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江:拍摄《红海行动》时,我的“魔鬼”般付出

2018-05-30 16:25杜江
意林·作文素材 2018年8期
关键词:红海行动林超贤使命感

人物速写

告别平庸

为了自己钟爱的事业,杜江在导演的指导下,经过了种种挑战极限、超乎想象的严格训练,终于告别了平庸的身体和平凡的意志,靠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卓绝的奋战精神,为我们铸就了“蛟龙”式的英雄形象。

追求卓越

为了打造影视精品,演员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难度的专业技能训练。而林超贤导演则用他的坚持和严苛激励着每一位演员坚定信心,刻苦训练,杜江也带着强烈的使命感积极应战,专注于角色表演,追求卓越。

(特约教师 黄仕学)

去年五月的最后一天,我在摩洛哥的戏份拍摄结束。

临行前与导演开玩笑:“拍摄百十余天,每天1440分钟,只有一分钟有机会被观众看到,这就是我们电影人渴望的生活。”在发生这“一分钟被看见”的对话时,我们并没有想到,横跨了十二个月的红海和征途,会让观众们在未来,给我们远超想象的鼓励。

要扮演中国海军,我们的身体就代表了中国海军的形象,不得有丝毫马虎。现实中的蛟龙突击队队员曾担任教官,对我们进行了专业化的军事训练。

为了成为淘汰率50%以上的军中精英,我走进了健身房。每天六小时的力量训练,分上午下午两次进行。一周十三次,加周末肌肉耐力有氧训练,饮食也按照极度严苛的标准去选择。告别了美味,每天早上用水煮好500克鸡胸肉和西蓝花装在专门的打包盒里带在身上,无论去什么聚餐都“自带酒水”。

后来干脆用粉碎机打成糊状流食,减少下咽时的折磨,也方便携带。鸡胸、蛋白、生菜、糙米、大蒜羹……咔嚓嚓嗡,做好了。喝之前我想象成这是自制冰淇淋,这是辣眼睛的糜肉粥……一个月的时间,不敢有丝毫间断和破戒。

这并不是追求所谓的魔鬼身材,而是为了从力量到协调性、柔韧性都能做到“条件反射”;为了让自己的身体可以成为导演安心和有信心向我提出更高级、更严格要求的武器,能够完成更极限的挑战,拍摄出更精彩的画面;为了在日后拍摄时没有替身、没有威亚、没有软垫从二楼跳向坦克时的那句“我可以”。这一个月的训练,杀死了我曾经平庸的身体和平凡的意志,也迎来了新的主人——徐宏。

我迎来了崭新的北非征途。我们要完成华语电影里此前从未有过的高密度、高专业性的战斗场面,包括海上突击、人质营救、信息干扰、拆弹、侦察、爆破、狙击手对决、翼装飞行等一系列作战方式。导演对枪械战术有多痴迷,对他的电影就有多严格。林超贤导演对小到我们持枪姿势重心的高低,大到行动中不同方位队员之间的配合,战斗中应当呈现的视角和速度,都会掐到毫厘之间的精准。正是他的坚持和严苛让我们充满使命感,并相信这场仗一定会赢,要继续打下去。

激烈和紧迫,让我开始每天分不清是否真的置身于战场。我在酒店房间癔症一般端着扫帚练习房间突进侦察动作,走进陌生环境总会凭借学习来的战术经验分析安全指数,在脑中路演突发状况下最佳的撤离路线,甚至神经质般看到停在路边的车辆底盘过低,就臆想它后備厢里有汽车炸弹……

120天的拍摄漫漫无期又在转眼间结束。当我要从卡萨布兰卡转机飞回北京的前夜,我回到我们最初住的酒店,恍如隔世。像回到了梦开始的地方,我恍惚之间分辨不出梦境和真实——大堂里有着浓郁的香水味,房间现代且明亮,躺在被褥松软洁净的床上,恐慌和焦虑袭来,这里安全得让我毫无安全感,没有一丝战场上我熟悉的味道。

一夜辗转难眠,我突然想起在黄沙漫天的混沌中与坦克作战,什么也看不见,大概从那一刻起,我开始明白自己是怎么成为蛟龙的。

(摘自微信公众号“玩儿电影”,ID:wan2movie)

猜你喜欢
红海行动林超贤使命感
中小学教师感知使命感对践行使命感的作用机制研究
徐克携徒孙林超贤:一起北上“长津湖”
林超贤“行动”是我人生的一种态度
《红海行动》大年初一登陆全国院线
《红海行动》举行发布会
《红海行动》举行发布会
美国青年华人热议十九大:激发强烈使命感
工作使命感:一个正在复苏的研究课题*
工匠精神之责任感与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