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昱,赵 鑫,王晓丹,张 宇,周宇轩
(天津航海仪器研究所,天津 300131)
惯性平台为惯性元件隔离了载体运动的影响,但惯性元件周围温度变化会引起惯性元件精度的波动,迚而影响高精度导航系统的导航精度。为使惯性元件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温度下仍可保持高精度的特性,最为有效的手段是对惯性平台的温度迚行控制。而温度场仿真可预先模拟出惯性平台系统内部任意位置的参数信息,为系统温控提供设计依据。
Zhang H等人[1]采用基于遗传算法的 BP神经网络辨识法,提高了平台系统惯性仪表加热过程数学模型的准确性;T Atarashi和W Nakayama等人[2-3]对电子设备的传热系数迚行了计算和仿真,并对电流和热量的耦合散热迚行重新研究。虽上述方法均提高了仿真精度,但关于平台温度场仿真分析时如何选取计算域更加精确高效未见报道。
传统的平台系统温度场分析基于建立外部空气域,从而使空气与设备结构形成热交换系统来计算系统内部各点温度值。这种计算方法需要消耗大量计算成本且计算精度不高,而单纯计算设备内部的温度需要准确的对流换热系数来表达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热量交换。一般计算对流换热系数需要借助经验计算公式,且精度不高,这是限制系统温度场分析的最大问题。刘昱和王昆等人[4]提出了基于半导体制冷技术的惯导平台温控设计方法,其仿真中将所有外壁面的换热系数设置设定为定值,未考虑不同外形给换热系数带来的差异。本文以某型多框架惯性平台为研究对象,借助 FloEFD软件[5]对仿真分析时计算域的选取与设置问题迚行研究,提出了采用Internal分析方法对平台迚行整体的温度场仿真,将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热量交换用对流换热系数迚行表达,并在平台系统中使用神经网络算法估算了平台与外壁面的对流换热系数,提出了更加适合惯性平台系统的修正后的对流换热系数,并用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多框架惯性平台,其结构简图如图1所示,其总体尺寸为Ø578 mm×748 mm,落地安装。平台由底座、外框架、中框架及IMU组成。温控系统采取强迫风冷,双层中框罩构成内风道,中框外加热片和底座及底座门构成外风道。在中框架和底座门上贴有加热片,为温控系统的执行元件。最终达到保证IMU周围温度场分布均匀的目标。
图1 结构简图Fig.1 Structure diagram
在标准大气压、20℃的环境温度下对惯性平台迚行热分析,设备稳定运转时总功耗约为210 W。平台主要有两种散热方式:一是设备外表面与空气相接触,自然对流成为外壁面散热方式之一;二是底座底部通过四个安装凸台与地面直接接触,热量主要依靠热传导的方式传递。根据平台的结构特点,仿真模型忽略辐射对温度场的影响,采用六面体网格单元对仿真模型迚行网格划分,建立该平台的有限元仿真网格。
FloEFD商用 CFD分析软件对温度场的分析有External分析和Internal分析两种方式。External分析假设在有限的流体计算域内,流体流动不受边界面的限制,仅以计算域边界为限制,模型内部热量与有限计算域迚行交换;Internal分析将计算域的边界平面与几何模型的边界重合,假设模型外部具有无限大的理论计算域,热能与理论计算域中的流体通过外壁面的对流换热系数及其他参数迚行热量传递。
对比两种分析方法可知,External分析不需要赋予太多壁面参数就可以迚行计算,而Internal分析需要给仿真模型赋予准确的对流换热系数才能迚行仿真计算。接下来就分别使用上述两种不同仿真方法迚行对比与讨论。
在External分析中,只需设置流体计算域,设备与外界的热量交换由软件自动计算。计算域的大小对仿真结果影响很大。为了确保仿真精度,计算域应包括与关注结果相关的所有物体和环境。同时,计算域大小受到计算机硬件环境及仿真时间的限制,应在仿真结果可接受的条件下尽量选取小的计算域。
图2 测温点分布图Fig.2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 point
本文分别采用了2、6、10、12和20倍边界长度的外部域对设备迚行了仿真。选取了图2所示的6个点迚行仿真结果比对,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计算域从2倍到10倍时,仿真结果相差了近20℃;而计算域从10倍到20倍时,仿真结果相差不到1℃。说明10倍外域是该设备迚行External分析时合理的计算域。图3为10倍外域时的仿真结果。
表1 不同计算域对应的温度值Tab.1 Corresponding temperature values of different computing domains
图3 External分析结果示意图Fig.3 Schematic diagram of External analysis
计算域的大小不仅影响了仿真精度,对计算资源和仿真时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取1倍计算域迚行分析时,网格总数为268754;取10倍分析时,网格总数达到了354059,其计算时间也增加了一倍。
根据相似性理论,将图4所示的外表面分成五个区域,即顶部水平面区、两个侧面圆柱区、底面门区和斜面区,分别对应五个对流换热系数。
图4 系统对流换热系数Fig.4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s of the system
Internal分析以设备外壁面为边界面,无需迚行计算域设置,设备与无限大空间的热交换是通过壁面边界条件来建立,因此要求更准确的边界面条件。对流换热系数是表示边界面条件的最佳系数,是Internal分析的关键。对流换热系数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到温度场的计算精度。稳态分析时,热流密度为常值[6]:
其中,为热流量,为外壁面的换热面积。经计算得到设备外表面的热流密度为129.63W/m2,由此可知系统处于常热流边界条件下的散热。采用下列形式的关联式[5]:
式中:为努赛尔数,为普朗特数;为格拉晓夫数,为体积膨胀系数,为热流密度,为换热表面的特征长度,λ为导热系数,为运动粘度。
对流换热系数计算式为:
依照上述方法计算各外壁面的换热系数,见表2。
表2 对流换热系数初始值Tab.2 Initial values of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s
将此计算值代入温度场仿真中迚行Internal分析,各测温点的仿真温度值见表3,分析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Internal分析结果示意图Fig.5 Schematic diagram ofInternal analysis
表3 Internal分析时测温点的温度值Tab.3 Temperature point values ofInternal analysis
External分析中,随着计算域的增加,系统的温度场分布随之发生变化,但盲目地增加计算域不仅不会提高仿真精度,还会导致计算时间过长。因此,针对不同系统要找出适合的计算域,但这要花费大量时间,且仿真结果仍有可能存在误差。
Internal分析中,将平台外壁面作为数学模型的边界,通过对流换热系数解算数学模型与无限大理论计算域之间的热量交换,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网格的数量,也就减小了仿真的计算量。本文采用Internal分析的网格总数为266 932,比External分析时的网格数少了24.61%。
为了验证仿真结果的精度,对惯导系统迚行温度试验,6个测温电阻按图2所示迚行布置。各测量点的仿真值与试验值见表4。将两种仿真方式的仿真结果与试验数据迚行比较:在各测温点,Internal分析的结果都与实验测试结果更接近。
从表4中可以看出,External分析时,台体(测温点 1)处的温度值与实验值之差达到 10.72℃,而Internal分析时仅为8.49℃,导致External误差的主要原因是仿真模型与实际模型之间的差异。从2.1节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即使将计算域扩大也很难获得与实际情况相符的计算域。因此,在对于惯性平台这类复杂结构而言,External分析势必会产生较大的误差。
表4 测温点稳态分析仿真数据与实验数据对比Tab.4 Comparison between steady-state analysis data and experiment measurement data
造成Internal分析误差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换热系数引起的误差,利用相似准则计算的对流换热系数,虽然方便简单,但适应性不强,导致计算误差过大[7];其次是忽略了热辐射的影响,M Goodarzi等人在研究辐射对方形壳体中半透明介质层流和湍流混合对流换热的影响结果表明,辐射传热显著提高了努赛尔数和传热系数,且辐射传热影响了外壳内的传热结构[8];此外,还有诸如漆层厚度、表面粗糙度等因素也会造成对流换热系数的误差。为了提高温度场仿真的精度,对换热系数迚行修正是十分必要的。
在惯导设备的有限元热分析中,受换热表面几何因素的影响,温度与对流换热系数之间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函数,无法通过具体的解析表达式表达[9]。本文提出了采用 RBF神经网络结合有限测温点的实验数据来估计系统外壁面的对流换热系数的方法。
首先应确定输入向量与输出向量。将表2的对流换热系数作为边界条件对惯导设备迚行热分析,得到的温度值与实验值相比偏高,应增大对流换热系数值。因此,取的整数倍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出向量;将扩大倍数的对流换热系数作为边界条件,迚行稳态热分析,选取各测温点的相应温度值,将此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向量(见表5、表6)。
表5 RBF神经网络输入向量Tab.5 Input vector of RBF neural network
表6 RBF神经网络输出向量Tab.6 Output vector of RBF neural network
式中:T为输入向量;h为输出向量;SPREAD是RBF的分布系数,缺省值为1.0。
为保证RBF的输入范围足够大,应选择尽量大的SPREAD值[11],本文选SPREAD =2.0。将试验测量所得的温度值=[50.22,48.13,42.41,41.02,36.06,30.86]作为net的输入样本值,运算该网络:
根据上述已知量,构建径向基神经网络net:
式中,hnew为神经网络预测得到的对流换热系数。将hnew作为热边界条件,重新对模型进行解算,取测温点处的温度值为Tnew。将和作为新的输入、输出向量,重复训练net,直至达到满足
利用最终求得的仿真迭代值*=h[9.6, 11.87, 12.2,10.09, 8.56]进行解算,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取 h *时各温度测点的仿真数值Tab.7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of h*
分析表3和表7的数值可以看出:采用相似性原理计算得到的h0进行仿真分析时,台体处的温度差值达到了8.49℃;而采用本文所提方法计算的h*进行有限元热分析时,差值仅为0.64℃。同时可以得出:
其中:k=3.3,是该型惯性平台外壁对流换热系数的修正系数。
基于神经网络的惯性平台温度场仿真模型的修正方法,对不同模式下多框架惯性平台的内部温度场分析结果,得到以下结论:
1)External的计算域与仿真精度不是完全线性相关的,很难找到与实际相符的计算域,因此 External分析不适用对该型平台的热分析;
2)进行Internal分析时,由于换热系数是与壁面尺寸有关的动态参数,通过相似准则计算的换热系数会存在较大误差;
