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形象的“他塑”

2018-05-30 06:05:17冉华戴骋
国际传播 2018年1期
关键词:明镜德国国家

冉华 戴骋

【内容摘要】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也不断提升。但是,中国国家形象的“自塑”和“他塑”却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此,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收集整理德国《明镜》周刊网站国际版2017年1~11月的涉华报道文本,通过对报道数量、议题、框架和基调等的分析,研究德国主流媒体所呈现的中国形象。

【关 键 词】 国家形象;《明镜》周刊;“他塑”

一、概念梳理和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国家形象”的概念

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国家综合实力获得世界范围内的认可,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也成为日益重要的议题。“与经济发展不对等的结果是,尽管近年来中国的国家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有所改善,但中国政府仍然经常遭遇国家形象的危机。故而,塑造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仍然任重道远。” ①

20世纪90年代末,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学术研究兴起,如徐小鸽的《国际新闻传播中的国家形象问题》②、黄庆的《对外宣传中的国际意识与国家形象》③。21世纪以来,产生了一大批关于“国家形象”的学术专著和研究论文,如刘继南等主编的《镜像中国——世界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①、张毓强的《国家形象刍议》②、李正国的《危机公关·媒体角色与国家形象的修复》③、程曼丽的《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④等。这些研究从宏观和中观层面探讨了媒介对国家形象的建构机理,认为其中包含着“自塑”和“他塑”的共同作用,体现了研究者在时代变迁中对国家形象的学术关怀和研究旨趣。

上述研究从多元维度对国家形象的认识和理解为本研究提供了逻辑起点。在概念把握中,必须意识到国家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主体意识,是国家或民族精神气质中的闪光点,有助于向外界展示一个鲜明的、一贯的国家形象” ⑤,是“国际社会公众对一国相对稳定的总体评价”⑥,它“其实就是有关一种异己的、涉外的对象(国家、群体或个人)的文化印象”⑦。在整體印象的表征区间内,国际社会公众对他国国家形象的评价体系所集中体现的是“一个主权国家和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所展示的形状相貌及国际环境中的舆论反映”⑧,是“国家的客观状态在国际公众舆论中的投影,也就是国际社会的民众对一个国家的印象、看法、态度、评价的综合反映,是国际社会的民众对一个国家所具有的情感和意志的综合” ⑨。国家形象的整体构建过程,其指涉的单位虽然是国家,但体现的是“国际舆论和国内民众对特定国家的物质基础、国家政策、民族精神、国家行为、国务活动及其成果的总体评价和认定”⑩。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需以大众传播媒介作为重要途径,因为“一国在其他国家人们心目中的综合评价印象,主要体现在别国的大众传播媒介上” 11。

概言之,以上学者对“国家形象”的界定都包含着这样的学术判断:国家形象反映出的整个国家的风貌概况,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认识和评价,12它所研究的是公众对国家形象的认知,所以国家形象研究也可描述为公众对国家的认知或公共意见等概念。美国学者拉丝谢诺在表述国家形象时,将其划分为两个相互协调的意义层级:自我形象和他者形象。自我形象指的是国民自身认为的自己国家的形象或国家感知的整体形象;他者形象指的是国家被世界公众意见所认为的或实际的国际形象。①所以,对国家形象本身的研究集中体现在对国家的评价与认知的层面。而在对认知结果进行测量之前,对他国主流媒体的报道文本展开内容分析,是理解国家形象建构和塑造的重要方式。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基于对上述文献的梳理和综述,本文以德国《明镜》周刊网站国际版(下文统一简称为《明镜》周刊国际版)为研究个案,探讨德国主流媒体有关“中国”报道的议题、框架和基调。具体研究问题包括:

1. 在2017年,《明镜》周刊国际版呈现出的“中国”国家形象是怎样的?有什么样的特点?

2. 《明镜》周刊国际版上有关“中国”的报道隐含了怎样的报道框架?

3. 关于“中国”媒介形象呈现的研究对于中国的国际传播以及国家形象塑造有何启发?

