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金华
统编本语文教材推行“1+x”阅读教学方式,将以前的“精读”改为“教读”,“略读”改为“自读”,同时注重对课外阅读的拓展衍生,构建了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阅读教学过程。
改变了阅读方式,下放了读物选择权,增加了阅读总量,营造了大语境群文阅读场,这些扑面而来的新变化,给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新要求、新挑战其实都指向了在更高层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一组关联性很强的阅读篇目。有内容关联的,如七年级上册第12课《纪念白求恩》(教读课文)课后延伸了《纪念白求恩同志》《我们时代的英雄》《“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纪念白求恩同志》等篇目。有作者关联的,如八年级上册第16课《昆明的雨》(自读课文)课后拓展了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翠湖心影》《我的家乡》等篇目。有单篇与整本书关联的,如七年级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该单元后的“名著导读”《朝花夕拾》。这些教学篇目及其延伸拓展阅读,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材编写组希望学生能够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体系下,打破时空界限,与古今中外文学家、思想家、科学家进行心灵沟通、思想对话,领略传统优秀文化魅力,放眼世界文明风采,提高语文水平,提升精神境界。
具体而言,统编本教材群文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有如下几个新的意义。
一、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注重个性化表达
学生需要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并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有效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与沟通。多篇文章阅读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丰富的语言实践情境。
因而,群文阅读不管是塑造艺术形象,还是表达思想认识,完成实用写作,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这一语文教育目标下,都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激发学生的个性化表达智慧。个性化表达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最高要求,因而群文阅读担负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最艰巨的任务。
统编本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写作教学主题是“学习描写景物”,其中的“写作实践”列有“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季节,以《我爱一季》为题,写一篇作文”的练习要求。以春季为例,通常的教学指导可能是让学生去观察(回忆)春季,根据所见所闻来完成描写春季的作文。但在这类教学指导下,学生笔下的春季往往大同小异,缺少个性化的感受。多篇文章阅读课例《别样的春天》(娄爽执教)则有针对性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写一小段描写春季的文字并进行课堂分享。在几个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片段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自己与同学笔下的春季几乎没有太大差别,都是美好的、朝气蓬勃的。随后,教师向学生展示《北国的春风》(林斤澜)、《多情的雨》(彦火)、《又是一年春草绿》(梁遇春)三篇风格迥异的文章。其中,《北国的春风》表现的是北方春季的阳刚之气,《多情的雨》则是江南春季的柔美和酣畅淋漓的痛快,《又是一年春草绿》是作者通过描写春季事物抒发对人生的一些感悟。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看到的不再是一个模式化的欣欣向荣的春季。教师通过有效利用多篇文章进行教学指导,不但深化了学生对这些文章不同风格、特色的理解,而且丰富了其对春季的认识。此时教师再指导学生进行第二次习作练习,学生就不再像上课开始时那样,对春季的联想局限于“千篇一律的美好了”。学生在多篇文章的阅读中学习了新的语言表达形式并进行了运用,笔下渗透了自己对春季的真实感受,给文字烙上了自我感悟的独特印记。
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开发文化参与新“课程”
综合性学习单元,无论是从话题的设置,还是读物的筛选、学法的确定,都给了师生最大的原创空间。这种原创,其实就是一种课程建设的参与。在这种参与中,师生可以摆脱一切固有的思维模式,进入全新的活跃的思维之中,发现新的规律,找到新的方法,进而提高思维品质。尤其是质疑反驳、自我质疑自我反驳的综合性学习,能充分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开发课程,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靠向“当代文化参与”。“当代文化参与”这一提法虽然没有出现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及统编本初中教材里,但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却把它列为重要教学内容,因此初中综合性学习的课程开发应该提前渗透“当代文化参与”的意识。在文化参与层面训练学生的思维,使综合性学习具有了思想和思维的双重高度。
统编本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我们的互联网时代”,设计了不同的活动来引导学生“审视互联网对我们的影响”。多篇文章阅读课例《也说“心灵鸡汤”》(邓凤军执教)在这个学习主题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引导学生审视当今网上流行的“鸡汤文”。教师让学生阅读与网上“鸡汤文”话题接近但观点立场、表达形式皆不相同的其他多篇文章,指导学生比较、归纳、统整不同文章的主旨,从而培养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三组选文,第一组是朋友圈大量转发的流行“鸡汤文”,第二组包括《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节选)》及一组关于环境污染治理的新闻稿等,第三组是《灾难面前,心灵鸡汤为何总是惹人厌?》一文的节选。学生首先阅读第一组选文,凭借自己的上网经历与初读印象,归纳“鸡汤文”的特点——给心灵带来愉悦和滋养。但随着进入第二组选文的阅读,学生会在文中发现作者对同类问题表达了不同观点和态度,通过比较两组选文而对“鸡汤文”提出质疑。带着对“鸡汤文”为什么也被唾弃为“毒鸡汤”“迷魂汤”等问题的思考,学生再阅读第三组选文,分析节选文段中所表现的人们对“鸡汤文”的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重构了自己对“鸡汤文”这种网络流行事物的认识:不要因为“鸡汤文”的流行而迷信其中内容,而是要学会筛选信息、辨别查证,对“鸡汤文”内容的价值作出自己的审视和判断。
