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宝忠 胡爱华
说到北京,总是离不开这座城市所承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功能。说古,这里有说不尽道不完的沧桑岁月;论今,这里有高效平稳运行的现代速度。一座城的繁荣,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历几代人甚至上百年的奋斗与积淀。数以百万计的城市建设参与者的梦想,在这里完美绽放。近半个世纪以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和一腔的城市荣耀。满眼的万家灯火,切身感受到了溢于言表的首都魅力。所有的这些成就,每一项在城市发展蓝图上都标记得愈加清晰。而蓝图上的那一抹平安底色,显得尤为重要。
在北京西城区的中南部,有1.44平方公里的一片区域,东西长2.3公里,南北平均宽653.6米,整体呈狭长矩形状。这里聚居着28个民族的群众,5万余人的常住人口,流动人口也近万人。少数民族中以回族为主,占辖区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是北京最大的回族聚居区之一。看到这里,想必到过北京的人,都已经猜到这是哪儿了。没错,这里就是牛街!
我们的主角,牛街地区的平安“主创团队”——牛街派出所就在居民身边。
作為,从一封感谢信开始
“3月11日凌晨1点多,我90岁的老父亲起夜,由于手没扶好,不慎摔倒在地,无法自行站起。半夜三更,无人帮助。情急之下,我的妈妈拨打了110。不一会儿,4名牛街派出所的民警同志就来了。他们合力将老人扶起来,搀到床上休息。当时,他们做完这事就离开了,家里两位老人也没来得及道谢。特写此信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牛街派出所和110报警台相关同志的无私帮助。”
这是一封带着温度的感谢信。事发当日,老人的子女都不在身边,无助的老人能想到的只有警察了。一天24小时,全天候在线的派出所民警自然是值得信赖和托付的。这一点,当时处警的牛街派出所民警已经给出了答案:“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太小了,小到了举手之劳。不过与此同时,这样的事情又太多了,多到民警都习惯了,习惯到做过的好人好事转身就忘了。若不是一封感谢信送到派出所,所领导还不知道这回事儿呢!
当然,也有所领导第一时间掌握信息的时候。去年国庆节期间,辖区居民在河边发现一走失老人,报告了派出所,民警赶紧把这位操着河南口音的老人带回派出所并安抚她别着急。寻亲的活儿着实让民警一番忙碌。系统查询,未果;现场面对面交流,完全听不懂;向周边单位通报协助查找,也没有消息。这时,政委张艳想到了所里恰好有名保安是河南人,马上把他叫过来,充当翻译的角色。幸运的是,连猜带蒙,民警还真就知道了老人名字的发音和一个闺女的名字发音,指挥室的老民警张立柱很细心地通过各种系统查询筛选终于查到了这个老人的身份,还发现老人的亲属在前门某宾馆的住宿登记,老人的身份信息当时也登记了。看到这些,民警揪着的一颗心才算放下。随后不久,一家人团圆,用方言互诉着其中的波折。在老人的家人一再感谢的话语中,民警感觉,这河南话听起来也不那么难懂了。
说起作为,在这1.44平方公里的辖区面积上,密密麻麻都是牛街派出所民警的足迹。在开斋节等一些重大活动前夕,牛街派出所民警都会到礼拜寺协助搞环境卫生和杂物清理。现如今,老民警提及此事,都笑称:“当时民警把礼拜寺那儿的玻璃都擦薄了。”虽然只是一句笑谈,不过这已经成为青年民警学习民族文化、融入牛街地区的重要一课。礼拜寺的阿訇表示:牛街派出所的民警们清扫的不仅是一个院落、一条小路,更是打通了一条警察和穆斯林群众之间的心路。
亲近,从一声亲闺女叫起
“穿着警服、头顶警徽、戴着警帽,这是我儿时的梦想,如今已经实现,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幸福、更自豪的了。接下来我的愿望是在本职岗位上更好地为辖区居民服务,尽最大的能力守护这一方土地的安全,并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的需求。”说这话的,是牛街派出所社区民警沈琦。她还有个身份,那就是居民大爷大妈认可的“亲闺女”。
刚当片警没多久,一位70多岁的老人找到沈琦,希望能够查到他家长辈的生日用来更换墓碑,沈琦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竟然查到了,随后便没在意这件事。在一次党员向群众报告工作会上,沈琦又见到了这位老人,他颤颤巍巍地站起来,颇为感动地对党、对沈琦表达感谢。“你干的这些事看似是一些小事,你也可能都没在意,但是这每一件小事给老百姓的感受就是党的温暖照在他们心中。”
沈琦在工作中总会随身带着四个笔记本:第一个本记录居民反映的问题,如哪个楼栋新增了出租房、谁家丢了自行车等琐碎的事情;第二个本记录新认识居民的基本情况和联系方式;第三个本记录工作中遇到的业务知识;第四个本则用来记录每天的工作情况和第二天的待办事项。
曾经有一位年逾七旬的老大爷找到沈琦,请民警帮忙寻找年幼时就已失散的妹妹。可是由于年头儿太过久远,老人能够提供的线索非常有限。看着老人渴望的眼神,沈琦默默下了决心,要帮他实现心愿。
安慰一番送走老大爷后,沈琦忙碌了起来,不断地查询线索,联系任何一个可能知道情况的人。这时,她平日里勤沟通、多记录的好习惯帮了她的大忙。通过自己积累的“人脉”,她很快找到了三个符合条件的人选,并最终认定老先生要找的妹妹就是家住西城的黄女士。
事后,老人将一面绣着“四十余载寻亲路,热心民警来相助”的锦旗送到了派出所,借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现如今,小区里的居民住户常说:“如果不知道民警沈琦是谁,那准不是咱牛街的居民。”
作为牛街派出所的一员,身为“80后”的沈琦之所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和口碑,除了“自学成才”的努力之外,还有,就是她的背后是一个十分懂规矩、拥有强大正能量的团队。比如,“六个一点儿”就曾是牛街派出所领导班子的一条规矩:上班早来点儿,下班晚走点儿,吃饭靠后点儿,分配福利公道点儿,荣誉面前谦让点儿,工作相互支持点儿。试想,有这样的领导和队友搭档,何愁不出成绩?
