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整合的不同策略和实践价值

2018-05-30 10:48:04李竹平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群文风筝文本

李竹平

将多篇不同的文本进行整合,让这些文本凝聚在一起的首先是语文教学的目标逻辑——即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实现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课程建构和实施策略,群文阅读要确保具体学习目标的有效落实,首先就要在文本的选择和整合的策略上下功夫。那么,群文整合有哪些不同的策略,这些整合策略下的群文阅读实践的学习价值分别有哪些?

一、读写目标式整合

为了聚焦具体的读写目标,并让学生拥有足够充分的指向学习目标的文本阅读实践体验,以保证读写目标的落实,将多篇承载了相同读写目标的文本进行整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程建构和实施策略。

来看看这样四个文本的整合:《在炮兵阵地上》《深山风雪路》《草地夜行》《丰碑》。为什么要将这四个文本整合在一块儿学习呢?因為它们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有着共同的表达特色,即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群文阅读的目标定位就是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学习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下面的阅读实践任务就清楚地呈现了这次群文阅读的价值取向:

如果要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可以将《白杨》《姥姥的剪纸》《桃花心木》《落花生》《行道树》《爱莲说》等文本进行平行结构的整合,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体会借物喻人这一写法的特点和表达效果,并尝试运用这一写法讲述自己的生活故事。

二、生活主题式整合

这里的“生活主题”有别于现行教材组织单元所依据的“专题”或“主题”,它更加聚焦于学生学习过程中自然“遭遇”的成长话题。一般而言,成长主题下的文本整合,相对于现行教材中的专题或主题单元文本的组织,主题更加聚焦,相互间的联系更紧密,更具有逻辑关联性。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有一个“童年”专题的单元,选编的四篇文章是《和时间赛跑》《检阅》《争吵》《绝招》,虽然在“童年”这一个大主题之下,却表现了不同的思想主题。《和时间赛跑》是关于珍惜时间的,《争吵》是关于如何处理同伴之间矛盾的……如此,在实际阅读中,对于学生来说,每个文本在具体思想情感体验上都只是蜻蜓点水,无法实现从唤醒、体验、反思等不同层面上引起共鸣、引导成长的作用;思想情感的共鸣不足,对文本词句和表达方法的理解也会受到影响。

如果将《争吵》与《歪儿》、绘本《鳄鱼班布》整合在一起,就会从如何与同伴相处这一成长主题上形成“群文”阅读的合力,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思考和探索。三个故事,三种矛盾冲突,都是学生在同伴相处中有可能遇到的,这样就容易唤醒学生类似的生活经历,重新体验和反思自己的态度和选择。更重要的是,有了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对文本故事内容的理解、语言的学习、表达方法的体会就会更加真切,就更有利于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如果将整本书阅读,如台湾作家王淑芬的《四年级烦恼多》作为群文整合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的阅读体验将更加丰富,阅读学习与生活将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运用和引导得当,还能开启学生持续性的生活故事创作之旅。

三、话题探究式整合

蒋军晶老师在“创世神话”群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50分钟时间里,阅读7 篇文章,以三个问题贯穿其中:各国创世神话有什么个性特征?各国创世神话有什么相似之处?为何有这些相似之处?这三个问题聚焦“创世神话”这一话题的探究,既有趣又充满挑战,容易激发学生阅读和探究的热情,从而发现创世神话的很多秘密。

话题探究式的群文整合阅读,选择什么样的话题合适,这是教师首先要考虑清楚的问题。以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需求为根本依据来选择话题,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通过阅读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的能力,并不断发展思维、收获审美体验。教师不能随意由着自己的兴趣喜好来确定话题,也不能由着自己的兴趣喜好来选择用来整合阅读的文本。一个话题的确定,一定要有科学而清晰的学习目标,再根据学习目标精心选择文本。

语文教材中有一些与历史有关的文本,它们散落在不同的专题中,为了某个人文专题或表达方法的学习服务。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初步了解什么是历史,人们怎样讲述历史,我们应该用怎样的眼光和态度来阅读历史等,既是认识世界的需要,也是发展思维的需要。显然,现行教材中零散的文本无法承载这样的阅读诉求。那么,如果以“什么是历史”为话题组织群文阅读,以语文素养发展为核心的文本选择可以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可以有层次地进行阶梯式的文本整合,分为“历史的起源”“历史的发展”“怎样讲述历史”“如何看待历史”等不同板块选择具体的文本。每个板块三篇文章。第一板块有《万物的起源》《最初的人类》《中国人的先祖哪里来》;第二板块有《〈时间线〉——最精美的历史绘本》《三字经(节选)》《方块汉字的发展史》;第三板块包括《负荆请罪》《正气歌》《郑和远航》;第四板块包括《秉笔直书》《历史的定义和价值》《12米的橡树》。这样的一次群文阅读学习,聚焦一个话题,深入阅读和探讨,将适切的语文学习目标融入其中,学生在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的启蒙与发展等方面,所得将是丰富而智性的。话题探讨式的群文整合阅读的价值追求也正在此处。

四、多维拓展式整合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还有一种基于某一个经典文本的拓展性阅读价值而进行的,从不同维度进行文本整合的策略。

《理想的风筝》是一篇以教师为主角的回忆性散文,既有特定的故事,又蕴含有特定的文化意象——风筝。这至少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拓展,组织群文阅读。这篇文章中,刘老师所给予的精神财富让当时的学生之一、本文作者苏叔阳一生受用,师恩难忘。六年级的学生马上就要毕业,将离开小学的他们,阅读这类文本,无疑是正当时的。教师可以将回忆师恩的文本整合在一起,组织阅读教学活动。小学语文课本上有很多此类文本,如《一个这样的老师》《在学校的最后一天》《师恩难忘》《我的启蒙老师》等。这些文本在主题内容上有哪些共同之处?它们会给学生带来怎样的情感共鸣?同时,在表达策略上,从材料的选择与组织,到结构特点、细节描写等,又有哪些异同?这样,语文学习就不会囿于《理想的风筝》这一文本本身,而是面向一组文本,并经由这些文本的阅读,激活学生对自己曾经认识和熟悉的老师的回忆,并运用从这一组文本中习得的表达策略进行属于自己的故事书写和表达。这是第一个维度。

第二个维度是“风筝”这一文化意象。“风筝”的意象特征是很鲜明的,“放飞风筝,放飞理想”,已经成为人们心中共同的言语和精神密码。从意象维度拓展,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下围绕风筝的起源与发展、风筝文化、风筝与理想等主题开展拓展性、综合性的学习活动,然后再回归文本的阅读分享,阅读就拥有了丰厚的生活和知识背景。接着,聚焦“风筝的故事”:鲁迅的《风筝》、朱成玉的《风筝的心》、王安忆的《风筝》。学生读过《理想的风筝》,再对比着读这三篇文章,可自主发现——原来,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视角,呈现出来的是不一样的“风筝的故事”。每个人各不相同的经历中都有属于自己的“风筝的故事”,这些故事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不一样的,是属于每个作者自己的,是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的。

群文整合的策略并非只有上述四种,如,为了探究某种表达策略或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传统,可以为了对比的目的进行文本的选择和组织。群文整合的策略,只要是为具体的、适切的学习目标服务,教师就可以大胆选择和创造。

(作者单位:北京市亦庄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群文风筝文本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08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02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群文活动
大众文艺(2018年19期)2018-10-19 09:27:44
风筝
小小艺术家(2018年5期)2018-07-01 17:05:42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学做风筝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