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祎 毕亚玲 赵蕊 张轶辉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传统高校农科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方法等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作为农科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实践教学需要“因势”、“利导”,与时俱进,加快改革步伐,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创新与时代发展要求结合起来。该文分析了互联网科技对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影响,介绍了安徽科技学院农学院实践教学概况及问题,并提出了新时期高校农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农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08-0141-04
Explor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pecial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Internet——Taking the Agriculture College of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Yao Yi et al.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Fengyang 233100, China)
Abstract:In the age of Internet,the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practical teaching of agricultural specialty in traditional universities can not satisfy the needs of the situation.As one of the main courses of agricultural specialty,practical teaching needs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situation,advancing with the times,accelerating the pace of reform,and combining teaching objectives,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innovation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interne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agronomy specialty, introduces the practical teaching and the problems of the agronomy college of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university agricultural specialty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Internet age;Agricultural specialty;Practice teaching;Reform
互聯网时代的知识生产及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电脑网络作为加工处理和实时传播各类知识的数字化工具,是应用规模最大、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人造共用物,已经构成了知识生产的技术基础设施与信息交流平台[1]。高校虽然是人才培养、科技文化生产与传播的重要基地,但其面临着时代科技的全面挑战。高校农科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点,人才培养的关键性环节是实践教学,互联网对其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高校要与时俱进,因势利导,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推进农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三农”发展。
1 互联网科技对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影响
1.1 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各类农科类企业及各级政府农委部门“网站”为高校农科专业提供了实践教学新平台。互联网在全国高校已经基本普及,农科专业师生通过电脑或手机可以很便利地接入互联网,随时随地查阅农业生产法规,接触农业生产实际,了解生产经营最新案例。学生通过互联网即可理论结合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互联网条件下的高校农科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拓展将更自由、更开放。手机和电脑在农村日益普及,不仅促进了农业科技应用和推广,而且为高校农科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拓展提供了新机遇。农业生产企业和农户有“科技需求”,一方面可将生产实际问题发布到网络上寻求帮助,另一方面可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无论是在网上帮助农民解决科技难题,还是“产学研合作”,都使农科专业实践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不再受传统教学基地“气候、土壤、面积、作物种类”等局限。高校农科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拓展不仅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且需要专业生产设备和人员管理,很多学校因资金和生产管理等困难,导致实践教学基地数量和面积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互联网时代的“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使这些难题迎刃而解。当前国内不少高校农科专业与企业联合,在全球范围内布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有的取得了惊人的业绩。
1.2 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 互联网为农科专业实践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首先是“可视农业”的项目建设,有利于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发展的最新状况;其次是农科专业实践教学“微课程”、“微课堂”等网络公开课推广,学生可以随时参加在线课程和视频学习。课程视频回放、暂停、连续播放等功能,对学生“温故知新”、培养自学能力具有极大作用;第三是相关实践教学课题项目研究成果,能够为师生教学活动提供系统示范和科学指导,有利于师生掌握学科专业发展前沿动态。网络资源不仅对学生学习、研究有利,而且对农科专业教师实践教学也有很大辅助作用。一是教师“备课”能力和水平得到普遍提升,无论是实践教学“内容与素材”还是“方法与形式”,网络巨量信息都为其提供了资源和参考。二是师生课外交流更便捷。教师可利用电子邮箱、微信等渠道及时掌握教学反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实践和训练。三是“教学相长”的作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课程资源,还为教师“充电学习”或“观摩教学”提供了机会。