二、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取

中国与德国在1972年10月11日正式建交。近年来,两国领导人及高层互访频繁,双方关系稳步推进。德国是欧洲重要国家之一,研究其主流媒体如何塑造中国国家形象、设置议程并引导本国公众看待和审视中德关系,具有明显的学术价值;探寻德国主流媒体所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对改善中国在德国公众心目中的国家形象、提高对外传播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明镜》周刊(Der Spiegel)创办于1946年,每周平均发行量近110万册,是“德国在政治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跨地区平面媒体”,② “也是德国政府官员了解舆情、制定决策所选的首要媒体,有人称《明镜》为德国舆论名副其实的领头羊,无论是在德国还是在欧洲,《明镜》周刊都具有十分巨大的政治影响力”③。 《明镜》周刊的广告词——“《明镜》读者,知多以筹”在德国家喻户晓,④其新闻内容多以深度报道为特色,关注政治和社会领域的重大事件,对德国公众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对《明镜》周刊国际版的涉华报道进行内容分析,特别是分析其中关于中德关系、中欧关系和全球国际关系的报道,可以折射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和中国在德国公众中的认可度与接受度,从而以此为例,发现和总结中国国家形象是如何被形塑和传播的。

(二)研究设计

1.时间区间和分析单元的选取

为了解《明镜》周刊国际版对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的最新情况,在分析单元的时间跨度上,本文选择了2017年的涉华报道。由于涉华报道的新闻信息并非每周或每月均匀分布,所以在《明镜》周刊国际版的网络资料库中,通过设定全文中含有“China”的关键词,检索并选择了2017年1月1日~11月15日的所有涉华内容,共得到61篇样本,通过人工筛选,对每一篇报道进行阅读后剔除10篇无效样本,共计有效样本量为51篇。文本语言为英语。

2.类目建构

根据研究需要,本文建构如下类目:

(1)报道议题:政治军事类(含外交)、经济贸易类、企业科技类、历史背景类、社会现象类(含全球变暖、环境保护、腐败现象、移民问题)。

(2)报道框架:国家政治(军事)摩擦、经济利益矛盾、和平发展理念、“中国威胁论”、环境保护、人文历史。

(3)报道基调:正面积极、中立客观、负面消极。

三、研究发现

(一)《明镜》周刊国际版2017年涉华报道概况

对《明镜》周刊国际版网络资料库进行检索,得出2017年1月1日~11月15日所有与“中国”相关的报道,共计51篇,其中1月报道篇数最多,5月报道篇数最少,具体发表月份和篇数如表1所示。

表1 《明镜》周刊国际版涉华报道(2017年1月1日~11月15日)

(二)《明镜》周刊国际版2017年涉华报道研究发现

1.报道议题

《明镜》周刊国际版的涉华报道中,政治军事(含外交)类的篇数最多,其次为经济贸易类报道,再次为社会现象类报道,占比最少的议题为企业科技类和历史背景类。具体篇数和占比如表2所示。

表2 《明镜》周刊国际版涉华报道议题分布

2.报道框架

报道框架指的是媒体通过“选择现实的某些方面在传播过程中予以凸显”,①帮助“个人对信息做出一种概念化的传达、理解和评价”。②报道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某一事件的价值判断,并界定了个人、社会企业或政府在某事件中应该承担的角色和责任。③通过对报道框架的梳理,可以探寻媒体的立场和取向。在本研究周期内,《明镜》周刊国际版涉华报道框架如表3所示。

表3 《明镜》周刊国际版涉华报道框架

3.报道基调

从本研究的所有样本来看,《明镜》周刊国际版在呈现“中国”国家形象时,有近一半报道基调是中立客观的,正面报道倾向于把中国描述为“一个发展迅速的国家,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应该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负面报道则多与“世界秩序”、“核问题”及“意识形态”相关。

表4 《明镜》周刊国际版涉华报道基调

四、研究分析

(一)《明镜》周刊国际版涉华报道议题分析

《明镜》周刊国际版的涉华报道内容包含政治军事(含外交)类、经济贸易类、企业科技类、历史背景类、社会现象类(含全球变暖、环境保护、腐败现象、移民问题)5个议题。

1.政治军事(含外交)类

本研究周期内,《明镜》周刊国际版的涉华政治军事(含外交)类报道在所有议题中数量最多,共计21篇,占样本总量的41.3%。由于中美关系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对象,《明镜》周刊国际版对此进行了较大篇幅的报道,并倾向于把中美两国对立起来,而非表述为合作关系。此外,中德外交也是报道重点。

