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敬
>>排球暑期集训
“体育教育是我们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这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今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如是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良好的体魄不仅是个人发展的前提条件,亦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石。学校作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在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其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育德致美,启智日新。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创建于1997年。早在2006年,学校便以前瞻的理念,在发展规划中提出了“体育强校”思想,以体育为切入点促进师生健康成长,以体育特有的精神特征促进学生人格形成、习惯养成、素质提升,以体育为基点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2012年,育新学校作为优质资源输出校与昌平区教委合作创建了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体育一脉相承地成为该校实现特色发展的重要抓手。“体育之所以有一种吸引千百万人的特殊魅力,主要是因为它能使人们在自己选择的活动中,迎接身体性挑战时产生兴奋感以及能力不断提高的满足感。我校十二年一贯制的特色决定了学校体育课程在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教育地位。”正如陈国荣校长所说,育新选择了体育,体育也成就了育新。学校两校三区着眼于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其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携手探索体育强校之路,形成了师生重体育、爱体育、练体育的良好氛围,既为“先成人、后成才,既成人、又成才”育人宗旨的落实加上了重重的砝码,也使学校于京城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了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在育新校园中,有起跑线前的蓄势待发,有网球、武术场上的汗水挥洒,有排球、棒球场上的巧妙配合,也有健美操、啦啦操力与美的淋漓演绎;有胜利时的激情相拥,更有暂时落后时的加油鼓励——所有这一切,组成了振奋人心、慷慨激昂的体育交响曲,而每位育新学子,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音符。就让我们走进这精彩的体育天地,去共同感受运动的魅力、生命的活力与育新人的凝聚力!
两校三区,学生总人数近7000人——如此校情使育新人意识到,唯有打破常规,创新管理模式,才能让体育的阳光普照每个学生。为此,2012年学校率先在回龙观创新体育工作管理模式,变中小学体育教研组为跨学段的体育部,由校长领导,主管校长统筹管理,体育部主任具体负责。体育部全面统筹所有体育工作,中、小学教研组长分段实施,创新尝试十二年制学校体育工作一体化管理模式,即小学部、中学部体育工作一体化垂直管理的模式。
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学校体育课排课变得更容易沟通和协调;组织运动会等活动,中小学体育教师齐动员,裁判员队伍更加专业;组建田径队、足球队、排球队、武术队等,教练员更加充裕。学校体育师资培养、体育课程设置、体育活动组织、体育人才培养等都因一体化管理而受益,一体化管理取得良好成效。2016年,学校还进一步尝试将两个学校的体育工作融合管理,成立了体育健康教育中心。该中心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打破体育教师使用限制,进行一体化、全方位管理,使学校体育工作方向统一、目标统一,充分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从而能够更好地统筹、科学、合理安排学校体育工作,实现了整体性发展。在专业方向上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特长,形成了多个特色项目,创编了多种教学方法。多校区学校如何加强、优化体育管理?体育健康教育中心怎样设置与运行?育新学校的做法值得借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保证体育教学和活动的高质量开展,育新学校各校区都建设了完善的场地和设备设施。如育新花园校区有300米环形跑道、足球场和3片室外网球场;中学部的新康校区有300米环形跑道、足球场、2块篮球场和900平方米的综合体育馆以及400平方米的棒球馆;回龙观校区有400米环形跑道、标准足球场1块、室外篮球场2块、室外排球场4块,舞蹈室、武术教室4间。这些都为学校全面而深入地开展体育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教之本在师。多年来学校始终致力于体育教师团队建设,注重教师素质和能力的发展。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学期目标,以老带新,鼓励教师开展体育科研。在北京市教师专业技等各项比赛中,多人次获得一等奖,多人多篇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目前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中心有在编体育教师43人,专职教练员4人。其中运动健将4人,国家一级运动员8人。研究生学历10人,其余全部为本科学历。有高级职称教师5人,一级职称教师15人,区级骨干教师5人,涉及棒球、体操、足球、排球、武术、网球等10个运动专项。这支年富力强、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的团队,满怀对事业和学生的爱,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勇于突破,不断书写着新的传奇,将光荣与梦想镌刻在了育新体育的丰碑之上。