1.3 为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现实动力 在互联网时代,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广阔的实践教学平台对农科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倒逼”传统实践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模式”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要求紧扣专业理论最新成果和农业生产经营实际,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往高校农科专业人才培养将“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作为主要目标,相关课程设置也多都基于此考虑,多年的教育教学也确实为国家培养了许多农业人才。但是,近些年农科专业学生就业范围逐渐扩大,涉及农资(化肥、农药、种子)销售及行政管理等岗位,新的工作要求他们具有更高的综合素养与专业能力,如“现代农业项目论证、作物种子优选、种子缺陷实践甄别”能力等。网络时代知识更新快,传统课堂理论知识内容常滞后于生产实际,落后于学科专业前沿理论创新,需要教師在实践教学环节开拓视野,使实践教学内容更鲜活、形式更灵活,多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下功夫。教学方法要调动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操作“体验”中去[2],启发学生思考,使学习充满情感和张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安徽科技学院农学院实践教学概况及问题
安徽科技学院农学院坐落在安徽省凤阳县城,2016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该单位60多年扎根基层、服务“三农”,“潜心教学、矢志科研,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1 实践教学基本概况 学院学科专业较全,师资力量较强。现有“种子科学与工程、农学、植物保护、农艺教育等6个专业,其中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农学专业为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支撑专业,植物保护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同时,学院拥有“作物遗传育种”“草学”2个省级重点学科,拥有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饲草育种研发团队”、安徽省“作物遗传育种教学团队”,建有安徽省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安徽省玉米育种工程技术研究院、安徽省糯玉米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多年来,学院充分利用并不断拓展实践教学资源。一是发挥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各类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及农场作用,培养学生操作能力。二是发挥实践教学师资力量,借助专业教学与科研项目平台,提升人才培养特色。三是与农科企业“产学研合作”,引进企业先进文化理念、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不断开拓学生视野。通过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等方式拓展教学资源,引导师生深入农业基层,帮助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实现互利共赢。
为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学院积极创新“合作办学”模式,先后开办了“隆平种子班”、“皖垦种子班”等特色班级。学校和企业联合制订《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方案》,突出“能力本位”,实行“四个双制”管理(即双班主任制、双导师制、双考核制、双奖助学金制),实现“四双目标”(即专业方向上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双链对接,教学组织上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训的双管齐下,学生管理上素质拓展和职业教育的双培共育,文化育人上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双元融合)。
“合作办学”取得丰硕成果。一方面惠及广大学子,促进了学院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通过生产经营实践教学,农科专业大学生具有严谨务实、吃苦耐劳和视野开阔等良好品质,近年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7%以上。另一方面提升了企业生产经营的经济、社会效益,合作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品种选育、异地鉴定和繁育推广体系,在安徽、湖南、浙江等18个省市区推广安徽科技学院自主选育皖草2号、皖草3号、皖甜粱1号3个国家级品种,每年累计种植2万hm2以上,经济效益超过3亿元。
2.2 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学院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还存在诸多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教学资源整合”、“教学过程监控”等方面。
2.2.1 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在教育教学中具有举足经重的地位,不仅要体现高校教育的普遍规律与学科专业的特点,而且要兼顾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实际。当前,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企业等用人单位对创新创业人才需求强烈,在此背景下学院专门制定了《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虽然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了详细规划,并且加大了实践教学的课时数量,但仍存在一定缺陷,如“实践教学地点、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课时数量、实践教学考核标准”等要求和界定相对模糊,另外实践教学“双导师制、双考核制”也存在落实难问题。这些缺陷和问题都使具体实践教学质量打了折扣。另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还有科学化问题——除了“合作办学”的特色班外,多数专业班级人才培养方案主要由专业负责人,根据“传统方案、小范围教学经验以及个体教研教学体会”独立完成,未经过系统调研、专家听证、科学论证及试行修正等环节,这种传统的、感性的、“权威的”方案设计存在较大风险,有待改革和完善。
2.2.2 实践教学计划 实践教学计划必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学科专业特色,要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教学时间,突出可操作性。对于农科专业实践教学来说,需要需遵守植物生长和病虫害发生规律,考虑季节性要求。目前,安徽科技学院农学院实践教学主要分为“社会实践、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相对独立的环节,分别被安排在不同时段。这种设计安排有一定弊端,难以保证保证各环节与植物生长季节相吻合,而且可能造成各教学环节衔接困难,甚至出现“毕业实习”走过场、“暑期企业实习实训”不到位等现象。因此,“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急需有机整合、统筹安排。从当前教学实际看,学院专业的课程设置仍存在一定问题,四年级安排了较多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实际明显考虑不周。对农科专业学生来说,第7学期是考研、实习、找工作关键时期,第8学期面临着考研复试和毕业论文写作任务,这两学期不应安排过多的课堂教学,而应安排实践教学活动,既能避免学生考研与择业冲突,又能保证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见习的要求,还能促进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主动适应社会环境。
