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字理“理”出词味

2018-05-30 10:48:04袁婷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字理村庄汉字

袁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就“字”的教学来说,关注其特点也就是要关注字的构字理据——字理。“字”在具体语境里其实就是“词”,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字理进行词语解析,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品味词语的意蕴和情味。

一、演绎,“理”出词语的趣味

无意注意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学内容的形象性、生动性极大地影响学生的注意状态,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注意力才会相对集中,才会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全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词语解析时,我们也可以根据汉字及词语的构形特点,通过字理解析,把方块字变得有情趣起来,从而让学生快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树和喜鹊》中有“每天天一亮,喜鹊们叽叽喳喳叫几声,打着招呼一起飞出去了”的句子,“招呼”是本课的生词,教学时可采用“分解组合”法,先将“招”和“呼”分解成两个语素,“招”是形声兼会意字,可动作演示“扬手召唤”,学生即可理解;“呼”是个形声字,形旁用“口”表示呼喊。学生理解“招”和“呼”两个词素的形义后,教师可根据文本语境,创设喜鹊打招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生动的演绎,以激活其头脑中已有的信息,并与新知产生联结,这样就知道不但要有“招”的动作,还要有“呼”的话语,这才叫“招呼”。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表演“招呼”的情境时,学生们表演得惟妙惟肖。通过这样的演绎,学生真切地理解了“招呼”这一词语的含义。

课文中有不少这些颇具“动作性”的词语,如《小猴子下山》中“蹦、掰、扛、扔、捧、摘、抱、追 ”等,都可以从汉字构字的特点出发,通过动作演绎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品味课文用词的准确性。

二、联想,“理”出词语的情味

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安子介先生说:“汉字是一个有仙境似的领域,每一段的拐弯角,就是一个故事,掌握好它的音、形、义,就能产生无穷无尽的联想。”教学中,教师可依据汉字的特点,将古文字与实物、语境连接起来,让学生根据汉字的意象,在脑中重新建构起符合自己思维的情景,以诠释对词语的感悟。

在教学古诗《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的“妝”这个词时,可将“妆”先分解成“丬”和“女”两个部件,将“丬”横过来成“■”形,引导学生想象“■”就像一张床形,读音即是“chuāng”,只是书写时为了构成方块形状而竖立起来写成“妆”,因此,“丬”在这里既表义,也表读音。“女”的形义自然是明白的,而后引导学生将“丬”和“女”组合起来联想——女子(女)早上起床(丬)后首先会做什么呢?学生中特别是女同学就会自然联想到在梳妆台前对着镜子梳妆打扮的情景。由此,“妆”在学生的眼前有形有神,从而体味到诗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中运用“妆”这个词的独具匠心,对柳树的喜爱之情便可随字词的构形之“理”而产生。

像这些不便演绎,却可以用联想的方式进行解析的词语还有很多,再如《检阅》一课中有“还有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棘手”一词不便表演,教学时可先出示“朿”,随后引出“朿”的甲骨文“■”,很明显可以看出像是一棵树上长着尖刺的形状,即是荆棘,再把两个“■”组合在一起变成“棘”,而后引出“棘”的金文“■”,这自然就更像荆棘丛生的样子了。由此引导学生想象,面对这丛生的荆棘,能从哪里下手呢?然后再联系课文提问:队员们遇到什么棘手的事?如何解决的?结果怎样?通过这样的字理解析和由本义到文中义的联想,学生对“棘手”一词就理解得十分深刻了。

三、辨析,“理”出词语的韵味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定义,记诵名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字理可以帮助这一“特征”构建起汉字独特的审美世界。在这个审美世界里,儿童能够充分感知那些鲜明的,富于色彩、色调和声音的形象,并逐渐形成敏锐的语感。

《触摸春天》一课中有“我没有惊动安静,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的句子,这个句子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其中“缤纷世界”是关键词语,为什么强调安静的世界是“缤纷”的呢? 可以引导学生依据字理的解析来加深理解:“缤纷”是连绵词,两字都是绞丝旁,原指旗帜后面缀连的飘带随风飘动的样子,所以“缤纷”这个词就具有一种“动态”。安静的眼睛是无法看到这“缤纷”的世界的,而课文中描写安静闻花香使用了“伸出、伸向”,抓蝴蝶时使用了“合拢、拢住、张开、仰起头、张望”等词语,这些动态性的词语分明是只有明眼人才具有的,而现在用在安静的身上,使我们更深地感受到“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这个盲女孩安静的内心的确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理解到这里,再让学生进行词语的辨析——“缤纷世界”能换成“多彩世界”吗?不能,“缤纷世界”颇具鲜明的形象和质感,不仅是多彩的,而且还充满着生命的律动,故两词不能替换。

四、陌生化,“理”出词语的深味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在其看来,“文学语言不仅制造陌生感,而且它本身也是陌生的”。这个理论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了人们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文本中的一些词语,学生不但会读,还会写,虽“知其然”,然而,一旦追究其“所以然”,学生就“茫然”了,此时,渗透字源知识,把 “熟悉”变为“陌生”,就能凸显这些平凡简单的词语在文中的价值,从而“使词在学生的头脑和心灵中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课题中“村庄”一词学生耳熟能详,特别是“村”字一般也不会写错。但是,“村”字为什么用“木”作形旁表义呢?学生一般都很少去考虑这个字的构形,所以,教师提出这一问题时,学生往往会感到一时的“陌生”。教学时就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村庄与“木”是否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由此,学生就会慢慢地由“木”而引发联想,进而对“村”的概念逐渐清晰起来——村庄一般都有树木,村头、村中常有大树,如果村背有山岭的话,常常会封山育林,绿树成荫,由此才能蓄养水分,保持水土,可见,一个村庄有树木是多么重要。由此,人们还常以之喻说“生命之树常绿”。通过这样对“村”字为什么以“木”表义的解释,使学生加深了对“村”字的认识。而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先前的“村庄”,山上“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这是因为村庄及周边有“木”。然而,人们的无限贪念,让树木越来越少,由此经历了“森—林—木”的过程后,裸露的土地越来越多,一场五天五夜的暴雨过后,村庄消失了。要重新回归村庄先前的样貌,那就必须要重新经历一次“木—林—森”的过程,这正是“有村必有树,无树不成村”。通过引导学生对“村”字由“熟悉”到“陌生”,再到“深刻”的认识过程,使学生不但理解了“村”字丰富的内涵,还能深刻地寻找出一个村庄荣衰的根本原因。

在阅读教学的词语解析中,借助内含字理且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汉字去引发学生无限的遐想,催生他们的创造力,学生自然就会产生一种“重新认识了汉字一样”的感觉,进而满怀热情与期待地从“理”的角度去解读、感悟、品味。概言之,阅读教学中依据字理去“理”出词味,的确是词语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作者单位:广西桂林市凯风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字理村庄汉字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5:08
“字理识字”与“俗解汉字”两种教学法的有效性研究
巧用字理教学提高识字效率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字理,风景这边独好
村庄在哪里
小学字理识字教学的有效方法
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