如何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使课程育人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是育新学校始终在思考和践行的课题。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工作,学校整合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设置了五大体育课程,即国家课程、校本课程、课后课程、阳光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及服务类课程。五大课程点面结合,纵横交错,用全方位、立体式的机制全面进行体育教育设置,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运动,享受体育。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近年来进行了“五有五思一核心”(551)思维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五有”是教学设计理念,即“有序—有趣—有效—有情—有用”;“五思”是教学设计环节,即“创境启思—自探静思—合作辨思—训练反思—回归拓思”;“一核心”是将提高学生思维品质作为核心,作为教学设计归宿。育新体育课程体系就很好地将这“五有”落到了实处。
国家课程力求突破。体能是最重要的运动能力,为此,学校将体能作为国家课程改革的突破点,在高中年级开设体能模块课程,在初中开设体能单元,在小学开设趣味体能课程,并制定不同年级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将体能课程融入国家课程中去。学校长期聘请相关专家入校对教师进行培训指导,并支持教师参加全国或北京市体能教学培训和学习,使体能教学的创新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校本课程优化升级。结合自身传统优势,学校设置了网球、棒球、排球、武术等校本课程。教师自编了两套网球操,利用每天课间操时间强化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北京体育大学网球专家和海淀区体育教学专家定期来校指导教学。校本课程《网球校本教材》荣获海淀区课程改革二等奖,并在各级校本课程教材展示活动或研讨会上受到认可和好评。在棒球方面,学校在中小学通过开设软式棒球、趣味棒球进行棒球项目的教学,逐渐形成十二年一贯制的教材及评价方法等。作为昌平区唯一一所“北京市排球传统校”,回龙观育新学校研发了排球校本课程《快乐学排球》,并通过每年的排球嘉年华、排球运动会、“育新杯”排球邀请赛等排球主题活动普及排球项目。回龙观育新学校以“武德、武礼、武技”为武术教学的核心,作为“北京市武术传统校”最大化发挥武术体育与文化的双重属性和价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校本课程这块“自留地”上,育新学校正以精耕细作迎来更大的收获。
课后活动类课程不断丰富。学校旨在通过课后活动类课程,让学生复习和巩固在课堂中所获得的体育技术与技能,并丰富他们的课外生活,培养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育新学校的课后活动类课程可分为室内课程和室外课程。室内课程注重覆盖全体学生,做到人人都参与、人人都会做。在小学部二至六年级广泛开展了数独、飞叠杯、魔方三项课程,力求促进小学各阶段学生体育与文化、身体与心智协同发展。室外课程又分兴趣类课程和提高类课程。兴趣类课程是面向大众的普及类课程,包括篮球、轮滑、软棒球、网球和街舞等内容。提高类课程面向特长群体,逐步形成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的育人基地。学校除保证日常的排球、足球、武术、啦啦操、棒球、网球训练外,每年冬夏都会进行封闭训练。学校始终注重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建立小学、初中、高中完善的选拔与晋升体系。注重教练员队伍打造,校内教师和校外高水平教练员相结合,从而保证了高质量的训练、参赛、人才输送和引进。
“阳光体育”课程凸显创新。阳光体育课程包括“两操”、课后作业以及家校体育互动平台。在完成国家规定的课间操的同时,教师创编了多套室内操,同时将室外的网球操、功夫扇、健身操以及冬季长跑教材化,突出新颖、活力、互动和拓展。下午的体育锻炼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沙包、花样跳绳、平衡木、拉力带等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让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多样化地进行锻炼,在创新、平衡、柔韧、协调、韵律等多方面都得到提高。
