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倩 吴慧洁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进行了多种土地开发,尤其是农村土地开发,但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包括全方位——农村土地开发整理。该文在结合农村土地开发整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土地管理;农村土地开发管理;生态环境影响;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09-0017-03
Discussion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in Rural Land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Zhang Qian
(College of Social Development,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China)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ic life in our country,the government of our country has carried out many land development,especially the rural land development,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land development and consolidation,including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omni-directional land management,the rural land development and consolid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and definition of four forms of land management concept and rural land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problems caused by the environment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rural l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Land management;Rural land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act;Suggestions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许多城市的近郊或农村兴办了各种类型的开发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促进了我国经济的發展。但是农村耕地作为粮食输出的重要基地,耕地的数量、质量以及生态环境尤为重要,而这些农村土地开发区有着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之分,负面主要体现在对其耕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充分认识这些可能的负面影响,引导农村土地开发整理方向,有益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1 农村土地开发整理的概念
农村土地开发整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最佳选择,也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举措,是全方位开发整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开发整理”这一概念,即土地开发整理泛指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主要是根据开发整理前的土地利用现状来界定的。其中,“土地开发”是指未利用地开发,即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的前提下,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对从未利用过但有利用潜力和开发价值的土地进行开发利用,包括对荒山、荒地、荒水和滩涂的开发利用等。“土地整理”泛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整理。农用地整理是指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对利用率和产出率较低的农用地进行调整、改造、归并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与生态环境,其内容包括农用地面积、位置的变动、性质的置换、低效农用地的改造、地块规整重划,以及水、电、路等小型基础设施配套和零星农宅的迁出或合并;建设用地整理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对集约化利用程度较低的建设用地进行归并、调整、挖潜和改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土地复垦”是指废弃地复即在恢复或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采取一定的工程和生物措施,将曾经利用而目前废弃的土地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包括对工矿企业在生产建设过程中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的复垦,包括对因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造成损毁、荒芜、闲置的农田和其他成片土地的复垦[1]。
2 农村土地开发整理的形式
2.1 农民自发土地开发整理 农民家庭自主或联户,无集体经济组织干预和制约进行的土地开发整理行为,包括开垦荒地、荒山、荒坡、整理水田田埂等[2]。农民为了自身的利益,自发的进行土地开垦,无论是农用地开垦还是建设用地开垦,都是建立在个人的利益之上,肆意的开发利用,再加上农村村民的文化素养普遍不高,没有树立土地合理运用理念,没有在遵循生态平衡的条件下,自发的开垦荒地将其作为自己用地,破坏土地表层,一定程度上对耕地的质量产生了影响。
2.2 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开发整理 在乡、村、组集体经济组织下,有组织有计划地集体土地或者国有土地进行开发整理,包括:整理废墟沟渠、零散村屯、道路取直、改建废旧道路、水田平整和调整水埂等[3]。随着国家开发政策的倡导和支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加大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响应这个号召对本村进行改造和建设,村落进行合并。村落合并必然会导致土地的开垦和整理,在这个过程中,农用地的整理破坏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必然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2.3 工矿企业用地范围内的土地整理 砖厂的废弃地复垦,是对企业内部用地的整理和工矿停产或搬迁的土地整理等[4]。我国是一个自然资源相当丰富的国家,自然少不了对其的开发和利用,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过度开采就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为了平衡生态环境,可能采取一些人工的措施,对其废弃地进行开垦,在开垦的过程中,过度施肥及过量使用农药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2.4 立项土地开发整理 立项土地开发整理是指国家、省、市投入资金,地方政府委托土地部门负责对立项的土地开发整理[5],主要包括: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可行性分析论证、开发工程管理等。随着房地产的发展,城市地区的扩大,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向四周郊区的发展态势,在这个过程中少不了对原有的土地上的建筑物进行改建和整合,从而维持城市的发展。许多开发商在实施开发项目申请中,没有其可行性分析,也没有相应的正当的程序和流程,建立在私人的利益之上,缺乏监督机制,必然会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3 农村土地管理中生态环境问题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实质是耕地产品总量供给与需求的平衡。耕地總量是指耕地数量、耕地地力及耕地环境3个方面的总和[6]。土地开发整理要求达到补充耕地在数量、质量和生态上的协调统一,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热门话题,耕地环境问题也成为土地管理中重要的部分,从以上农村土地开发管理的现状分析,了解到不同管理形式对环境影响不同。
