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雯,杨 扬
2017年中国翻译研究年度综述
李 雯,杨 扬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高级翻译学院,广东广州 510420)
2017年,我国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些都离不开翻译与语言战略的支持。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与语言战略是“一带一路”倡议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更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良好契机。在这一背景下,本年度翻译学学科得到蓬勃发展: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教育迎来十周年;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三年磨一剑,开创性地包含了口译、笔译量表,明确了翻译学科的地位,促进了翻译专业教学、学习和测评与国家外语能力测评体系的衔接;全国翻译专业八级考试(Test for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Majors,Band 8)的研发,不仅为翻译本科教学质量提供了权威的检测手段,也将为翻译本科培养单位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参考和指导。
与此同时,国家宏观政策导向也表现出对翻译与语言事业的极大关切。2017年6月,国家标准委、教育部、国家语委在京联合发布了《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系列国家标准,这是我国首个关于外语在境内如何规范使用的系列国家标准,以期创造中国语境下良好的外文译写环境,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这一规范无疑对专业翻译领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12月,“一带一路”中的话语体系建设与语言服务发展论坛暨2017中国翻译协会年会在京举行,推动翻译及语言服务更好地满足国家话语体系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纵观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翻译类立项项目,翻译类的重点项目集中在对中国古代文献的英译问题上,反映出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等国家宏观政策规划对翻译研究的导向作用。顺应国家发展战略为新时期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7年翻译学学科建设方兴未艾,学术研究成果异彩纷呈。笔者收集了本年度在中国大陆发行的35种外语类专业学术期刊①所刊载的翻译研究学术文章,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期较为全面的描述、总结和评析2017年中国翻译研究的现状和发展动态,从而为译学学科理论建设和国家语言战略规划提供参考。
截止2018年2月8日,35种外语类专业学术期刊发表的翻译研究的文章共956篇,其中研究类论文873篇,会议综述14篇,人物访谈17篇,书评52篇。笔者借助Excel手工标注和Citespace III软件从发文科研机构、作者、期刊、热点关键词等方面对2017年中国翻译研究的整体概貌进行量化描述。
通过对2017年CNKI翻译研究期刊论文的发文机构进行Excel手工统计,并将阈值设为10篇,可得出2017年翻译研究期刊论文发文量排名前13的机构(见表1)。通过表1可以发现四所外语类院校发文量稳居前四,加上排名11的天津外国语大学,外语类院校共发文156篇,占2017年翻译研究类发文数量的16%以上,更是占据前13所高校发文总量的57%。排名第一的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发文量为57篇,占前13所高校发文总量的20%。由此可见,外语类院校仍然居于翻译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除此之外,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综合性大学排名紧随其后,同样在译学发展之路上积极作出自己的贡献。
表1 2017年中国大陆翻译研究期刊论文科研机构发文量排名
借助Excel手工统计,笔者对2017年翻译研究期刊论文的作者进行发文量排序,以6篇为阈值,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2 2017年中国大陆翻译研究期刊论文作者发文量排名
通过Excel手工统计,笔者对2017年翻译研究期刊论文的期刊来源进行了发文量排序,以25篇为阈值,统计结果如下(表3)。可以看到排名前五位的都是翻译类专业期刊,发文量达420篇,约占总发文量的44%,仍然对译学理论建设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其他的外语类综合期刊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彰显了学界对翻译研究的关注。
表3 2017年中国大陆翻译研究期刊论文期刊发文量排名