体育活动及服务类课程落实人文关怀。运动会、体育节不少学校都会搞,但往往只是少数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参加,大多数学生都成了“看客”。育新学校的体育节显得颇为与众不同。以回龙观育新学校小学部为例,学校分别策划实施了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发展的金秋体育节系列活动。如三年级的趣味比赛,四年级的篮球运球绕杆、投篮比赛,五年级的单摇跳绳、九宫格射门比赛,六年级的铁人三项比赛。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同学,学校则特别设置了“金秋体育节亲子嘉年华”活动,多项亲子闯关游戏,不但让孩子们锻炼了身体,也很好地增进了亲情。
如上所说,为使体育更具温情暖意,让每个学生都从中感受到快乐,收获成就感,育新学校对传统的体育节进行大胆革新,向着小型化、多样化、经常化的方向发展,田径运动会、快乐体育嘉年华、亲子运动会、户外拓展活动等,吸引了更多的孩子参与运动。学校还别出心裁地通过节标征集、赛徽创作、项目设计、黑板报展出等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 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在学校营造了浓厚的体育氛围。
学校牢牢抓住体育课这一育人主阵地,通过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每一节常态课的教学质量。例如针对初三毕业班的教学,体育中心按照总分总的形式开展了“每天一节体育课,人人都上初三课”的教学模式,即任课教师将学生按照中考项目进行分组,由中学教研组的老师同时为初三年级上课,再根据教师专项,对学生进行小班化教学。这样更有针对性,也能充分发挥教师特长,把专项技术简单化。再如,高中年级开设了排球、篮球、足球、网球、太极、健美操、中国鼓、毽球、棒球等项目的模块课教学,小班化循环进行,保证高一、高二两年将这6-8个项目全部学习一遍,在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同时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在教学时,教师努力让课程回归生活,激发学生参与学习、锻炼的热情。如在短跑教学中实施生活情景教学,让学生“抓小偷”,在练习过程中,学生个个劲头十足,在不知不觉中便提高了跑的效果。投掷课中,教师把技术动作用顺口溜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如投掷沙包“手持沙包前后站,手画半圆向前看;蹬地转体肘向前,用力挥臂投得远”,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此举很好地践行了学校“551”思维课堂的理念,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生动的、真实的生活,有效落实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诗人流沙河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以“体育强校”的理想信念为指引,首师大附属育新学校走出了一条带有自身鲜明印记的发展之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体育,受益于体育,为学校发展和学子成才注入了强劲动力。回首来路,一路鲜花,一路掌声。
学校排球队多次获得北京市排球比赛冠军,并代表昌平区体育局参加北京市运动会,是昌平区唯一一支排球重点校。武术校队近年来囊括了昌平区武术比赛团体第一,斩获29枚单项金牌;参加北京市各级各类武术比赛获得个人单项冠军共计50余人次,二至八名100余人次,并勇夺北京市团体季军;还应欧盟第三届文化艺术节组委会邀请,赴丹麦、比利时交流表演,为中华文化的交流推广做出了贡献。啦啦操队两次获得全国啦啦操比赛冠军,多次获得北京市冠军。棒球队是一支稳定、和谐的团队,自建队以来所有棒球学生运动员均输送至职业队、大学或者前往日本留学,为学生创造了更高的平台。网球队一直在北京市网球界中独领风骚,不但蝉联市冠军,还进军网球职业联赛,目前初三年级的田方然和李静怡同学已经获得世界青少年较高排名。育新学校的网球球童服务也是中国网球公开赛的靓丽风景线,并且已有多人次入选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成为澳网球童。学校被评为海淀区足球实验校、北京市排球、武术、棒球、网球传统项目学校和全国啦啦操2星级学校……
创新管理、完善场地设施、优化师资、改革课程和教学……诸多环节构成了育新学校体育工作的完整链条,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在不断践行素质教育、探索体育强校之路的过程中,育新学校的经验日益丰富,视野日渐开阔,信心越来越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这是时代的要求与召唤。秉承“健康第一,健体育人”的理念,首师大附属育新学校以对学生、对家庭、对民族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及开拓创新的意识,在体育教育教学方面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只有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体育的受益者,他们才能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学校体育之树才会更加枝繁叶茂,而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会更有希望,更具力量!
>>啦啦操
>>金秋体育节
>>中网球童
>>育新学子获2017年北京市中小学生棒球比赛初中组第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