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很不好写”到“别具一格”

2018-05-30 04:43肖培东
语文建设·上 2018年6期
关键词:阿来一滴水丽江

肖培东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写的一篇散文,是统编本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自读文章。2012年8月,阿来到丽江作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当地政府邀阿来写一篇适合小学生读的关于丽江的文字。俊秀的玉龙雪山、宽阔的丽江坝子、古朴的丽江古城、纳西族辉煌的历史文化,还有那贯穿全城、清澈洁净的玉泉水,深深地触发了作家的创作激情。阿来以第一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用轻灵的笔触和特别的视角,巧妙地运用丽江的水系完成了一趟丽江之旅,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山到平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借“一滴水”的口吻由衷地表达了对丽江的渴望、赞美之情,给读者留下了清新优美的艺术感受。《一滴水经过丽江》就这样成了作者对丽江之行的一个纪念,是“作者在洞悉云南丽江地域特色、风土人情之后,运用神奇的想象和浪漫的诗情,用心写就的一篇精美散文”。

作为游记单元中的一篇,《一滴水经过丽江》的教学必然是紧扣第五单元的目标,即“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同时,还得指导学生读出“这一篇”游记独特的艺术魅力。文贵新,文贵特。以独特人文和自然景观而享誉世界的旅游胜地,丽江自然留存了众多的游记佳作,但唯独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能入选中学教材,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文章新颖的构思与独特的视角。可以说,阿来的这篇文章是这个游记单元中创新意识最突出的一篇。一般游记作品是以人的游踪为线索,而阿来的这篇文章则是以水的踪迹为线索,全文以“一滴水”的身份,讲述自己“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的过程,即由雪变成冰川,再变成一滴水,再由一滴水经过驿道、纳西族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街道店面、纳西人院子,最后奔流到金沙江的经历。作者就这样虚构了一个旅游者兼讲述者的形象——一滴水,用拟人的手法,让它既成为丽江之行的观察者,又成为丽江故事的讲述者。丽江的地理环境、自然风景、历史发展、当代风貌、文物古迹、民风民俗等都在这滴水的娓娓道来中缓缓展开,字里行间无不展示了七彩云南的传奇之美和人文丽江的神奇魅力,从而带给读者独特的阅读感受。如教参“教学重点”中说,作者用“一滴水”串联了众多内容,同时在时、空两个维度上展开文章,自如地调控着描写的角度和详略,使文章既丰富又精巧,既有诗意又有童趣。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应将把握文章的写法、体会及其表达效果作为重点,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这种独特写法的妙处,体会作者的感情。

当然,作为新入选教材的一篇课文,《一滴水经过丽江》在教学中自有许多可挖掘的地方,文章主旨解讀和艺术手法探究上多见个性化的思考。谢其军从图画美的角度来诠释:“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丽江风景优美,景色宜人,建筑古朴,民风质朴,这篇散文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立体丽江图,给读者以清新优美的艺术感受。”谢慧以《一滴水经过丽江》为例,探讨“阿来原生视野中生命的三重内蕴”,即诗性的美的特征、共生的爱的本质、普遍的平等形态,认为阿来用他独特的原生视野为读者记述了那个纯粹而质朴的生命世界。朱献华则读出了“一次美丽的精神之旅”,认为阿来的散文“以其清澈和纯净,洗涤着人类疲惫的灵魂,带给人非同寻常的审美感受”。诸多思考,从丽江的自然风景、民俗风情、历史文化起步,指向人性的纯美与清澈,指向心灵的纯真与守望,指向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可以说,这“一滴水”看似轻盈灵动,实则丰富深邃。

很多教师也希望能更好地将此文的写作技巧、文字欣赏等传授给学生,但又极容易忽略这篇文章的“教材身份”,即自读课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所区分,有所取舍。教参的“教学建议”强调“本文是自读课文,在教学中当然要突出学生的自主阅读”,又着重指出“本文最为突出的特点,也是它最能吸引学生的特点,就是它写法上的创新性,而它写法的创新又非止一端,需要教师适当多给些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建议”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教学这篇文章,应坚持以学生自读为主,重在体悟游记写法的创新,而不是刻意地去挖掘、拓深这篇文章的主旨内涵。

