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演员的舞台节奏把握

2018-05-30 06:43邢秋凯
剧作家 2018年1期
关键词:陈佩斯话剧节奏

邢秋凯

話剧表演是一门综合的课程,包括了声、台、行、表,故而话剧演员往往更注重台词和肢体的基本功练习。但这些技艺只是一名话剧演员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一名优秀的演员应该懂得张弛有度的舞台节奏才是表演成功的关键,是一部戏的魂。很多演员觉得,舞台节奏的把握与控制应该是导演的工作,他们只负责把剧中人物的台词说得准确,行动表演得逼真贴切就可以了。这是很多演员对舞台节奏认识的误区。诚然,导演要对戏剧舞台的节奏起总体布局和设计的作用,但是总体布局和层次设计的实现,最终依托的还是演员的表演。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演员对舞台节奏把握得准确与否决定了一部戏的成败。

演员要想将舞台节奏拿捏得当,首先就是要准确把握剧中人物性格,这也是排演之前导演要求演员做人物小传的原因之一。人物的心理活动、心理变化、性格展示以及人物的成长都要依托戏剧语言来实现,这既包括台词语言,也包括肢体语言。这是演员表演人物最重要的手段,是角色心理活动外化的主要形式。演员如果只是简单的能把台词倒背如流,并赋予人物语言以充沛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台词表达的快慢、轻重、缓急都至为关键,会直接影响到人物的塑造和故事的推进。即便是这些都能够顺理成章地完成,但如果节奏混乱也会使效果大打折扣。举个例子,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姐夫与小舅子》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其中有一段台词对话是这样的——朱时茂扮演的姐夫问陈佩斯扮演的小舅子:“家庭住址?”陈佩斯并没有急于接下面的台词,而是鼻息急促翻着白眼瞧朱时茂,看出是强忍怒火。朱时茂不耐烦地接着催问:“家庭住址?问你呢!”陈佩斯立马接到:“你一天跑八趟,你问我!”这两句的对口几乎是毫无缝隙的,跟前一句的询问与反应截然不同,形成强烈的反差。台词节奏的准确把握既让喜剧的感染力被放大,又让小舅子的狡黠滑头更深入人心。相反,如果第一次询问时就接,或者第二次询问后中间有个停顿,绝对达不到让观众捧腹大笑和记忆犹新的效果。

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和对台词节奏的设计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认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才能准确地掌握好台词的节奏,而正确的台词节奏则会让人物性格更鲜明、更突出。

除了自身所扮演的角色要深入剖析外,演员还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剧情、矛盾冲突和戏剧的高潮,掌控情感迸发的层次和节奏。我们常常看到很多演员在舞台上从头到尾都很卖力、很认真,但观众对其抑或声嘶力竭、抑或哭天抢地的表演却丝毫没有感同身受,这就是典型的表演缺乏节奏所带来的结果。表演要有节奏,要逐渐让观众有代入感,才能有移情作用的产生。话剧《索菲亚教堂的钟声》留给观众印象最深的台词应该是那句:“我想回来找你,可是欧洲在打仗,全世界都在打仗……”男主人公的这句台词反复出现过,可在演员的演绎下,每次的感觉都不尽相同。最初慷慨激昂极力解释,这句台词节奏较快,且声音有力度;到之后无奈的、一遍又一遍的澄清,此时已不如最初般响亮了,这也反映了他内心对自己的怀疑;再到最后回国面对等了他一辈子的爱人时,这句台词已完全连不成句了,苍老的声音里满是自责和痛彻心扉的悔恨,演员步履蹒跚地慢慢走下,让观众从心底为这段半个世纪的等待唏嘘不已。由此可见,我们从他对这句台词的节奏把握,肢体语言的不同处理,是可以很清晰地沿着故事的走向和人物的命运感受到他在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进而能够对整部戏的主题有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是需要各个环节的相互配合和补充的,而舞台节奏是戏剧表演的灵魂,话剧演员要重视舞台节奏,不断培养自身的“节奏感”,永远记住“过犹不及”。要生活化,更要情境化,在特定情境中设计自身表演的节奏。只有表演上达到张弛有度,才能带来戏剧的跌宕起伏,才会让观众感同身受。

责任编辑 李 蕊

猜你喜欢
陈佩斯话剧节奏
话剧《坦先生》
陈佩斯不上春晚,只为多陪陪父亲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陈佩斯隐藏不住儿子陈大愚
话剧《二月》海报
YOUNG·节奏
从来都不会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花甲之年陈佩斯
现代话剧繁荣时期(一)(1935-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