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励志学画》点评

2018-05-30 09:22刘红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8年5期

一、凸显重点

文本解读与目标设定要凸显重点,突破难点,既要体现年段要求,又要关照这一组、这一篇的特点,还要结合学情分析,着实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培养核心素养。

凸显中年段的特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理解生词的意义;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凸显本单元、本篇课文的特点:叙事文体,题目凝练故事脉络,关键词串起课文大意;俗语透发言外之意与作者情感;段落结构清晰,总分与照应。

本课教学目标:学习生字词,品味俗语的言外之意;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朗读课文,感受徐悲鸿的勤奋刻苦,体会真正的中国人有志向、有才华;积累俗语,学会运用。

二、注重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应该注重语文学习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学习方法,并创设运用方法的情境,鼓励学生实践。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复习方法——就课题提问,初步知晓课文段落大意;学习方法——抓住每段关键词,连词成段,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本课课后练习)。

理解俗语以及关键词的方法:查词典(“功夫不负有心人”“有眼不识泰山”等);联系上下文(课文中,“功夫不负有心人”,怎样的功夫?怎么的心意?“泰山”是指谁?何谓“真正的中国人”?“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是什么意思……);联系生活实际(临摹?潜心临摹?清苦?十分清苦?……)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填补留白,描绘情景,始终扣住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真正的中国人”,读懂徐悲鸿的志向、意志与才华,读懂外国学生认知的变化,帮助学生从理解词义,到进一步体会词义背后的情感,再到读出理解,读出情感。

理解構段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第4~6自然段的总分写法,发现第6自然段的中心句,可以试着给第5自然段也加中心句,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写第5、第6两个自然段?光写“徐悲鸿学画十分刻苦”不行吗?也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关联词,将第4—6自然段连起来说一句话,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体现过程

课堂中要关注学生、倾听学生、点拨学生。要鼓励学生质疑,而不都是把问题抛给学生。有些环节要慢一些,要让学生充分尝试比如说说课文主要内容,不仅是让学生用上词语说,还要引导他们把句子说通顺,这是要花时间的,不能走过场。虽然是四年级了,写字教学也不能放松,课堂上还是要拿出时间写写字,力求写正确、写美观。理解要真一些,不要将大道理、大情感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启发学生着实在语言文字中找到依据,关注一些看似熟悉却意蕴丰富的字词(如第5自然段的“潜心”,第6自然段的两个“只”字等),或是学生有陌生感的词语(如“到天堂深造”“有眼不识泰山”等),教师在学生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是而非之处“循循善诱”,“开其意”“达其辞”,“当其时”“当其可”地帮助学生开启思路、准确表达、举一反三,使教学随着教师的启发诱导而向纵深展开。儿童那兴趣盎然、茅塞顿开、流连忘返的神情,才是课堂最美丽的精彩。

四、关联实际

一篇课文的学习,最终要引导学生思考这篇课文与我有什么关系,要帮助学生通过课文这个例子,学会做人,学会语文,不仅是指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理解词语、情感,还包括要将课文中明白的道理与自己的生活相关联,将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语文实践中。

徐悲鸿励志证明了真正的中国人是有才华的,在我们心里,真正的中国人还应该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怎么做呢?或是徐悲鸿像不知疲倦的骏马勇往直前,我们在学习上又该如何“潜心”呢?

俗语让我们觉得课文读起来平实、亲切,道理也凝练、易懂。可以让学生积累一些俗语,更可以鼓励学生仿照课文总分的写法,写上一段话,用俗语总结。

当然,一篇课文或许会有不少可以咀嚼、品味的地方,需要智慧地取舍,目标不同,设计就不同。教什么、怎么教,没有最好,关键在于我们要很清楚地知道,我想把学生引到哪里去,怎么去,又如何知道他们已到了那里。

(刘红,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首批培养对象,南京市府西街小学校长,南京凤凰母语教师发展工作室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