如《特朗普和世界新秩序》①一文从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入手,分析世界秩序的变动与震荡。文章提出,秉承“美国第一”理念的特朗普将领导美国从国际冲突中抽身,鉴于美国是中国成为超级大国之路上的最后一个对手,那么,中国是否会主导世界新秩序?在《历史学家艾普尔鲍曼指出 “抗议是不够的”》②这篇对普利策奖获得者、历史学家艾普尔鲍曼的访谈中,艾普尔鲍曼明确表示了对中美关系的担忧,“I am afraid of a US trade war and even a shooting war with China.”(我担心美国与中国发生贸易战甚至是兵戎相见)。而在论及中国与德国、欧洲的关系状态时,《周刊》则较为乐观。例如,《北京——柏林轴心初步萌芽》③称,中国一直在寻求改善与德国的关系,欧洲和中国对全球化和国际合作充满信心。

2.经济贸易类

本研究周期内,《明镜》周刊国际版涉华经济贸易类报道共计17篇,占33.3%,在所有议题分布中排名第二,其中包括中国对自由贸易的态度、中美经济贸易发展动向、中德和中欧的贸易往来等议题。这些报道体现出中德经贸合作紧密,但德方希望中国在促进自由贸易上有更多举措。

如《保护主义新时代:特朗普对德国和全球经济的攻击》一文中,受访者认为,随着特朗普政府施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欧洲应该迅速制定一项新的亚洲战略,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国还没有做好准备,成为投资者的平等伙伴。①《欧盟贸易委员玛姆斯托姆表示 美国数百万就业岗位依赖于美欧贸易》一文指出,中国虽然已经声称承担美国之前倡导的促进自由贸易的角色,但欧洲许多國家认为其并未付诸实践,现在是中国兑现诺言的时刻了。②

3.社会现象类

本研究周期内,《明镜》周刊国际版的涉华社会现象类报道涵盖了全球变暖、环境保护、腐败现象、移民等问题,相关报道共7篇,占13.7%。

《移民的迷思:我们的很多看法似是而非》一文③称,中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并且成为了国际移民的新目的地。《巴黎的分歧:特朗普的愚蠢胜利》④称,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使西方世界陷入“二战”以来最深刻的冲突中,而德国总理默克尔和中国总理李克强再次重申了他们对巴黎协定的支持,李克强总理还谈到了“绿色增长”。

4.企业科技类

本研究周期内,《明镜》周刊国际版涉华企业科技类报道共4篇,占7.8%。相关报道一方面反映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对中国企业抢占当地市场份额、造成市场压力等问题的担忧。

《德国最大汽车制造商之间的勾结》一文指出,随着产品向电动汽车转型,企业向移动服务提供商转型,汽车产业会受到来自硅谷和新竞争对手——中国的挑战。⑤《特斯拉的到来:德国汽车巨头面临生死存亡的挑战》称,随着特斯拉进军德国市场,德国的汽车制造商们面临着不确定的未来。除非汽车行业持续改革,否则有可能被来自中国和美国的新竞争者赶超。①

5.历史背景类

本研究周期内,《明镜》周刊国际版历史背景类涉华报道仅2篇,占3.9%。

《十月革命百年纪念》一文说,十月革命开创了一种可以被复制的模式,在斯大林战胜希特勒之后,中国和许多东欧国家成为了社会主义国家。②《历史重演:“二战”以来对安全的最大威胁》认为,被削弱的北约,在格鲁吉亚、克里米亚和乌克兰东部等地区日益加剧的冲突,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在朝鲜和“南中国海”的风暴,国际恐怖主义的阴云密布,所有这些都提醒人们要警惕自“二战”以来的国际安全框架正在松动。③

(二)《明镜》周刊国际版涉华报道总体分析

1.高度重视中美关系,并贴上“贸易摩擦”“政治冲突”标签

本研究所搜集到的 《明镜》周刊国际版的51篇涉华报道中,中美关系占据较大篇幅。但是在报道的呈现上,“中美”并非“相处融洽”,更多地贴上一种“贸易摩擦”和“政治冲突”的标签。例如,《玩火:特朗普冒险挑起中东新冲突》一文指出,“如果美国想重新实施制裁,或者寻求重新就协议内容进行谈判,那么伊朗可能会尝试通过与欧洲、俄罗斯和中国的合作来孤立美国。”④通观51篇报道可以发现,中国的国际地位正在提升,然而总样本数中以“中国”为报道主题的文章仅有1篇,反映出中国虽然取得了很快的发展,但国际社会的认可度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2.涉华报道领域较窄或不够深入