警魂,从铁骨铮铮中升华
在北京市公安局警务机制改革的大环境下,牛街派出所对自身的“两队一室”建设进行了更新设置。改革后,打击违法犯罪更加垂直精准,服务百姓生活更加快捷专业,颇受好评。
打防管控,维护社会面平安稳定,一向是派出所的主业。在20世纪末,牛街派出所民警就曾连续奋战五个昼夜,一举抓获特大抢劫、杀人、强奸犯罪团伙。侦破组当时荣立了集体一等功。通过预防和打击相结合,牛街地区的发案率逐年下降,辖区的平安指数逐年上升。
2016年6月21日14时许,牛街派出所接辖区居民求助称,其子黄某某精神病再次发作,请求民警协助。当民警罗桂晨和吕植楠赶到现场处置时,黄某某突然挥舞着菜刀冲到街上,对周边群众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威胁。面对发病患者的疯狂举动,两名民警没有退缩,尽力控制。最终,黄某某被增援警力制服,而罗桂晨和吕植楠双双负伤。据抢救两位受伤民警的医生介绍,当时罗桂晨左手四指全部被砍断,颈部伤处距离动脉仅1毫米、静脉血管已被砍断,后脑伤口最深之处可见脑内组织。而吕植楠的左眉骨被砍断,刀口距离右眼球也仅1毫米,浑身伤口十余处……
闻讯赶来的所长王鑫和其他同事赶到医院急救室,两名负伤民警躺在手术台上反倒安慰起了兄弟:“没事,放心吧。”这一幕让在场的每一个人为之动容。
这是一支不惧生死、铁骨铮铮的团队。事后在讲述中,他们很少提及自己,说得最多的是战友、是百姓。经历了大风大浪,他们更愿意回归为普通一警,因为只有进入这一角色,才能将自己热衷的事业进行下去。
传承,从“三爱”精神说起
在牛街派出所的大门口,有九个醒目的大字格外显眼——“爱人民、爱公安、爱牛街”。这就是牛街派出所的“三爱”精神。
提到“三爱”精神,也让牛街派出所所长王鑫想起很多往事:“‘三爱精神是牛街派出所做好一切工作的精神动力,是派出所的所训。它告诫我们的民警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要围绕着‘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这也是我们之所以能够连续多年荣获‘青年文明号的根。”王鑫所长接着说,“当年首届‘青年文明号牌匾被挂在牛街派出所门前时,牛街群众敲锣打鼓,举着红花一起前来祝贺。一位德高望重的穆斯林老人把一朵朵大红花佩戴在民警胸前,意味深长地说‘你们戴上的是咱老百姓的心啊!”
对于习惯养成,牛街派出所有一条明律,那就是每一位新民警正式上岗之前都要上两堂课:第一堂课是参观派出所荣誉室,由所领导或者老民警讲述派出所荣获“人民满意的派出所”等荣誉的事迹,加深他们对派出所的了解,增强其荣誉感和使命感;第二堂课是参观牛街礼拜寺,使他们增强民族政策观念,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意识。现如今,“爱人民、爱公安、爱牛街”的思想理念早已内化于心,外化为行为习惯。例如,民警自编自导自演防范妙招系列小品短剧,并把其搬上社区舞台;派出所启动“空巢计划”,由民警与辖区内生活困难的孤寡老人一对一建立直接联系,照顾这些老人的衣食起居;通过“派出所故事会”“牛街如何学牛街”等座谈交流会,培养民警传承和发扬牛街派出所的服务意识……
1952年成立的牛街派出所,近乎与新中国同龄。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工作成果,在上级公安部门和社会各界群众的关注下,愈发显得凝重与经典。此时此刻,荣誉室的那一块块牌匾、那一面面锦旗,似乎都在诉说着一段往事、一段佳话。而牛街派出所民警和这个多民族聚居地的感情早已浸染到了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历史可鉴,本色不变,他们不愧为“红墙卫士”!
牛街派出所历年来取得的荣誉
1994年被公安部授予集体一等功;
1994年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并连续保持此荣誉称号至今;
1994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先进模范集体”;
1997年被国务院授予“人民满意的派出所”荣誉称号;
2001年被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2003年被公安部评定为“一级公安派出所”;
2005年被公安部授予“優秀公安基层单位”称号;
2008年荣获北京市2008年奥运安保金质奖章;
2011年被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北京市公安机关先进集体”;
2014年被北京市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
2017年被公安部评为“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
(牛街派出所提供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