三、審美鉴赏与创造,达到立体新境界
阅读的过程即为一个自然体验、欣赏、评析美的过程。教师运用多篇阅读教学的形式,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体悟语言文字中丰富多彩的形式美、内容美、思想美,让学生浸润在多篇作品形成的立体美之中,从而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提高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
越是经典作品的阅读,越能获得充分的审美体验,因而经典的群文阅读可获得充分的审美体验。审美的多重体验,经典的反复品味,是学生获得创造能力的第一途径。易受感染,善于模仿,乐于表现,是初中学生的显著特点,审美体验越立体丰富,激发的创造才能越立体丰富。其实,能多层次多角度鉴赏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统编本教材七年级第19课《外国诗二首》课后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两首诗一首直抒胸臆,一首则运用了较多形象(意象)来表达哲理(情感),你喜欢哪一种?事实上,外国诗,即“现代诗”范畴,对初中学生来说是较少接触的文学体裁,学生如果缺乏相应的阅读指导,单凭自己的一点浅表性阅读,不足以自发形成品鉴这类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课例《月是故乡明——现代乡愁诗选读》(潘庆玉执教)选取了四首抒发“乡愁”的诗歌来指导学生感受、赏析现代诗。《乡愁》(李广田)、《一片槐树叶》(纪弦)、《北国之春》(井出博正)、《黑翅膀》(海子)四首诗创作时代不同,作者国别不同,文化背景也有差异,每首诗都有自己的语言特色,但有一个共同的“乡愁”主题。教师从这一主题切人,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表现“乡愁”的不同状态,同时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了解现代诗在传达情感、表达思想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感受这类乡愁诗歌之美。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诵读诗歌,感受音韵乡愁,在读的过程中体会语言里的情感。第二个环节是整体比较,凸显诗意特性。四首乡愁诗因作者国别、文化、创作背景等方面的不同而各有特点,需要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每首诗的基本特点。第三个环节则是欣赏探究,发现诗中关键语词的魅力。师生在交流、合作中,从内容、语言表达上探究现代诗的写作手法,深入对比、分析这类诗中的意象。该堂课通过诵读感受一整体比较一赏析探究,由表及里,层层剥离,使学生较有层次地感受到了现代乡愁诗的语言美、韵律美、内容美、意象美,也初步培养了学生品鉴现代诗这类文学体裁的审美意识。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发掘新意义
让学生在阅读中继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学会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是阅读教学的应有之义。在群文阅读中,才能发现文化独有的特质,才能逐一揭示文化的显性特征和隐性特点。这些新意义的发掘才能体现文化传统的最大价值,这些新意义的发掘行为本身才是语文的最亮闪光。
统编本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一个以说明文学习为主题的单元,单元学习目标侧重于掌握说明顺序、体会科学精神、激发科学研究的兴趣等。说明文学习会给学生带来“科学文化”的体验与感悟。在此基础上,多篇文章阅读课例《建筑之美——说明文的“实”与“虚”》(卢健执教)则为学生学习说明文时多视角感受文化打开了新的窗口。在这一堂课上,学生阅读了三篇介绍中国传统建筑外形特点和文化内涵的说明文《天坛建筑美与中国哲学宇宙观》《民俗文化的奇葩——乔家大院》《呼和浩特市的公主府》。在学生已掌握说明文基本知识(如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的前提下,教师带领学生体会浸润于传统建筑中的文化内涵。以下是该堂课的一段师生对话:
师:同学们把“天坛”“乔家大院”“公主府”的建筑特征都找了出来,现在我有一个疑问:这三种建筑都是明清时代的,为什么分别修得不一样?比如说,乔家大院的主人既然是非常有钱的大商人,他能不能把乔家大院修得像公主府,显得更气派、更豪华一些呢?
生1:不能。因为乔家大院的主人是普通民众,而公主府是皇家修的,它代表的是皇权,这与建筑主人的地位有关系。
师:因为主人地位高低不同。那么天坛能不能修得像公主府的宫殿呢?
生2:不能。因为天坛是皇帝祭祀天地的地方。而公主府是一个居住的地方,这两个地方的功能不一样。
师:综合一下同学们说到的原因,为什么不同的建筑各有特征,主要是两个要点:第一是建筑主人的身份、地位有别,第二是建筑的作用、功能不同。有学者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分为三类:官文化、士文化、俗文化。同学们读一读这三种文化的定义,想一想今天我们认识的三种建筑,是属于哪种文化?
生3:天坛、公主府是官文化,就是皇家、官方的文化,一切都是从政治需要出发的。乔家大院是俗文化,没有表达政治地位的要求,也不用像文人的士文化那样表现很深的修养。
师:分析得很对。天坛的意义是祭祀天地、维护皇权,公主府是象征维护边疆和平稳定。乔家大院来自民间,直白地表达了对财富、长寿等这类有着吉祥、美好意义的生活追求。归根到底,不管是主人的身份、地位,还是建筑本身的功能,这些东西都是文化。建筑的外显特征是我们看得见的,可以说是“实”;但其中文化、思想一类的东西,是比较抽象的,是“虚”的,三篇说明文的作者都把“实”与“虚”结合起来介绍给了我们,也让我们真正认识到了“建筑之关”。
在教师层层引导下,学生不但把握了不同文章中建筑的显性特征,还逐步分析了不同建筑特征有差异的原因,最后理解、感悟了建筑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背景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为今后游览、参观其他建筑时探寻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埋下了思考的种子。
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在近几年已有不少有益尝试,较好地搭建了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衔接了单篇阅读教学和整本书阅读教学。以课堂教学现场的效果来说,這类阅读课在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方面有利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之处显而易见。以单篇阅读教学为基础,结合“1+x”阅读教学方法,进一步探索阅读教学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更新教学方式、方法,群文阅读教学也将成为语文学科的常用阅读教学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