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月十五撒灯花是河北省宽城县的一些村子里会举行的一种仪式,它既是一种超度仪式,也是一种祈福仪式,这一仪式正是人们在宇宙观方面期待万物超脱,永恒不朽的一种演化方式。然而在现代科学背景下,随着人们主流价值的转变,这一仪式也正在慢慢消失。
关键词:撒灯花;民间信仰;经济发展;空心化;观念转变
宽城满族自治县位于河北省的东北部,承德市的东南部,地处燕山山脉东段,全县呈山地地形,平均海拔300~400米。因“元设宽河驿,明筑宽河城”而得名。每年的正月十五这里的人们在各个村庄附近“撒灯花”,撒的灯花像一条条火龙在道路两边蜿蜒前行。
一、“撒灯花”仪式简介
“撒灯花”是正月十五人们为家人祈福,祈祷消灾免祸又行善积德的一种民间超度灵魂的活动,笔者主要从瓦房庄的撒灯花仪式出发进行描述,瓦房庄是宽城县下辖的一个村庄,全村有二十户,总人口九十六人,改革开放以前,村庄四面环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与外界交流甚少。
(一)撒灯花仪式的由来
撒灯花仪式的由来还要从元宵节的由来说起,有的说源于道教“三元说”、有的说源于“佛教说”,还有人认为源于“火把节”或“纪念平吕”。现在已经无从考据,但这些都肯定了火的驱魔性和祈福性。瓦房庄的人认为万物是有灵的,世间是有神、鬼存在的,神有很多种,当地人主要祭祀土地神,灶神,财神,八仙等等神灵。而鬼分为可以托生的鬼和孤魂野鬼,可以托生的鬼是指那些由于年龄大而正常死亡的人,即所谓的寿终正寝的人;孤魂野鬼是指那些非正常死亡的人(比如说通过上吊、跳井、车祸、摔死等等方式凶死的人)。凶死的人阎王爷是不让托生的,它们就会变成孤魂野鬼,无处安身,到处漂流,因为闲来无事,就会很调皮,经常会捉弄人。因此当地人认为如果人摔倒了、碰伤了,或者是精神有些反常了,或者也非正常死亡了,都会怪罪于孤魂野鬼。每年的正月十五就是安抚这些野鬼、祈求他们也获得永恒生命的一种方式。
(二)“撒灯花”仪式的过程
正月十五那天吃完午饭后,人们就要开始准备做灯花,先要把黄钱纸剪成一个个长方形的纸,把长方形的四角捻在一起,然后沾上油(油一般选用杏核油或酥籽油等一些易燃的食用油),立在木板上放着,等油渗透整个灯花了,一个灯花就做好了,基本上每家都要做上百个灯花,根据家庭条件的不同,做的灯花的数量也就不一样。
晚上8点左右,人们把灯花装到袋子里,从自己家门口出发,把灯花一个个点着,整齐的放到地上,沿着村庄小路一直撒到村里的小庙附近,小庙里供的神像是这一方土地的保护神,村里很多事都要向神灵探询,所以村里如果有人去世,入土之前,家人们都要把棺材抬到小庙前走一圈,神灵就会根据正常或非正常死亡的标准,决定是否收留这一灵魂,正常死亡的灵魂可以通过神灵指点去往阴间,到阎王爷那里托生,但非正常死亡的灵魂是大庙不收,小庙不留的,所以也只能在荒山野岭中四处漂泊。正月十五的时候孤魂野鬼们都会提前到小庙附近准备捡灯花,土地神见他们手捧灯花就会指引他们前往阎王殿的道路,让其拥重获生命的资格。人们会沿着道路从一个村子撒到下一个村子,把下个村庄的村头视为边界。
(三)撒灯花仪式的禁忌
撒灯花的时候切忌回头看,村里的老人说,“孤魂野鬼的胆子很小,它们认为在偷你们的东西,所以回头看孤魂野鬼会被人吓到,不敢来捡灯花,从而可能会报复你,伤害你,在这里继续祸害其它百姓,因此撒灯花的时候一定要向前看”。同时,从家撒到小庙的过程中,路上遇到的静止摆放的用具都要撒,尤其是交通工具,因为人们认为交通工具导致的人身危险是野鬼们惯用的手段。
(四)仪式现状
文化大革命后,村里的土地庙被夷为平地。人们没有了延续生命的审判者,很多老人还是把小庙所在地视为界限,每年只撒到小庙就停止。但是撒灯花的人越来越少,直到2016年瓦房庄只有一家在撒灯花。
二、撒灯花仪式变迁原因分析
撒灯花由原来的“一路灯火”变为现在的“一点星光”,究其根本是当地主流价值观的转变、村庄空心化两方面原因造成。
(一)主流价值观的转变
《辞海》对于“民间信仰”的定义为:“民间流行的对某种精神观念、某种有形物体信奉敬仰的心理和行为。包括民间普遍的俗信以至一般的迷信。它不像宗教信仰有明确的传人、严格的教义、严密的组织等,也不像宗教信仰更多地强调自我修行,它的思想基础主要是万物有灵,故信奉的对象较为庞杂,所体现的主要是唯心主义,但也含有唯物主义和科学的成分,特别是民间流行的天地日月等自然信仰。”从中我们可知现代社会背景下,主流文化为很多民族信仰披上“迷信”或“俗信”的外衣。主流价值观在政治、经济、教育助推下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同处于一个共同体下的人们接收同样的讯息、知识、文化,人们尊崇科学,反对迷信。很多传统意识观念也随之淡化。
(二)村庄空心化
宽城县自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宽城成为少数民族自治县后,经济、教育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目前已发展成为以工业、旅游业为主的现代化县城,解决了当地就业困难的问题,很多农民发展肩负着农民和工人的双重身份。现代化背景下,當地人变得越来越富裕,人口不断向城镇聚拢,很多村庄出现空心化状况。截止到2016年初,瓦房庄从原来全村有二十户,总人口九十六人,到现在还有还有七户,十五人,而且多为孤寡老人。仪式是由人来操纵的,人口的急剧外流导致仪式缺少了基本的人力,所以撒灯花这一基于一定地域的仪式逐渐走向消亡的道路。
综上,撒灯花仪式是人们通过一种祈求平安的表面形式,认为通过灯花这一媒介可以使灵魂在此界与他界间进行过渡。撒灯花仪式被当地人视为可以使孤魂野鬼重获生命、为当地人造福的一种方式,“仪式能够加强个人与其作为成员的社会性之间的联系”,强化一种价值和行为方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向原有地域外发展,也逐渐接受了科学所提倡的生命的有限和不可逆性,撒灯花仪式也随着时代的长河慢慢消失。
作者简介
张超,女,满族,27岁,河北承德人。现就读于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专业硕士生。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