笔者通过将CNKI上2017年翻译研究类期刊论文的主要信息以TXT文本格式下载,并导入citespace软件,在软件功能与参数设置中,将时间设置为2017-2017年,时间切片为1年,节点选择关键词,提取来源为翻译类学术论文的标题、作者关键词及摘要中的名词性术语,并将阀值设置为13,最后得出了2017年度翻译研究关键词排序(见表4)及关键词图谱(见图1)。图谱中节点的大小体现了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连线为不同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由表4和图1分析可知2017年翻译研究的关键词前三位是翻译、翻译策略和英译,这说明当下学者对翻译策略的关注,也充分体现了译学界对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排名第四的关键词为翻译研究,说明普通翻译研究仍然是译学研究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紧随其后的关键词为语料库,这体现了译学界以语料库为研究对象的持续升温,其被广泛应用于翻译研究、翻译实践、翻译教学等领域。
表4 2017年中国大陆翻译研究期刊论文关键词排序
图1 2017年中国大陆翻译研究期刊论文关键词图谱
根据笔者手动标注和统计,除了普通翻译理论研究、翻译家、翻译思想、翻译教育、翻译技术等不涉及具体语种的文章外,其他涉及具体语种的文章约占总数的59%,其中,英汉翻译研究稳占鳌头(85%)。除了英语,翻译研究还涉及少数民族语言、俄语、日语、德语、韩语、法语、拉丁语、多语种等,具体语种分布如表5。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关于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数量增长到33篇,体现了学者对少数民族语言的重视程度有所加强,这也日益成为翻译研究的一大重点领域。
表5 2017年中国大陆翻译研究期刊论文语种分布(英语除外)
由图2和3可见②,2017年翻译研究期刊论文分类中,发文量排名前三的为文学、普通和专业,而应用、口译和译介紧随其后。通过对近七年的数据进行历时对比发现,文学翻译研究自2012年开始增幅明显,2016-2017年持续两年排名第一,普通翻译研究在2017年稍有回升,专业翻译研究自2011年开始排名一直稳居前三,口译研究2017年数量较前几年增幅较大,与之相反,翻译史研究的排名逐年下降,翻译管理研究一直未得到广泛关注,数量和占比持续排名末端。
图2 2011-2017年中国大陆翻译研究期刊论文分类比较
图3 2011-2017年中国大陆翻译研究期刊论文占比排序
结合以上量化特征以及质性分析,2017年度翻译研究大致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汉译外研究明显增多。在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影响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已出版24个语种,全球发行超过660万册。十九大报告以10个语种单行本向海外公开发行,翻译作为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对比2017期刊发文涉及汉译外和外译汉的研究,汉译外研究高达79%,正迎合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汉译外研究的文章中,既有对中华典籍、现当代文学作品外译的研究,也有对不同专业领域如医学、科技、外宣、文物、公示语、流行语等外译的研究;既有对翻译策略、风格的研究,也有对译介传播的研究;研究视角丰富多元,包括美学、译者行为批评、礼貌原则、文化旅行、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西方修辞学、社会过滤器等。
新时期学科建设问题仍然是译学研究的一大重点。翻译学科发展至今,我国译学界已从呼吁建立独立学科过渡到创建符合中国翻译特点和需求的学科理论体系的阶段,这不仅是基于目前翻译学的学科定位不明确、学科身份边缘化、学科边界模糊等现状和问题,也是在提升国家话语权、增强国家影响力的大背景下对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③的积极响应。在2017年的翻译研究类期刊发文中,既有文章对翻译研究的本质,翻译研究中凸显的矛盾,翻译的定位、价值、伦理等进行审视和探究,也有利用量化数据分析翻译研究目前的现状和问题,同时不乏深入探讨学科理论体系构建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方法论等的文章,更有在建立原创型学科理论体系上身体力行的探索者。这些对新时期我国翻译学科建设的本质把握、重点要素、具体方法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随着信息化时代发展,翻译研究也呈现信息化发展趋势。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驱动下,机器翻译的算法和运用逐渐推广和成熟,有声思维法、键盘录入技术、语料库技术、眼动仪、脑电、近红外光谱扫描仪、核磁共振等技术和设备推动翻译认知过程研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翻译研究的对象也随之发生嬗变,翻译产品所呈现的数字化形式更加多元,因此,视听翻译、网络平台的众包翻译或云翻译、多模态语料库等受到更多学者的重视。信息化为传统的翻译教学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更多丰富有效的途径,信息化模式下的翻译教学有效整合了传统和多媒体网络资源,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的与时俱进,为语言服务行业的推进添砖加瓦。
