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

2018-05-30 11:50卢次信
中文信息 2018年5期
关键词:十九大报告乡村振兴战略思考

卢次信

摘 要:文章以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为研究对象,首先,在当下我国农业发展已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对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进行分析。随后,从多个角度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途径进行了研究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十九大报告 乡村振兴战略 思考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5-0-01

前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针对“三农”工作作出了系统的论述与总体部署。报告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乎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需将“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用20个字概括了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要求,不断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农民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对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至今已经历近四十个年头,在这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发展过程中,我国农业及其他产业都实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一项又一项惠农政策的推出,我国农业发展势头更加迅猛,农业经济实现连年增长,逐渐成为经济社会的“稳压器”,农民人均收入持续增长,农村社会也更加和谐稳定。粮食生产实现了连续十二年的增长,粮食生产能力增至1.2万亿吨,农民人均年收入超过1.2万元,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扶贫效果显著,6000多万农村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农村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农村水利、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条件也得到了有效改善。

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农业农村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同时,也正在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尤其是当下农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我国农业面临的主要矛盾从以往总量不足导致供需不平衡问题进一步转变为农业整体结构性矛盾。总体来看,我国农业经济仍跟不上国民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在市场、资金、技术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导致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困难,农产品供给同质化严重问题日益突出。在农业生产方面,中低端农产品产量过剩,供大于求;优质、特色农产品产量不足,供给不足;再加上国外农产品市场对于国内市场的冲击,使得中、低端农产品市场价格低迷,农民收入难以取得更进一步的提升,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在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中,传统的拼资源、拼消耗、拼环境的农业生产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已是当下阻碍农业发展的拦路虎之一,解决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刻不容缓,需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提升农产品安全质量。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再加上历史遗留问题影响,我国城乡依然难以实现均衡发展,城乡矛盾依旧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首先,在收入差距方面,尽管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正逐年降低,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讲,我国仍属于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其次,农业基础较为薄弱,很多地区农业生产依然存在“靠天吃饭”现象。最后,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农村人才流失严重,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三“留守”问题日益突出,在很多农村,主要收入来源多为外出打工,农村土地被搁置,资源要素从农村单向流向城市这一现状未得到有效转变,对城市一体化进程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上述这些问题说明,三农工作复杂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彻底解决“三农”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问题解决上需要更加长远的角度、更加开阔的思维,更加有效的办法。因此,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不仅及时,而且非常必要,这是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推进“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相信,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必将能够有效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全面进步。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途径

1.坚持顶层设计,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规划是行动的先导,充分把握当下农业发展新阶段,提升对新阶段特征的认知力度,实现新情况的掌握,坚持顶层设计,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首先,在规划制定方面要体现整体性、前瞻性、科学性。以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作为规划制定的依据,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入手,全面推进农业实现现代化。其次,规划制定整体适应性要强,具备一定的系统性与客观性,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切勿好高骛远,做到规划制定既要放眼未来,从国家整体战略需要入手,又要立足当下,政策制定要贴合实际,措施实施可操作性强。最后,战略规划要坚持全球视野。面对国外农业市场对我国农业市场的冲击,需要扩大战略规划效用的范围性,从容应对来自国外农业市场带來的冲击与挑战。

2.深入推动新一轮农村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农村改革支持。通过农村改革,有效促进了农民谋生产、谋发展的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基于此,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同样离不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进,实现“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就着眼于当下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在新一轮的农村改革推进上,应从以下几点展开,一是对现有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以巩固完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因此,需要根据十九大报告精神,实现党中央政策向法律法规制度的转变,例如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加以修改,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有效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立法进程,从而真正让农民吃下“定心丸”,为深化农村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深化农村土地建设用地改革,增加农民收入渠道,壮大集体经济,使得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比例实现大幅度提升,为农民财产权益提供有力的保障,切实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发展。

3.创新确保粮食安全和种粮农民收入的思路和政策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指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民的饭碗牢牢握在自己手中”。保障粮食安全,提升种粮农民的经济收入,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首先,在保证粮食安全方面,一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土地潜能,保证粮食质量。二是进一步加强种粮技术创新,保证粮食产量;使得国家急于用粮时能够保证粮食产的出,供得上。其次,在提高种粮农民收入方面,需要對当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进一步改革完善。一是要进一步推进市场导向的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粮食收储机制的改革,保证价格公正合理,让利于农民。二是创新政策扶持机制,通过各种种粮优惠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分担农民承受改革的成本。

除此之外,还应正视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非农领域的事实,培育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当前,一些农村种田能手在合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将那些离土、离地的农村人口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成立家庭农场,这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方式其实质即是农户土地承包经营的升级版,因此,可以通过支持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迈向新的台阶。

4.推动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做好乡村生态环境建设,将“村容整洁”进一步替换为“生态宜居”,是乡村发展建设理念的升华,是一种“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就是建设美丽乡村。首先,应更新观念,提升对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将传统的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为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在推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过程中,离不开城乡要素的互动的支持,要切实改变以往资源要素从农村单向流向城市的现状,城市资源要素如资金、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理念、文化等也要流向农村,从而有效解决农村“三留守”问题,改变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状。通过出台各项优惠政策,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与此同时,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青年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鼓励高校毕业生、留学生回乡、下乡创业,将城市各种资源要素引入农村,有效推动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发展。

总结

综上所述,新的历史起点对我国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内涵,认识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通过采取顶层设计,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深入推动新一轮农村改革,创新确保粮食安全和种粮农民收入的思路和政策等措施,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平稳顺利进行,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罗必良. 明确发展思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 南方经济, 2017(10):8-11.

[2]韩俊.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J]. 中国经济报告, 2017(12)23-23.

[3]张晓山.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J]. 人民论坛, 2017(33):72-74.

猜你喜欢
十九大报告乡村振兴战略思考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新时代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球贡献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