《明镜》周刊国际版在报道中国时,以政治军事(含外交)类、经济贸易类题材为主,较少涉及富有人情味的文化、教育、体育和社会等内容。即使是在份量最重的政治军事(含外交)类报道中,也仅有1篇是专门阐述中德关系的,27篇以“美国”或“特朗普”为主题的报道仅是提及“中国”,多与美国、朝鲜、欧洲等国际事务相关。

3.涉华报道框架相对平衡

上文表3的数据显示,在研究周期内,《明镜》周刊国际版的涉华报道中,论及中国对德国或其他国家构成政治或经济威胁的新闻有5篇。在报道中美关系时,《明镜》周刊国际版更多地是把两国的关系对立起来。在报道朝核问题时,把中方利益夹杂其中,隐晦地表述“中国”支持朝鲜进行核试验的行为,建构出一种中方并未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努力的假象。在“经济利益矛盾”的框架中,涉华报道倾向于将“中美”之间的贸易矛盾和立场的对立性凸显出来,在表达“中德”之间的经济往来时,报道指出德国希望与中国建立更良好的经济贸易关系,但仍然要看中国政府的态度和行为。总体而言,《明镜》周刊国际版的报道框架在建构“中国”国家形象过程中,偏向于把“中美”对立起来,而对“中德”或“中欧”关系的表述则较为乐观。

4.涉华报道基调较为平和

表4的数据从直观层面反映了《明镜》周刊国际版涉华报道的总体基调,其中正面报道占11篇,比负面基调的新闻报道少3篇,中立报道26篇,占比最多。负面的新闻报道更多集中于“中俄关系的空白期”“中国与德国民主观念的矛盾” “空客腐败丑闻” “中国可能卷入‘核战争” “全球博彩玩家中大多数为中国人”“中美之间可能发生贸易战”等议题。可見,与“中国”相关的负面报道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文章试图揭示中国外交的困境。而对11篇持正面基调的报道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其背后的观点是:中国正在成为大国、强国,是与美国相抗衡的主要力量,应该承担的责任更多,且中国政府比美国政府在国际社会中的表现更佳。

五、研究结论

综合前文对《明镜》周刊国际版的分析,该媒体所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如下:

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在国际社会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家,包括政治、经济实力等在内的综合国力提升非常明显,在国际合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强国意识更加凸显。中国的军事实力也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对象,尤其在朝核问题上,中方的态度和立场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美国尤甚。

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对世界影响巨大,而中国政府提出了“绿色经济”新理念,表现出在解决环境问题上的严肃、坚决的态度,立场十分鲜明,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中国是德国重要的经济贸易伙伴,德国非常重视对中国市场的开发。但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让德国,也让欧盟感受到了竞争压力。

《明镜》周刊国际版涉华报道较少出现极端的“正面”或“负面”新闻,更多地以中立态度构建中国国家形象。通过对51篇样本数据的研究发现,随着特朗普的就职,美国对德国、欧洲乃至国际社会的政策发生一系列改变,这为中德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机会。在《明镜》周刊国际版的报道中,把中美关系的“对立”作为中德密切往来的机遇,认为双方在政治和经贸上的交流与合作会更加频繁。当然,意识形态仍是分析双方利益、进行战略定位的出发点①,中德间的意识形态差异对《明镜》周刊国际版构建中国国家形象产生重要影响。

国家形象的建构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②包含着“他者”对“我”的形象的理解。国家形象传播是一个漫长的符号化过程, 如果在符号化的初始阶段就出现了偏向、失真甚至编码者的“恶意抹黑”,应该通过怎样的传播渠道或途径还原事实的原貌?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接收者在解码时会受到干扰因素(例如刻板印象)的影响和制约,这就存在再次解码的过程。中国国家形象的“他塑”值得学界进一步展开研究。

(责任编辑:王润珏)

猜你喜欢
明镜德国国家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军事文摘(2023年3期)2023-02-21 13:09:26
我有一明镜三首
岷峨诗稿(2022年4期)2022-09-02 22:10:28
《我的修养要则》:共产党人修身正己的一面明镜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文苑(2019年20期)2019-11-16 08:52:30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德国弃煤的烦恼
能源(2017年12期)2018-01-31 01:43:11
把国家“租”出去
华人时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社会明镜
金色年华(2016年8期)2016-02-28 0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