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把名著阅读引向深处

2018-05-30 10:48陈元芝
语文建设·上 2018年2期
关键词:奥义阿长名著

陈元芝

统编本教材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的名著导读,希望教师能够指导学生“消除与经典的隔膜”。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既有夕拾之朝花的美丽与温馨,也有朝花之夕拾的深思与讽喻。朝花的美好是学生阅读时所乐于亲近的,而夕拾的现实与思想的深邃是七年级学生所感到隔膜的。由此我想,让学生消除与《朝花夕拾》的隔膜,其着力点恐怕不在于童年生活的趣事上,因为这是学生容易走近并有切身体会常有共鸣的;学生的隔膜处恰在于后者。而我们引导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大概不应满足于学生能够欢天喜地地说出小隐鼠的活泼可爱、要去看五猖会时的欢笑蹦跳、百草园里的蟋蟀和覆盆子等。学生阅读的隔膜与困难我们不能回避,名著的深邃与精髓我们不能无视,否则经典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阅读也便降低了应有的品位。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就是能够真正走进名著,读懂文字的意味,体会作者的精神,感受艺术的魅力。批注是阅读品味经典的好方法,它体现了学生阅读审美的个性,帮助学生培养独立的思想和创见的品质,可以把学生的名著阅读引向深处。

一、单篇逐层叠加批注,把学生阅读引向每篇理解的深处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共有十篇。我在引导学生阅读时,首先关注学生单篇的阅读质量。我尝试引导学生运用逐层叠加批注的方法,将其阅读理解引向内容的深处。

1.初读,符号法标注

为了不影响学生整体的阅读速度和感受,我让学生在初读时手上拿支笔,随着自己流动的阅读用简单的符号方式给予标注。如用“?”标注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句子,用“!”标注自己觉得非常精彩的地方,用“.”标注重点内容,用“

”标注关键语句,等等。

阅读第一篇《狗·猫·鼠》第一段:

从去年起,仿佛听得有人说我是仇猫的。那根据自然是在我的那一篇《兔和猫》;这是自画招供,当然无话可说,——但倒也毫不介意。一到今年,我可很有点担心了。……万一不谨,甚而至于得罪了名人或名教授,或者更甚而至于得罪了“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之流,可就危险已极。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大角色是“不好惹”的。怎地“不好惹”呢?就是怕要浑身发热之后,做一封信登在报纸上,广告道:“看哪!狗不是仇猫的么?鲁迅先生却自己承认是仇猫的,而他还说要打‘落水狗!”这“逻辑”的奥义,即在用我的话,来证明我倒是狗,于是而凡有言说,全都根本推翻,即使我说二二得四,三三见九,也没有一字不错。这些既然都错,则绅士口头的二二得七,三三见千等等,自然就不错了。

一学生在“这‘逻辑的奥义”旁标注了“?”,在“毫不介意”“有点担心”“危险已极”等词语下加了“.”,在“搔着痒处的时候少,碰着痛处的时候多”旁边标注了“!”,在“从去年起,仿佛听得有人说我是仇猫的”下标注上“____”。

2.细思,符号处批注

初读之后,对于标注符号的地方,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标注上读音和意思;不理解的句子结合上下文细细推敲,将自己的思考批注在旁边;对于精彩的语句,细想一下精彩在何处,是语言的奥义还是笔法的精妙;重点的词语,提示了什么重点内容;关键的语句,在文中起到了怎样关键的作用,等等。将所有这些阅读时有独特感受的地方都细细地思考推敲,将阅读的领悟加以文字定格,这不仅是语言表达的一种训练,也是思维品质的一种训练,借此可以把学生的经典阅读引向内容理解的深处。

比如,上面那名学生在符号标注的文字旁所作的批注,在标注问号的“这‘逻辑的奥义”旁批注:“鲁迅在《兔和猫》中说自己是仇猫的,而狗也是仇猫的,所以鲁迅就是狗了。”在加着重号的“毫不介意”“有点担心”“危险已极”等词语旁批注:“随时间的推移,心情也随之改变。”在加感叹号的“搔着痒处的时候少,碰着痛处的时候多”一句旁批注:“表达很形象,显出了鲁迅文字的犀利,对于人性和社会问题揭露得深刻。”在画横线的“从去年起,仿佛听得有人说我是仇猫的”旁批注:“开头总起,揭出对猫的情感。”