怎么教学更为简捷有效呢?还是要从自读课的文本资源中寻找抓手。不同于《一棵小桃树》的教材编排,《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篇课文编者并没有提供自读批注,但是课文后面还是有一段“阅读提示”。这段“阅读提示”首句就是“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作品”,文章“构思新颖”“视角独特”,而后简介了这篇游记的内容,要求大家“朗读课文,注意想象这滴水的奇幻生命旅程,体会作者写景中饱含的情感”。细细一读,我们应该关注到“别具一格”这个概括性极强的关键词。“别具一格”怎样才能让学生自读出来呢?阿来怎样借助一滴水实现这篇文章的“别具一格”?有关“别具一格”的提问,着眼于整体带动对这篇游记的理解品读,着眼于引导学生长时间、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真正意义上地牵动了对整篇文章的阅读思考,避免了课堂教学中出现零散的、短暂的、浅层的问答式提问,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自读兴趣,让学生在自读中有效学习,细读文本,提高理解能力与阅读能力。同时,为营造阅读氛围,教师可以关注阿来写作这篇游记的前后故事,让学生体悟作者的写作心理轨迹,更好地理解“好的游记既要得读书思考之助,也要讲究写法上的创新”。阿来在自己的新浪博客(2012年8月27日)里发表了这样一段话,说的是《一滴水经过丽江》背后的故事:“武威行后,又到丽江……不意,当地政府知道我到了丽江,邀我写一篇适合小学生读的关于丽江的文字。这是很不好写的文字,试着写了。交卷给丽江当地外,也贴在这里,聊作丽江之行的一个纪念。”阿来说写丽江是“很不好写的文字”,这是很真实的写作心理。那么,我们就可以作一个粗线条的教学设计,即从“很不好写”到“别具一格”,放手让学生自读,教师适当点拨,完成这篇文质兼美的游记的教学任务。

实录一:丽江“很不好写”

师:这篇文章大家都读过吗?(学生举手,表示读过)有没有好好读过,我们读读文章就知道。请一同学读文章的前两段。

(学生读,读得较为平淡)

师:游记,是记录旅游见闻的文章。同学们想想,我们去一个地方旅游,多半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学生说“幸福”“开心”“渴望”“憧憬”等)对,去一个旅游景点看好风光好景色,我们是非常渴望、非常愉悦的,更何况是去丽江这么一个闻名遐迩的美丽的地方。所以,读的时候,一定要一

生:读出一种急切,一种激动。

生:读出一种期待,一种向往。

师:好,大家开始自读这篇文章,读的时候用笔画出文中出现的地名、事物名等。

(学生自读文章)

师:作者阿来曾在他的博客里写过这样一段话,说的是《一滴水经过丽江》背后的故事。“武威行后,又到丽江……不意,当地政府知道我到了丽江,邀我写一篇适合小学生读的关于丽江的文字。这是很不好写的文字……”你听,阿来在动笔写丽江前说的是“这是很不好写的文字”。(教师板书:很不好写)同学们读完这篇文章后,想想,阿来为什么说写关于丽江的文字是“很不好写”的。

(学生思考)

生:丽江太关了,景点太多了,不容易写。

师:哦,丽江都有哪些景点呢?

(学生在文中找出了丽江的诸多景点,如玉龙雪山、四方街、黑龙潭等)

生:丽江还有很悠久的文化。

生:丽江历史跨度很大。

师:也就是说,丽江千头万绪,时间上,空间上,自然景物,人文风情,都要有所涉及,这真不好写。

生:我觉得作者这篇文章是写给小学生读的,内容和语言都要让小学生能接受。

师:要考虑到读者对象。

生:去过丽江的人太多了。

师:同样,写过丽江的人也太多了,佳作太多,再次写来也真是不好写。(教师板书:千头万绪读者对象佳作太多)

实录二:“别具一格”写丽江

师:那么,阿来是怎样解决这个“很不好写”的难题的呢?

