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莲
文本解读
《司马光》是一篇小古文。学习本课既要关注单元主题的落实,又要兼顾古文的特征,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综合确定教学内容。
作为古文的朗读,不能仅满足于读准字音,还应根据句子的意思,在句中进行正确的逻辑停顿,整体读出“声断气连”的感觉。教师可示范读、带读,然后让学生自由读、展示读,逐步引导学生读出古文的节奏感、意蕴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走向熟读成诵。逻辑停顿可参考如下: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是这一单元
的语文训练要素。由于本课是古文,还需以多读多诵为主,默读训练与思考问题恰当结合即可。如在理解重点字词意思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古文每句话所讲的意思;然后再次默读,想一想这篇古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边默读边展开想象,说一说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进而可以把这种想象与理解融入到情境表演中,在表演中走进人物的心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司、庭”等7个生字。能正确地朗读古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读出“声断气连”之感。
2.通过看注释等方法了解古文的意思,并通过情境表演等活动,领悟司马光是一个富有爱心、遇事沉着冷静、善于思考的孩子。
3.在白话文与古文的对比中感受古文语言“言简义丰”的特点,并通过模拟不同角
色讲故事的活动内化、积累
语言。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一谈——交流背景,揭示课题
一、 简要交流对司马光
的了解
1.学生交流所查资料。
2.教师适当补充:司马光一生有很多成就,最伟大的成就就是编纂了《资治通鉴》这部书。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他还是当朝的
宰相。
二、从学生经验出发揭示课题
1.一提起司马光,大家都会想到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司马光砸缸。谁知道这个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2.这个故事出自《宋史·司马光传》。同学们讲的和《宋史·司马光传》里记载的一样吗?让我们走进宋史,看看历史上的真实记载。
板块二 读一读——整体感知,初识古文
一、读准字音
1.默读课文,将不认识的字通过看生字表及认读字表解决,还有不确定的圈画下来。
2.指名朗读,重点检查是否能够做到字音正确。注意指导多音字“没”(mò)要据义
定音。
二、读出韵味
1.古文需要根据表达的意思正确断句,但读时需要“声断气连”。师示范读。
2.师带读,生跟读,在读中体验古文内在的逻辑停顿。
3.指名展示读,在读中逐步感受到古文的节奏与意蕴。
三、了解意思
1.了解生字字义,相机指导写字。
(1)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不仅诵读的感觉不同,而且字词在课文中也有特定的意思。先来说说7个生字在文中分别是什么意思——可以看注释,也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猜一猜。
在学生交流中,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关注字的本义,还要揣摩语境义。如:“跌”的本义是失足摔倒。(先让学生结合注释及插图认识“瓮”;然后想象“一儿”为什么会“足跌没水中”。)
(2)想一想:哪个生字易写错?从中选出一两个写一写。
教师在学生交流中指导关注点:一是“登”字的笔顺;二是“众”字中三个“人”在书写时捺画的变化。
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文的意思。
(1)读一读文下的注释,然后想一想:注释有什么用?
(2)结合注释及了解到的生字的意思,默读全文,想一想古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3)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全班汇报交流。合作汇报的方式如:一人读古文,一人说其中重点字的意思,一人用自己的话解说全句的意思,一人评价或补充。全组以“句”为单位,一句一句地交流汇报。
四、读中想象
1.默读古文,边读边想象故事呈现的画面。
2.指名读,交流大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板塊三 演一演——走进现场,感悟品质
一、小组合作表演,再现故事场景
全文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话,可司马光砸缸的场景却好像发生在我们的眼前。我们可以通过表演来重现当时的场景。
表演分工建议:一人当旁白;一人演登瓮落水者;一人当司马光;2~3人演“众皆弃去”的“众”。
请同学们先选好自己要扮演的角色,然后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怎样依据“剧本”(文本)的描述,准确而生动地演出(或读出)现场人物的行为与思想?
在默读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请一组学生即兴合作表演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二、教师演中采访,聚焦人物品质
1.教师在学生表演后随机采访。
采访观看表演的同学:你们觉得“落水者”和司马光演得对不对?依据是什么?(应依据文中的动词描写评论“演员”演得是否准确,从中感受这篇小古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可以相机让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动词,如:“没水中”的孩子:“登—跌—没”。司马光:“持—击—破”。)
采访“众皆弃去”的“众”:当时你们为什么都跑了呀?(预设:惊慌害怕、没有办法、想找大人帮忙等。)
采访司马光:当你的同伴落水后,我看到别的小朋友都跑了,只有你留下来了。你为什么选择留下来?你为什么用“砸缸”的办法,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救人了吗?(可相机让“观众”参与讨论)
2.说一说你眼中的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三、链接相关资料,深化人物形象
出示补充资料,说一说你对司马光又有了怎样的认识。(此资料印证了司马光遇事不慌、沉着应对、机智果敢的特点。)
司马光山中斩杀蟒蛇
司马光12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司马池到外地上任,途经陕西,路过秦岭。在经过一个栈道的时候,遇见一条巨蟒,父亲和仆人都非常害怕,不敢上前。这时司马光临危不惧,手持利剑上前,一剑扎进巨蟒的尾巴,巨蟒疼得浑身一震,翻滚到了栈道下深不可测的谷底。
板块四 讲一讲——发展语言,走近古文
一、角色体验讲故事,发展思维,积累语言
1.你们回家能把这个故事给爷爷奶奶讲讲吗?提示:在忠实原著记载的基础上,可
加入自己恰当的想象,让故事的来龙去脉听起来更清楚、更
生动。
2.如果你回到了古代的私塾,给讲课的老先生讲这个故事,又该怎样讲呢?(强调“古代”二字,因为老先生是古人,又知识渊博,不需要你多加想象,有感情地背诵出古文即可。)
二、古今文章对比,发现古文“言简义丰”
1.同学们讲这个故事,有的用的是现代的语言(也就是白话文),有的用的是古文,你发现古文和白话文有什么不一样了吗?
2.出示古今文章对比,师生对读(生读古文,师读白话文),然后让大家再谈谈对古文的感觉。
3.师总结:古文虽然字
少,但表达的意思却很丰富,给后人留下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这就是古文的一个重要特点:言简义丰。
板块五 读一读——丰满 形象,延伸课外
一、借助课外资料,扩充人物形象认识
1.出示补充资料,说说你对七岁的司马光又有了哪些了解?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2.出示补充资料,结合司马光一生的重要信息,说说你对司马光这个人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司马光七岁砸缸;十二岁斩杀巨蟒;二十岁时考中进士,从此便开始步入仕途;为官四十七年却只有田地三顷,甚至在他妻子死的時候,都拿不出丧葬费下葬。
二、借助课外资料,激发课下阅读欲望
司马光一生做过两件大事:一是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二是王安石为了富国强兵的梦想,发起了历史上著名的改革运动,这就是“王安石变法”。当时朝廷分成两大派,一派反对改革,称为“保守派”;一派支持变法,称为“革新派”。同学们猜一猜,司马光是哪一派的?他为什么要站在这一派?欲解其中奥秘,可以读一读白话文版本的《宋史·司马光传》。若觉得有难度,也可以看看有关评论司马光这个人的文章。当然,想要最终解开谜团,可能还需要你长大以后不断地读书、探索。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