3.深品,交流后补充

学生个人批注之后,在小组内彼此交流,分享阅读心得。组内学生对这位同学批注的“这‘逻辑的奥义”有不同的意见,认为这样理解忽略了后面“而他还说要打‘落水狗”一句的意思,所以“这‘逻辑的奥义”应该是:狗仇猫,鲁迅也仇猫,由此得出鲁迅是狗;而鲁迅还说要打落水狗,故而鲁迅所言就是自己打自己这条狗了。这样理解,这个逻辑链算是闭合了,挺有说服力。然后小组推荐这名同学在全班进行交流分享。谁知一说,又有同学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这样并没有理解到鲁迅先生话中所有的“奥义”,这逻辑的“奥义”应关联到这段结束来整体理解,这后续的奥义便是:由此“我”便失去了话语权,像“二二得四,三三见九”这样再正确的话也无一字不错了,而与此相对的绅士口中“二二得七,三三见千”这样的荒谬却竟“自然就不错了”。这样的荒谬实在令人心惊,鲁迅先生正是以这样的逻辑奥义来反讽和刺痛这个是非颠倒的社会!

学生在彼此交流和启发下,逐渐加深了阅读的领悟,体会到了鲁迅语言的犀利、眼光的锐利和笔法的冷峻,由此他们书上的批注更加丰富和深刻了。

二、多篇串联批注,把学生阅读引向整部内容的深处

《朝花夕拾》十篇散文中,有些人物是在多篇中反复出现的,如果仅就一篇来看则其形象可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感也可能是片面的。对于整部经典的阅读来说,这是教师需要提醒学生特别关注的地方,它与纯单篇文章的阅读是有所区别的。纯单篇的阅读品味,其中人物形象的表现、彼此之间的关系会形成一个闭合,个中深意都可借此品得;而由多篇组成的整本名著,则须关注各篇中的人物形象呈现和彼此间的感情纽带,再把所有篇章中的情形串联起来,这样在整部作品中形成的人物链方为一个闭合,这样的理解品读方能把学生引向整部作品内容的深處而不致偏颇。

基于以上考虑,在课堂导读引领时,我启发学生去寻找在多篇中出现的人物,在已有阅读的基础上,认真寻找、勾画、记录。经过寻找发现,每篇中都出现的人物就是“我”,另外在多篇中出镜的还有阿长、衍太太和作者的父亲。为了让学生体会练习这样的方法,我让学生课外阅读时选取其中的一个人物进行串联批注,再有所总结和发现。下面以阿长为例阐述引导学生对整部作品进行深入品读的成效。

阿长在《朝花夕拾》中出镜率很高,十篇散文中五篇有她的身影。

《狗·猫·鼠》中阿长出现了两次:“长妈妈,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也许是以为我等得太苦了罢,轻轻地来告诉我一句话。这即刻使我愤怒而且悲哀,决心和猫们为敌。她说: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但许多天之后,也许是已经经过了大半年,我竞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对于这两处的批注,一学生写道:“一个伤害隐鼠却嫁祸于猫的长妈妈。”

《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是主角,出现的地方自然更多。下面选其中两处的学生批注作个呈现。一处在开头:“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只有祖母叫她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学生批注:“这是《朝花夕拾》第二篇,然开篇如此交代,完全承第一篇而来,彼此关联呼应。但第一篇说到这情节,为专注于猫而未能顾及阿长,这里正为前篇作补充,写到我对阿长此节的感情是‘憎恶,于是称呼也随之而变,写出了孩子的一片纯真与烂漫。”一处在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学生批注:“可见对阿长的深情、怀念和祝福!”

《二十四孝图》中出现了一次:“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学生批注:“这里借已经为读者熟悉的不识字的阿长道出图画的易懂和生动。”

《五猖会》中也出现了一次:“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学生批注:“看到阿长对我关切的身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在“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一段旁,学生批注:“一个给作者童年带来了美好与梦幻的长妈妈。”另一处:“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这里学生批注:“阿长的不渊博与前面四篇的形象相一致。”

这个学生在前面各篇品读的基础上总结道:“阿长与‘我的亲近,对‘我的关心、热情;‘我从孩子的心理感受,尽管有对阿长的厌烦、不满甚至憎恶,但是美好、感激与温馨的深情总是占了上风。由此可见,阿长不能不说是鲁迅夕拾之朝花中非常美丽、温馨而永不凋败的一朵!”