生:作者用一滴水来写,一滴水经过丽江。

生:作者没写自己看丽江,而是写了一滴水。

师:也就是本文标题《一滴水经过丽江》。自读课文,要学会读课后的阅读提示。我们一起来看阅读提示:“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作品。与一般游记作品以人的游踪为线索不同,作者化身一滴水,以水的踪迹为线索,全方位展现了丽江古城的自然风光、历史沿革和人文景观,构思新颖,视角独特。”一滴水的出现,让这篇游记“别具一格”。当然,光有这“一滴水”是不够的,不是用了“一滴水”就能迸射出“别具一格”的光彩,作者还必须要动动脑筋,在写作上动点心思,才能达到别具一格的写作效果。自读课文,联系游记的写法,想想阿来动了怎样的脑筋,使得这滴水别具一格地经过了丽江。

(学生自读)

生:作者先写这滴水是玉龙雪山上的雪,融化了以后再奔流到了丽江坝,然后慢慢地写它经过的地方。

生:这滴水的游踪很有趣,是从雪山上来的,后来到了四方街,最后跃入江流,奔向大海。

师:大家想想,阿来为什么这样安排这滴水的行踪?

生:这样可以把丽江的主要景点都经过。

生:还能把丽江的历史也巧妙地告诉我们。

师:对的,写游记要注意安排行踪。这滴水要经过很多地方,写它的行踪必须动脑筋。作者“串”得巧妙。(板书:“串”得巧妙)既有时间维度,又有空间维度,先从高而下,从雪峰直入地下,后则平地起伏,就像一般游人。构思不可谓不巧妙。

生:这滴水就是作者,用的是拟人的手法,特别生动。

师:你能联系某些语段具体说说吗?

生(读第3段):“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我也要去四方街。”

师:第一人称,拟人手法。同学们关注到了这篇游记的语言风格。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到了“人”的情态和情感?

(生举例,朗读;师板书:写得生动)

师:这样写最主要的作用是什么?

生:小学生喜欢读,活泼,有趣。

师:这样就解决了读者对象的问题。

……

随着阅读思考的深入,有关这篇游记的观察视角(“看”得灵动)、人文主题(“人”的突出)、借水抒情、哲理诗意等,都一一展现在学生的阅读视野中。(以学生表述为主,不强求理性概括总结)

师:从“很不好写”到“别具一格”,这种创新,看似只隔了一滴水的距离.实则是一颗心的距离。一颗灵动的、纯净的、有爱的水一般的心,才能用美的文字写出关的风景。所以,写游记,我们都可以换一种手法去尝试。一滴水可以经过丽江,水最能彰显丽江的地貌风情,也最能让我们感悟心灵的一尘不染。但你若有心,一只鸟也可以飞过丽江,一朵云也可以飘过丽江。如果真是这样,阿来又该动怎么样的心思才能再次“别具一格”呢?回去想想。

实录一,从“很不好写”入手,引导学生理解阿来写丽江文章的困惑,也是帮助学生关注到本文的游记内容和读者受众对象,进而为下一阶段自读教学的顺利推进做好铺垫。阿来说的“很不好写”,换他的另一句话说,就是“如何着手,依然心下茫然”。让学生先感受“很不好写”的“茫然”,再在“别具一格”中豁然开朗,阅读思维的阶梯性就清晰可见。实录二,以“别具一格”为切入点和探究点来牵引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實现以学生课堂思维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别具一格”牵一发而动全身,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游记的旅游者和讲述者,分析游记的游踪安排和观察视角,理解游记的详略安排和重点描述,感悟文章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上的独特之处,体会文中无处不在的诗意和哲理,又可以与前面第一部分“很不好写”的教学形成对比和呼应,很自然地就把“别具一格”的“一滴水”读进了心里。最后,以创造心联结“很不好写”与“别具一格”,让学生理解创新意识对游记写作的作用,充分体会到语文学习中的求索感、创造感、成功感。自读是学后应用的过程,是语文讲读的补充与训练,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实录二是整堂课最重要的教学环节,要给学生充分的自读思考分析的时间,把讲读课上获得的知识迁移到自读课文中去,化“知”为“行”,强调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学生阅读这篇游记,很容易有某种印象、感觉,但未必能进行理性概括总结,教师还是要耐心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表述,不要急于公布答案,要让学生独立探究、互动交流,渐悟本文写法上的创新。如此,从“很不好写”到“别具一格”,步骤简单清晰,教学重点明确,学习方式有效,一滴水奇幻的丽江旅程、阿来新颖独特的写作艺术,就能实实在在地渗进学生内心,真正做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

猜你喜欢
阿来一滴水丽江
请珍惜每一滴水
珍惜呵护生命中的每一滴水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丽江三朵节
我是山上一滴水
丽江的荒
攀爬在生与死之间——论阿来的长篇小说《云中记》
一滴水
叫一声丽江
从残缺到完美:论阿来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