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字的两种分析法与国家文字规范(三)

2018-05-30 10:48:04金棋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笔顺笔画分析法

金棋

本期开始介绍“笔画部件分析法”。

一、笔画部件分析法

汉字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发展,成为现代汉字后,传统的老“六书”分析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据汉字学研究者统计,3500个常用字中,有36.54%的字构形理据不全甚至完全失去了理据,成为半记号字、记号字,传统的偏旁部首分析法已经无法用“形旁”“声旁”两种字符来分析这些字了。汉字解析必须与时俱进。为了指导现代汉字的教学,也为了适应中文信息处理的迫切需要,在积极创建现代的偏旁部首分析法的同时,汉字学家们提出了新的汉字构造和分析的理论。这种理论从字形的角度分析汉字,认为,现代汉字形体的构成要素是笔画、部件,现代汉字的

构形分为三个层次,即“笔画—部件—整字”。笔画构成部件,部件构成整字,其中,部件是

核心。

由于这种方法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时一般不涉及字的音和义,只分析字“形”的外观结构,因此被归于汉字的外部

分析。

二、笔画

1.笔画。

笔画是构成汉字楷书字形的最小书写单位,即构成汉字的各种点和线。写隶楷时从下笔到抬笔留下的痕迹为一画。

2.笔画数。

笔画数指每个字有几个笔画。汉字中笔画最少的只有一画,如“一、乙”,多的可达几十画,如“齉”有36画。正确计算笔画数目,对于汉字教学、查字典和索引都是必要的,即使排列人名也往往是按姓氏笔画的多少和笔形的顺序。

3.笔形。

很多读者对“笔形”不大了解,这里多做些介绍。

笔形指笔画的形状。有些人从书法的角度把它称为“笔势”。

笔形的分类以前不统一。1965年1月,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规定汉字的主笔形(也称基本笔形)为:横(一)、竖(丨)、撇(丿)、点(丶)、折(乛)五种,通称“札”字法。五种主笔形分别用序号1、2、3、4、5表示。与主笔形对应的是从属笔形,称为附笔形。附笔形中,提(■)归入横,竖钩(■)归入竖,捺(■)归入点,橫折撇(■)、竖弯横钩(■)等折笔归入折(■)。

为什么附笔形的提要归入横、竖钩归入竖、捺归入点呢?这是因为,笔形中大多数的提和竖钩是横、竖完成后接写其他笔画时,由书写连笔造成的。比如楷体“土”“王”二字的最后一笔是横,可当它们作左偏旁时,最后一笔却要写成提(如“地”“现”),这是为了接写右偏旁的第一笔形成的。同样,“小”“永”二字,小篆分别写作“■”“■”,隶书分别写作“■”“■”,都没有竖钩,到楷书“小”“永”产生竖钩,这个勾起就是为了顺写左边的一笔而带出来的

痕迹。

捺归入点是因为很多点是捺与其他部件组合的变体,比如“木”单独写时,捺写得长而舒展;当它作左偏旁时,为了对右偏旁“谦让”空间而写成了点,如“林、桃”;当它在字的下部时,则或捺或点,如“朵、杂”。再如“贝”字,小篆作“■”,隶书作“■”,最后一笔都有捺的笔势,楷书的最后一笔却写成“■”“■”。又如“页”字,小篆写作“■”, 上部是瞪着大眼(目)的人头,下部是“儿”(“人”字异体),合起来表示人的头部;隶书作“■”,最后一笔写成捺,可是楷书却写成“■”“页”,捺变成点。这些字例说明,楷体字的许多点是捺的变体,所以,就把捺归入了点。捺写成点的原因较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捺要写得舒展,当空间不足而难以写舒展时,就改为点。以上几个字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

折笔包含多种笔形。为了满足汉字教学、中文信息处理、汉字排序检索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在广泛征求建议的情况下,2001年12月19日,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GB13000.1字符集汉字折笔规范(楷体)》,规定了汉字楷体26种折笔笔形的分类、排序、命名的原则和具体名称。排序按1折(如“■、■、■”)、2折(如“■、■”)、3折(如“■、■”)、4折(如“■、■”)分为四个层次,其中,1折的折笔形12种,2折的折笔形8种,3折的折笔形5种,4折的折笔形1种。折笔的名称分为全称和简称或俗称两种,“■”的全称是“横折撇”,简称“横撇”;“■”的全称是“横折竖折横折竖钩”,简称“横折折折钩”;“■”的全称是“弯竖钩”,俗称“弯钩”;“■”全称“捺钩”,俗称“斜钩”。俗称具有笔形描述形象,且不与其他笔形名称相混的优点。

4.笔画的组合。

笔画的组合有三种方式:

相离,如“二、八、六、川、习”。

相接,如“匕、工、乍、刀、凹”。

相交,如“十、七、九、丰、车”。

综合运用以上两种或三种方式组合的是多数。如“么、以、亏”运用了相离、相交两种方式;“干、千、夭”运用了相接、相交两种方式;“义、头、计”运用了相离、相交两种方式;“犬、丹、匡”则运用了三种方式。

相同的笔画由于组合方式不同,构成的部件和字也不同。如“八、人、入、乂”“田、由、甲、申”“大、丈”“石、右”“工、土、干”。教学这些字,既可以从字理的角度解析其形音义的关系,也可以从笔画组合的角度,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这些字因笔画组合方式不同而表示的字义也不同。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减少错别字,也能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三、笔顺

1.笔顺指书写汉字时下笔先后的顺序,是人们正确书写汉字的经验总结。除了极少数几个汉字是一笔构成的(如“一、乙”),绝大多数汉字是由多笔画组成的。笔画多,就有了书写时的次序问题。汉字在长期的书写过程中,为了书写的方便快捷和间架结构的美观需要,人们根据写字手的运动生理,逐渐总结出了一套笔画安排的基本规则:

先横后竖,如“十、丁、丰、车”。

先撇后捺,如“八、大、合、木”。

先上后下,如“三、立、牢、喜”。

先左后右,如“儿、州、谢、街”。

先外后内,如“风、用、匀、闪”。

先进后关,如“日、回、国、围”。

先中后旁(适用于中间大、高,两边比较伸展的字),如“小、水、办、丞”。

上述规则虽然是分别说的,却是综合运用的,字的笔画稍一繁多就会涉及到几个笔画规则的交错。如“兼”字就涉及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横后竖、先中后旁、先撇后捺等五个笔画规则。

2.对这七条笔顺规则,我们应该在理解中学习和运用。掌握笔顺,不仅是为了把字写得好,更主要的是为了写得快。为了写得快,一方面运笔要走最短的路线(这叫“笔程”)和做到前后笔要顺接连贯,即笔断意连;另一方面,要符合手的运动生理要求,因为合乎书写生理习惯的笔顺才是合理的,才能运笔走最短路线,并使前后笔顺接连贯。写字的右手,运动方向主要是趋右、趋下,所以写字时的笔顺就要从左往右,从上往下地写。如果颠倒了,就不好了。比如写“业”字,如果从下往上、从右向左依次写,右手不仅别扭,而且写速很慢。由此理解这七条笔顺規则,归纳起来,最主要的是两条,即“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因为这两条集中体现了右手书写时的生理习惯,其他的五条都是这两条的具体运用。比如“先撇后捺”就是“先左后右”的一种具体做法。再如“先中间后两边”,也是“先上后下”的具体体现。观察这样安排笔顺的字,都是中间的笔画或字形高于两边,比如“小、水、办、承”。如果几个笔画一样高,如“川、兴、巢”,或者三字并列,如“谢、街、做、辩”等字,一般不会有人先从中间写起,而是按照“先左后右”的笔顺运笔。

再如,“先外后内”“先进后关”也是“先上后下”的具体运用。因为汉字的外框绝大多数是在上方或在左上方、右上方的。如果外框在下方,比如“画、凶、函”,就不能遵守“先外后内”的规则,而要遵循“先上后下”的规则,即先写“凵”内的部件,再写“凵”。

这样教写字笔顺,除了能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书写习惯,还培养着他们逻辑的、顺序的、连贯的思维方式,是必需的教学内容。

3.由于每个人的理解不同,造成了笔顺不统一,妨碍了汉字书写的规范化,也使写字教学随意化。为了规范笔顺,1997年4月7日,国家语委会和新闻出版署发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规定了7000个汉字的规范笔顺,并把“每个汉字的笔顺用三种形式表示出来:一是跟随式,一笔接一笔地写出整字;二是笔画式,用一(横)、丨(竖)、丿(撇)、丶(点)、乛(折)五个基本笔画表示,其中,■(提)归为一(横),■(竖钩)归为丨(竖),■(捺)归为丶(点),各种折笔归为■(折);三是序号式,用横、竖、撇、点、折五个基本笔画的序号1、2、3、4、5表示”。这里选“忆”“火”“再”三个字为例。

用这样的方法表示笔顺,即使是小学生,也很容易自学看懂。识字写字教学应该充分利用这个笔顺规范文件。

(作者单位:福建集美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笔顺笔画分析法
异步机传统分析法之困难及其克服
防爆电机(2022年4期)2022-08-17 05:59:06
笔画相同 长短各异
——识记“己”“已”“巳”
有趣的一笔画
学生天地(2020年14期)2020-08-25 09:21:06
笔顺游戏:用手指描画
孩子(2019年7期)2019-07-29 05:37:20
课本内外
找不同
最易写错笔顺的字
基于时间重叠分析法的同车倒卡逃费探析
一笔画
层次分析法在SWOT分析法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