本节聚焦占比最高的五个分类,即文学、普通、专业、应用、口译,摘取部分研究论文进行定性分析,以进一步揭示该年度翻译研究的关注热点。
1.1 学科建设
如上文所述,学科建设研究是2017年翻译研究中的一大重点。从期刊文章的具体内容来看,首先,译学界肯定了我国翻译学科三十余年取得的丰厚成果,谭载喜(《中国翻译》第1期)将这些成果概括为翻译研究的现代化,译学成果的大量发表,翻译教学和翻译学位教育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许钧(《当代外语研究》第3期)就翻译的本质、翻译的价值、翻译的伦理原则与中国文化走出去等四个方面问题展开思考,提出翻译研究应该对翻译的本质特征有深刻的把握,建立翻译历史观与翻译价值观。其次,在学科理论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上,刘建珠和穆雷(《上海翻译》第2期)对中国翻译理论的话语体系进行划界研究,指出翻译学科在我国正处于创建期,需进一步完善翻译人才培养方案,加强翻译理论建设研究。学者们也对新时期我国翻译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方梦之(《中国外语》第5期)指出,构建我国译学话语体系需要融入国际、开拓命题、提炼概念。傅敬民和袁丽梅(《外语学刊》第3期)强调译学体系化建设不能只关注翻译宏观理论的构建,而应该以翻译实践和教学为本体,构建整体性的宏、中、微三环良性互动的译学体系。最后,也有不少学者在学科理论构建创新之路上不断求索,如黄忠廉和方仪力(《中国翻译》第4期)的《基于翻译本质的理论翻译学构建》、黄忠廉和朱灵慧(《上海翻译》第3期)的《“应用翻译学”重构及其文库构想》、胡庚生(《上海翻译》第5期)的《若干生态翻译学视角的应用翻译研究》、杨仕章(《外语学刊》第2期)的《文化翻译学元理论探析》等。
对于方法的研究往往和一门学科的研究范式紧密联系在一起。在2017年普通翻译研究中,不少研究者对翻译研究中的范式进行了探讨和思考,其中包括对译学界提出可借鉴的研究范式,如胡庭树(《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第1期)指出,借鉴西方现当代哲学研究的相关成果来审视翻译,可以为翻译研究打开新的通道。杜玉生和郝霞(《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第2期)提出翻译理论研究可以借鉴复杂性思维范式来通盘考虑翻译过程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也有文章指出当下范式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范式一词的过度使用龙江华(《上海翻译》第1期)指出,中国学界对范式有诸多误解和滥用之嫌,并倡导在翻译学真正意义上的范式形成以前,最好根据具体情况把那些所谓的范式称为视角、流派或理论等。部分文章对译学界目前存在的新型研究范式做了细致讨论,如闫如武(《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第3期)从实证研究方法、描写研究方法、数据驱动方法、翻译共性研究方法等方面探析了语料库研究范式。
在研究方法层面,张思永(《外文研究》第1期)总结了刘宓庆的翻译研究方法,把研究方法分为四个层面,最高层面是更具方法论性质的综合性方法,即本位观照,外位参照,以期为当前译学研究方法提供一些启示。
在研究对象方面,研究者们结合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和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蓝红军(《语言与翻译》第1期)指出在信息化的驱动下,翻译研究对象的范围在扩大,研究对象的性质也在嬗变,翻译研究文献资料、资源及研究数据的获取方法和手段呈现信息化的趋势。韩子满(《当代外语研究》第5期)指出,国内翻译研究虽然成果不断涌现,但研究对象过于集中,对翻译行业关注不够,对翻译新变化缺乏及时的关照,盲目跟风现象严重,轻视研究对象已是当前国内翻译研究的一大症结。
1.3 本土译论研究
2017年9月16日召开了“国际化与本土化:中外翻译理论研究研讨会”暨首届许渊冲翻译大赛颁奖仪式,专家学者对中国译论的本土化进程展开了讨论。本年度在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立的背景下,本土译论研究态势如火如荼,既有积极进行传统译论的深度挖掘,也有本土译论的原创和发扬。例如,方梦之(《中国外语》第5期)指出,国际上我国学者的发文数已名列前茅,但我国学人的理论原创性欠缺,译学术语西化,学术话语不够丰富,因此提倡翻译大国应创立自己的译学话语体系。本土译论,如生态翻译学、乡土语言英译、大易翻译学等都成为备受关注的研究视角。例如,胡庚申(《上海翻译》第5期)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呼吁进一步对翻译教学和教材研究、翻译史/译论史研究、翻译批评研究、翻译伦理研究、翻译研究流派研究等方面开展应用研究。陈东成(《外语学刊》第6期)认为,翻译是一种孕育、培养和成就生命的活动,可按《周易》的阴阳之道从交感化生、变化会通、保合太和、终则返始等方面阐释。
1.4 译者行为和主体性研究
