程介绍,学生可以先全面了解各项课程的内容、要求、时间、开课条件等,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网上选课;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学生选报情况进行教师、教室等资源的配置,同时在网络上组建数字班级,为后续教学管理搭建信息沟通和数据交换的平台;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并开展教学评价。
在新高考来临之际,教育信息化领域是有很大空间可为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准确把握国际教育信息化的趋势,进一步优化校园信息化环境,能借助技术的力量来破解新高考改革所带来的一些管理难题,从而真正通过技术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让技术能贯穿人、数据、资源、专业知识,为每个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教学,通过技术来测量相关内容,通过评价数据来改善学习,改变学习体验。
总之,要应对新高考,课程领导力的提高,教师综合素养的修炼,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学生自主管理水平的提高这四个方面都将是我们在准备期该关注的重点。作为国家意志,高考改革的时代已经到来,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要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投身到改革的大潮中,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