2.2.3 教学资源整合 实践教学基地不仅是专业教学的平台,也是学校对外合作的窗口。实践教学基地尤其是校外基地不仅承载了实践教学功能,还常肩负着联合师生申报“产学研合作项目”的使命。学院通过与农业企业单位签订互惠合作协议:基地所在单位提供往返交通费和实习期间生活补助、安排技术专家指导学生实习,学院负责根据企业要求适当调整教学计划、适时派遣学生到基地实习。这种利用社会资源的措施,有利于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学院办学效益。多年来,农学院在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实践教学基地(农场)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经费,对校内教学基地设备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对实践教学产生了积极作用。近些年,学院积极与政府基层农委部门、农业企业等单位开展合作,共建了一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但是这些合作主要是基于学生就业角度考虑,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数量、速度都还不够,资源潜力也未充分发挥出来,企业专家受聘为学生实践教学导师的人数也很少。
2.2.4 教学过程监控 教学过程监控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具体实践教学的过程,由于农科专业的特点,实践教学过程监控主要依靠教师。校内实验室(基地)的实践教学时间、地点和教学内容相对固定,教师指导和过程监控相对容易,一般都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校外实践教学过程监控比较复杂和困难,不仅在实践教学时间、地点、内容等方面需要灵活安排,而且校外实践教学单位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农学院已与全国数十家农业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根据课程实践教学安排,校外实践教学(实习)主要安排在暑假,由于实践教学地点分散等客观原因,实践教学主要依靠企业安排“专家”实施。学院层面仅对少数“玉米育种”等重点团队安排专业教师跟踪指导教学,对于其他大多数学生实践学习,只是安排了班主任“检查巡视”。校外实践教学教师是否指导到位?是否实现预期教学效果?企业是否在“利用廉价劳动力”?显然,这些方面需要创新机制,加强过程监控。
总的来看,安徽科技学院农学院的实践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其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教学资源整合”还是“教学过程监控”等方面的措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本延续传统农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方法,这些与网络时代要求相去甚远,急需加快改革步伐,向农业教育现代化过渡。
3 新时期高校农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高校农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需要与互联网科技建立密切联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农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3.1 培养“学习兴趣、专业技能”:实践教学首要目标 学习兴趣、能力素质虽然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对农科专业实践教学来说,兴趣和能力培养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更突出的地位,是教学改革的首要目标和根本导向。无论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还是“课程教学计划”,以及“实践教学基地创建”,都需要围绕这项目标来实施。培养学生对农科专业实践学习的学习兴趣、专业技能,必须充分发挥师资的主导作用。一方面通过指导学生赴农业生产一线考察,尤其是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建设条件较好的区域,深入企业生产经营基地,零距离接触、感受和认同农业现代化趋势和魅力,培养学生对学科专业的感情,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参加实验室(基地)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着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同时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课题),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实践教学与理论学习效果。
3.2 整合资源,发挥网络科技作用:实践教学质量保证 农科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包含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主要是指“实验室(基地)设施设备”等条件,软件主要是指教学环境、师资力量、教学内容方法等。在网络时代,“共享”理念深入人心,教育资源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已成为社会资源一部分,反之亦然,企业、科研单位等生产实践基地也可以为高校实践教学提供服务。事实上,不仅企事业单位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室、生产经营基地资源能够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师资也可以共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可以互相借鉴。高校农科专业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要主动作为,整合实践教学资源,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农科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将“网上资源”与“线下资源”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安排课程教学计划,充分利用互联网科技的力量,打造学科专业实践教学专家团队,努力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
3.3 因势利导,“合作办学”: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路径 互联网时代,经济全球化進一步发展,“产学研”合作是大势所趋。农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一方面需要加强专业理论教育,另一方面要提升实践教学水平,高校要因势利导,充分发挥互联网科技的力量,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合作办学”确是农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好方式,虽然存在问题和不足,但是沿着这个思路往前走,不断改革完善,积累沉淀,就一定能够产生良好效益,实现“人才培养”与服务“三农”共赢。因势利导,合作办学,不仅仅是“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也包括“校校合作”,农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面向世界,面位未来,面向现代化,要学习借鉴国内外农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改革完善实践教学机制模式,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实践教学合作”就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十九大提出了“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后,北京大学即与中国农科院联合成立“现代农业科技大学”,公开竖起了“合作办学”大旗,作为“全国工人先锋号”的安徽科技学院农学院,也肯定会有一番作为。
参考文献
[1]赵涛.论网络时代知识生产方式的变迁与演替[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30(12):62-67.
[2]柴长建.建模观与高等数学概念教学[J].学理论,2011(1):258-259.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