译者行为和主体性一直是翻译学一个重要的理论主题,译学界对翻译主体性问题的讨论主要围绕译者进行,对译者主体性的认识日趋深入和成熟。蓝红军(《上海翻译》第3期)认为,翻译主体是一种具体的和历史的存在,翻译主体性的建构主要可以从主体身份认同、主体意识确立和主体能力发展等三个方面进行。周领顺(《上海翻译》第6期)借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中的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探索葛浩文英译莫言作品时的阶段性行为特征。谭素琴(《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第1期)以查良铮的翻译为例分析了其在建国初期和文革期间的主身份流变及其与社会主流群体间的认同关系,阐释了译者主身份认同对译者翻译认知行为的影响。吴建兰和邓寒雨(《中国科技翻译》第3期)以标书文本为例,分析文本规约性对译者主体性的限制,强调将规范化作为翻译的第一要义,弱化译者主体性行为,在此基础上对原文进行适度调整以便迎合社会认知和理解。
1.5 翻译规范及伦理研究
在消费者需求多元化、情感化,生产技术精益求精的今天,我国丝绸企业应以丝绸搭台,承丝绸文化,借丝绸之路,为传统丝绸行业注入新的动力。此外,紧跟时代潮流,在产品设计、营销方式、丝绸体验上进行改革创新,注重品牌的力量,打造品牌特色,进行品牌营销成为其突破重围的必由之路。
欧阳东峰和穆雷(《外国语文》第4期)以回归伦理的翻译研究与伦理学的价值论转向为基础,探讨伦理学的价值论转向对翻译伦理研究在理论认识和研究方法上的启发,尝试构建译者的翻译伦理行为选择机制。方薇(《中国外语》第1期)从Ethics of Renarration的汉译问题入手,借鉴中西方传统中均存在的社会性伦理与个体性道德之区分,深入探究翻译研究中的ethics和morality概念的区分及其汉译。蒋骁华(《当代外语研究》第3期)认为,在翻译形态(如众包翻译、机器翻译等)不断演进,市场、赞助人等因素深刻影响翻译的今天,译者亟须提高对客户和受众的翻译语言服务意识。
2.1 翻译教育与教学
在MTI翻译硕士历经十年的背景下,对MTI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讨论热闹非凡。在MTI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17年年会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十周年纪念大会上,黄友义(《中国翻译》第3期)肯定了十年来日趋成熟的MTI教育和层出不穷的MTI研究成果,指出MTI教育存在的三大挑战:语言、实践、发展。仲伟合(《东方翻译》第3期)提出了MTI下一步发展的核心:服务需求、提高质量,并指出了MTI教育亟待解决的八大问题和要突破的六大方面,同时要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教育管理机制创新。对于MTI教育的探讨既包括对课程的讨论,如孙寰(《当代外语研究》第2期)总结了面向MTI术语教学的课程设计与实施;又包括对教材的关注,如姚斌(《上海翻译》第6期)认为,在编写MTI口译教材时应充分考虑口译练习材料的难度、交传与同传教学的递进关系、口译能力习得的阶段性以及如何采纳创新理论视角等问题。既包括不同语种的人才培养,如徐曼琳(《中国俄语教学》第2期)指出目前俄语专业MTI教学中存在的五大问题,并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又包括不同特色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如徐彬和曹军(《外国语》第5期)以出版翻译项目为驱动,培养学生在翻译项目管理、翻译技术应用、翻译质量控制等多方面的职业素养,形成了专业特色教学模式。
除了MTI翻译硕士的教育与教学的研究成果丰富,对BTI翻译专业本科和DTI翻译专业博士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探讨。如孙三军和文军(《上海翻译》第4期)指出,要避免翻译专业本科千校一面,应追求分类卓越、分层卓越,即根据不同高校的培养目标处理翻译专业本科的课程内容。目前翻译博士专业学位已提上日程,进入论证阶段,穆雷和仲伟合(《外语界》第4期)基于对翻译博士专业学位定位的反复思考,从培养目标、招生对象、学制、培养模式和学位论文等方面论述了翻译博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方案。尚新和蔡永良(《上海翻译》第4期)阐述了国内首个海事语言及应用博士学位点建设为培养达到国际高端海事语言服务与翻译人才的4-E标准做出的探索和实践。
在语言服务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新兴语言服务业也迅速崛起,如语言康复业,穆雷和李希希(《外国语》第5期)剖析了国内语言治疗与语言康复类人才培养现状和不足,笔者认为,面向语言残障人士的语言服务需要学界更多重视。
在翻译测试方面,穆雷、许艺和王巍巍(《中国外语》第2期)介绍了全国翻译专业八级考试(汉英)设计与研发过程和阶段性成果,翻译专业本科教育即将有相应的测试评价体系来检测教学质量。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许艺和穆雷(《外语界》第6期)基于元认知理论构建了口译策略能力量表框架。王巍巍(《外语界》第6期)以口译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估为例阐述口译量表的应用,这些都将为翻译能力测评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翻译批评