由这个学生批注品读的历程可以看到,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串联批注时,要提醒他们处理好每篇与整部的关系。每篇中的人物形象有具体特点和定位,应在单篇的闭合中得出正确的品读,而这单篇的形象不能成为遮蔽整部的一叶,应成为组合整部人物之花的一瓣。这样,各篇互为参见和补充,就组成了整部作品完整人物形象的花朵,在整部经典和学生心中都美丽绽放了。

三、各篇写法品鉴批注,把学生阅读引向表现艺术的深处

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写法提炼的批注,体会其艺术表现的高超呢?这对于七年级学生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我们的阅读指导不能因为有难度就回避,就不去攀登,否则我们的阅读引领就可能永远处于较低层次,而不能使学生看到经典名著的无限风光。所以这个层面的批注指导,我是在自己首先深入品读、有所感悟基础上,给学生一个品读鉴赏的“路标”和教师的批注范例,由此降低学生向更高目标攀登的难度,使他们有个抓手,可以较为顺利地向高处登攀。

我给学生阅读品鉴的“路标”是:《朝花夕拾》关注“朝”与“夕”之间的思维穿越和思想深度,体会对比的反差之妙和行文笔势走高与下跌的落差之奇。下面是学生根据教师的“路标”指引和示范品鉴的批注指导而作的批注。

1.思维的穿越:犀利的笔锋在朝花与夕拾间自由游走

学生阅读《狗·猫·鼠》:“现在说起我仇貓的原因来,自己觉得是理由充足,而且光明正大的。一、它的性情就和别的猛兽不同,凡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体会到:“这里作者的思维在现在与过去里穿越,在猫的坏性隋与人的坏脾气间游走,笔锋犀利,思想深邃。”

“二、它不是和狮虎同族的么?可是有这么一副媚态!但这也许是限于天分之故罢,假使它的身材比现在大十倍,那就真不知道它所取的是怎么一种态度。然而,这些口实,仿佛又是现在提起笔来的时候添出来的,虽然也像是当时涌上心来的理由。”这里看到:“‘天分是指其矮小,因矮小而显媚态;若大十倍则如何呢?此说‘真不知道,然亦真知道,因为这在‘理由一中的残暴行径中已显见。这里作者的思维处‘现在亦居‘当时,又怎能分清呢?确已是交融迭出了!”

这样的“路标”引领使学生看到了《朝花夕拾》作者犀利用笔和思维深邃的独特魅力,体会到正是因为有作者“夕拾”时的眼光和思虑,才使得这拾起之“朝花”更显娇美,亦更具价值。

2.“不同”的魅力:对比的反差与层层垫高继而陡跌的落差

(1)对比的反差

《二十四孝图》:“北京现在常用‘马虎子这一句话来恐吓孩子们。或者说,那就是《开河记》上所载的,给隋炀帝开河,蒸死小儿的麻叔谋;正确地写起来,须是‘麻胡子。那么,这麻叔谋乃是胡人了。但无论他是什么人,他的吃小孩究竟也还有限,不过尽他的一生。妨害白话者的流毒却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学生品读批注:“将吃小孩的‘麻胡子拿来与‘妨害白话者的流毒相对比,可见‘麻胡子对孩子的危害尚有限,唯尽其一生而已;而‘妨害白话者的流毒则甚于洪水猛兽,非常之广大和长久,它将侵害吞食全中国所有的孩子,‘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这样的对比和用语,是怎样的形象突出而又令人心惊呢!”

(2)跌转的落差

《狗·猫·鼠》:“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学生品读批注:“三个‘进步层层推进,走势渐高,然后忽而一跌,也就‘堕落。后文所言‘堕落亦是节节堕落,先为‘说空话,再至说‘违心之论,而这‘违心之论说着竟‘连自己也不知道,这便真正又跌至谷底了。这样的为人者较之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又怎能不‘颜厚有忸怩之态呢?!这样由高峰而跌至谷底的落差,真是用笔奇绝,给人以从高空跌落的剧痛之感,可以体会文字的讽刺深刻,作者的笔力雄健!”

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也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它直入文本、少有迂回,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批注可以把学生的名著阅读引向深处,亦可让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品质获得提升。

猜你喜欢
奥义阿长名著
新语
我们该如何理解舒适?数说英菲尼迪空间舒适的“奥义”
待客之道的“奥义”
高铁阿长过生日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案例
阿长买《山海经》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被玩坏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