3)本文采用神经网络计算方法得到了更接近于实际的对流换热系数,最终总结出该型平台的对流换热系数的修正系数。
本文建立的换热模型与试验相结合,具有良好的扩展性,所得到的修正系数可应用于具有相似外壁面对流换热的模拟,为以后具有相似外形的惯性平台换热性能的分析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Zhang H, Yan G Y, Wang T. Application of genetic optimization neural network in modeling of platform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J]. Navigation & Control,2016, 12(6): 45-50.
[2] Atarashi T, Tanaka T, Hirasawa S, et al. Calculation method for forced-air convention cooling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multiple rows of memory cards[J]. Journal of Electronics Cooling & Thermal Control, 2014, 4(3):70-77.
[3] Nakayama W. Heat in computers: applied heat transfer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J]. Journal of Heat Transfer, 2013,136(1): 013001(1-22).
[4] 刘昱, 王昆, 杨盛林, 等. 半导体制冷加风机搅拌的惯导平台温控系统设计与实现[J].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15, 23(1): 35-37, 48.
Liu Y, Wang K, Yang S L, et al.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using semiconductor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and stirring fans in inertial navigation platform[J].Journal of Chinese Inertial Technology, 2015, 23(1): 35-37, 48.
[5] 李波, 陈文鑫. FloEFD流动与传热仿真分析[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 80-92.
Li B, Chen W X. Application of FloEFD computational flow and heat transfer simulation analysis[M]. Beijing:China Machine Press, 2015: 80-92.
[6] Maruyama N, Ono H, Nishida S, et al. Empirical equation for natural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in various gas pressure fields[C]//AIAA Aerospace Sciences Meeting and Exhibit, 2013.
[7] Han W M,Zhou Y,Zhang H L,et al. The research on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wheel rims of large capacity steam turbines[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3, 744:100-104.
[8] Goodrzi M, Safaei M R, Oztop H F, et al. Numerical study of entropy generation due to coupled laminar and turbulent mixed convection and thermal radiation[J].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2014(10): 761745(1-8).
[9] Lin C L, Wang J F, Chen C Y, et al. Optimization analysis of high-frequency electrical source radiator based on flow simulation[J].Mechanical Engineer, 2014(6).
[10] 吕程, 刘子云, 刘子健, 等. 广义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在热误差建模中的应用[J]. 光学精密工程, 2015, 23(6):1705-1712.
Lv Cheng, Liu Z Y, Liu Z J, et al. The application of generalized radial basis function neural network to thermal error modeling[J]. Optics and Precision Engineering,2015, 23(6): 1705-1712.
[11] Anghel D C, Ene A, Belu N, et al. A Matlab neural network application for the study of working conditions[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4, 837: 31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