2017年度翻译批评涵盖了对译本、译论、译者等各个层面的批评研究。对译本的批评主要集中在文学翻译领域。如王恩科(《外国语》第2期)指出,翻译文学批评中价值主体的错位、评价主体与价值主体的混淆都会导致评价尺度的误判和评价结论的偏颇。在译论方面,不乏有研究者对新时期的本土译论的批判性思考,如尹穗琼(《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第3期)对于生态翻译学若干问题的探讨。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者尝试为批评译学注入新的视角和方法,如胡开宝(《中国外语》第6期)融合批评译学与语料库翻译学,分析翻译文本语言特征和翻译策略与方法应用背后的意识形态以及翻译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杨艳(《中国翻译》第2期)从伦理视角介绍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内核与创新价值,并分析其对翻译学研究的指导意义。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实施,2017年文学翻译研究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从研究内容上看,文学翻译研究不乏对莫言小说英译的研究,如冯全功(《外国语》第6期)、孟宇、王军平和齐桂芹(《当代外语研究》第4期)等。中华古典诗歌、典籍的英译研究也受到了学者的青睐,但研究的视角不尽相同。诗歌方面如陈洁(《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第3期)以《红楼梦》诗歌英译为例,从美学之语言的模糊性审美角度论证了对这种模糊美的认知形成要靠对诗歌主旨的把握。潘智丹(《外语与外语教学》第1期)以《鹿柴》为例具体分析了古典诗歌的意境翻译。典籍方面如李正栓(《外语与翻译》第3期)通过梳理国外译者和中国译者的典籍英译,认为民族典籍英译具有文学翻译、文化传播、思想交流、文化外交等多重功能。谭莲香和辛红娟(《外语与外语教学》第5期)从过程哲学视角阐述典籍复译的必然性,并探索复译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意义。从研究方法上看,语料库在这一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研究对象涵盖字、词、句、段、整体语言特征和功能等,旨在对文学翻译涉及的各种语言现象做出更为客观的描述和解释。
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专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增大,随之而来的专业翻译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专业翻译研究涉及的专业领域也越来越广,包括科技、外宣、法律、新闻、医学、军事、影视、广告、旅游、海洋、农业、地质等,比较小众的领域也开始受到关注。例如,张建秀和李国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第4期)从语篇生成结构和主位推进模式讨论邮票说明文的翻译策略。梁波(《中国科技翻译》第2期)探讨了摄影文本的术语特点及英汉翻译。专业翻译研究领域中政治外宣类受关注度较高,如石蕊(《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第3期)总结了中央文献翻译既要做到政治语义内涵等效,又要在译语中再现源语的政治神韵。
口译教学在2017年口译研究中占比最大,《中国翻译》推出了广外口译专业教学体系理论与实践系列研究,从技能教学、理论教学、教学质量评估等维度介绍了广外模式的最大特色,以理论研究成果为支撑、以系统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成套教材为辅助、以系列教学方案为体现、形成可资国内同行参考的完整口译教学体系(仲伟合、詹成,2016:40)。
从研究主题上看,口译研究涵盖了口译方式、语言、过程、场合、职业、译员、产品与效果等各个方面。随着职业化口译需求的增多,针对不同专业领域的口译研究也逐渐增多,涵盖会议口译、法庭口译、外交口译、记者招待会口译、新闻发布会口译、心理诊疗口译、博物馆口译、电视同传等研究。刘和平和雷中华(《中国翻译》第4期)指出,不断变化的口译职业和现代技术发展给口译教育和口译职业化带来新的挑战,口译研究对象和方法的更新迫在眉睫。
从研究方法上看,实证研究广泛运用于口译研究的各个领域,且口译研究呈现出跨学科趋势,借鉴了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同时也可以看到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也广泛运用在口译理论、口译实践、口译教学的各个方面,唐芳(《外文研究》第3期)以目前国内成果最为丰硕的口译语料库CECIC为例,通过对其相关研究的梳理与综述,展示国内语料库口译研究的发展态势,并对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了阐述。
总体而言,2017年的翻译研究百花齐放、大放译彩,推动了翻译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发展趋势(或问题)值得研究者继续关注。第一,虽然翻译研究成果数量不断增加,但研究较为集中,对某些热点问题的研究过于关注,而忽视了某些尚未涉足的领域。例如,学者现阶段热衷于文学翻译研究,据本次统计,2017年对莫言小说英译的研究多达17篇,对《红楼梦》英译的研究共14篇,对《论语》英译的研究共14篇,对洪荒之力一词的英译研究有5篇,研究的文本和对象略为集中。非文学方面则显得不够系统化,多为术语翻译和翻译策略的研究,与文学翻译相比深度不足。口译方面研究多聚焦在策略和教学,而对目前新兴的社区口译,2017年期刊文章中却鲜有涉足。翻译管理研究也亟需译学界更多的关注和深入探讨,使翻译服务更好地适应当前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因此,学者应该重视研究对象的扩展,加强与翻译行业密切联系,加大对社会重大现象的关注,才能在研究上取得更多创新。