3.1 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对耕地的影响 从农村土地开发整理的含义来看,我们知道其包括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整理,随着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倡导,农用地的开发整理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对农用地进行调整、改造、归并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与生态环境是国家实施政策的主要目的[7]。但实施的过程中会产生人和环境之间矛盾,建立在个人的利益之上,肆意的开垦,农民自发的开发,将未开垦的荒地作为自己的私人用地,这些地方没有完整的系统设施,居民的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时合理的处理,再加上环保意识不够,导致很多居民将其的生活垃圾肆意的丢在荒废的土地上。而这些生活垃圾含有许多化学原料,这些原料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土地的质量,导致土地污染,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不能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输出。砖厂的废弃地的开垦是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相应的措施,为了保证这些工程的实施,破坏土地表层结构,将地表的植被破坏,导致土质松软,尤其是山区地方,很容易导致泥石流和山体滑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方案,会造成农田地力下降,更无法保证耕地的正常进行。立项土地开发整理是国家和政策的倡导,一些开发商在私人利益下,肆意的开垦用地,建设商业区,没有考虑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尤其是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不合理的项目的开发使生态环境或者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如土层较薄、坡度较陡的山地丘陵,生态条件脆弱,其原生、次生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往往难以恢复,进而会导致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7]。
3.2 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对水资源的影响 农民自发土地开发为了增加耕地面积,整理废墟沟渠、零散村屯、道路取直、改建废旧道路、水田平整和调整水埂等,往往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对原有废墟沟渠进行改造,一定程度上对土地的有效利用,改变原先河沟的流行或者裁剪进行,河沟的的自然状态发生变化,尤其河流流量、流速都发生很明显的变化,对于水生物来说家园遭到破坏,不利于生存和繁衍[8]。整合零散村落、道路取直、水田平整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村落的整合和管理,其缺点也很明显,改变原先村落的自然面貌,使原先村落的水资源失去自我净化的能力,采用人工工程技术进行改造,开垦一片新的居民区,居民的饮用水也会进行重新改造,水田进行人工合并,而这些改造的渠道多采用混泥土,一方面导致渠床和岸坡土壤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吸附作用丧失,很大程度破坏了渠道水体的自净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得鱼类、两栖类等水生生物难以寄养和生存,有些地区甚至将田间排水沟也进行衬砌,使排水沟失去了降渍功能,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
3.3 对地层表面的植被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为了增加耕地的面积,整合零散的土地,将那些未利用和闲散的土地进行平整,改变原先自然的面貌,却导致了原生、次生自然植被及人工植被面积的减少和退化[9]。使开发整理区的植被组成逐步被单一的农作物替代,改变了原先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特性,现有的生态系统缺乏稳定性,比较脆弱敏感。丰富多样的植被被破坏,许多生物的栖息地被占领,他们甚至会面临着濒危灭绝,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部分适应能力较强生物,靠着耕地上的农作物生存下来,但这些生物渐渐趋向于统一而且多为害虫,破坏了耕地质量。
4 对策建议
4.1 注重农田防护和土壤改良 耕地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所以在农用田上的农作物的耕种,应该选择因地适宜,选择适合耕地的品种,如:半期玉米、半期大豆等,并且定期的给耕地施肥,一定程度上预防自然灾害的产生,提高耕地质量。采用物理、生物先进的工程技术,保证熟土在上,生土在下,进行土壤改良,尽快提高耕地质量。
4.2 保护好水资源的平衡性 在农村土地开发中尤其是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发,在开发管理中不能只考虑到开发区的水资源的需求,应该对水资源的平衡性进行考虑,从区域尺度或流域尺度全面分析水资源供需情况,尤其是对过境水的引用上,要考虑下游的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10]。在管理区内的水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合理安排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用水量,建立人工工程对水资源的再利用,确保水资源的平衡性。
4.3 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 国家倡导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关组织应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土地管理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明确规定其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内容相对复杂,包括:涉及农地的污染状况、地下水及地面水体的水量及水质、水土流失、农田景观、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内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与此同时制定相应的反馈规程,从反馈的成果当中评价这个项目的可行性,并且在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应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主题,根据反馈的信息和评价的标准不符合,采取项目环境评价一票否决制。
4.4 提高农民生态环保意识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宣传环保知识,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正确合理的利用土地,从而可以有效避免或者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
4.5 提高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地形条件和耕作田块类型,选择合理的平整施工方案,并采用生物、物理工程提高土壤的质量。
4.6 建立信息反馈部门 制定农村土地开发管理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对其成果进行反馈和分析,成立有关部门,积极鼓励居民进行检举和监督,提高有环境保护意识人的权力。
参考文献
[1]徐翠兰,朱成立.土地开发整理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07).
[2]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土地开发整理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3]王士武,杨铁锋,温进化.行洪除涝的合理水面率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6(02).
[4]朱青晓.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态伦理理念[J].河南科学,2004(01).
[5]朱德举,卢艳霞,刘丽.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质量管理[J].农业工程学报,2002(04).
[6]杨京平.生态安全的系统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7]叶艳妹,吴次芳,刘可清,等.可持续农地整理项目规划方法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2(06).
[8]卞正富,路云阁.论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04(02).
[9]罗明,张惠远.土地整理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综述[J].自然科学,2002(02).
[10]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生态保护与耕地保护[J].中国土地科学,2001(03).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