第二,关于中华文化外译和传播的研究虽是如火如荼,但要注意避免“某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功利主义倾向”(刘云虹,2015:1)。这方面的研究视角虽然丰富多元,但承担中华文化外译的译者应该是汉学家还是汉语为母语的译者、译者应该具备哪些能力以及如何培养等问题都缺乏深度探索。在外译作品的传播方面,不论是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文化交流、思维的开放层面对外译作品的作用进行评估,还是从文学接受的层面对文化传播的效果、可接受度的衡量标准以及如何有效获取不同层次的读者反馈等问题的探讨,都略显不足,缺乏深入的思考,这些问题都亟待补充和完善,才能进一步有效进行中华文化外译,真正讲好中国故事。
第三,在翻译学科理论构建方面,虽然译学界目前对新时期学科理论构建的本质、要点、方法、问题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论述,也有不少学者致力于成为原创型翻译理论构建的先行者,但要注意始终从中国翻译实践的特点和需求出发,树立问题意识。在跨学科研究成为翻译研究一大趋势的时代背景下,翻译学科要始终把握自身的学科范畴和边界,从翻译学科内部找研究问题。在探讨学科理论构建的同时不能忽视翻译实践的翻译人才培养等问题对学科建设所起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整个翻译学科持续健康发展。
①这35种外语类专业期刊分别为《中国翻译》、《外国语文》、《外国语》、《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上海翻译》、《山东外语教学》、《民族翻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东方翻译》、《当代外语研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中国外语》、《中国科技翻译》、《语言与翻译》、《现代外语》、《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学刊》、《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教学》、《外语电化教学》、《外国语言文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外语界》、《中国俄语教学》、《日语学习与研究》、《外语研究》、《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东北亚外语研究》、《外文研究》、《外语测试与教学》、《外语教育研究》、《外国语文研究》、《外语与翻译》,既包括CSSCI来源期刊(含扩展版)、中文核心期刊、外语类核心期刊,也包括以翻译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外语类期刊及开设翻译研究专栏的外语专业期刊。以上期刊所刊发的翻译研究论文能基本涵盖2017年中国大陆译界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②2011-2013年的数据来源于伍志伟、邹兵和许艺(2014),2014年的数据来源于许艺、刘建珠和赵护林(2015),2015年的数据来源于傅琳凌和邹兵(2016),2016年的数据来源于王莹和李希希(2017)。
③摘自习近平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讲话。
[1] 傅琳凌, 邹兵. 2016. 2015年中国翻译研究年度评析[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6): 69-74.
[2] 刘云虹. 2015. 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与翻译历史观[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4): 1-8.
[3] 王莹, 李希希. 2017. 2016年中国翻译研究年度综述[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6): 67-73.
[4] 伍志伟, 邹兵, 许艺. 2014. 2013年中国翻译研究年度综述——成果、问题与趋势[J]. 当代外语研究, (8): 48-52, 78.
[5] 许艺, 刘建珠, 赵护林. 2015. 中国翻译研究年度评析2014:特点、问题与趋势[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5): 60-64, 74.
[6] 仲伟合, 詹成. 2016. 口译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广外口译专业教学体系理论与实践(之一)[J]. 中国翻译, (6): 39-42.
2018-03-1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汉英翻译能力等级量表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16BYY010)
李雯,助教,博士生,研究方向:语言服务
杨扬,硕士生,研究方向:翻译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