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晓华
摘要:以所谓“自由、民主、人权”为核心内容的“普世价值”思潮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代表着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它在我国高校的渗透,阻碍了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造成了高校学术研究和教学的“西化”倾向,破坏了高校的发展稳定。为此,必须深化理论研究,加强意识形态教育,提升学术话语权,增强典论引导力,对西方“普世价值”思潮的渗透进行有效应对。
关键词:“普世价值”思潮;高校;渗透;危害;应对
自20世纪90年代初“普世价值”思潮传人我国后,历经多种形态,从宗教的普世主义到神学家倡导的普世伦理,最后演变成代表西方强势话语输出西方价值观和政治制度的政治思潮。作为当今在我国高校传播最广、影响大学生群体最多的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普世价值”思潮的实质是什么?它在我国高校的渗透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厘清这些问题是高校做好对“普世价值”思潮批判和有效应对其冲击的首要前提。
一、深刻认识“普世价值”思潮的实质
深刻认识“普世价值”思潮的实质,是有力批判这一思潮的学理前提。无论它在形态上如何变化多端,就其根本而言,以所谓“自由、民主、人权”为核心内容的“普世价值”思潮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代表着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其在本质上是当代西方话语霸权及其价值渗透方式的表达”[1]。
第一,“普世价值”思潮集中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2]这启示我们,一定价值观念总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地位的反映,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离开一定的经济关系就不可能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普世价值”思潮作为资本主义政治上层建筑内容的中核心内容,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的集中反映,就是要为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实现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
第二,“普世价值”思潮集中体现了资本主义的政治价值观。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普世价值”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政治信条和政治思潮,是资本主义的政治价值观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这种政治价值观以所谓的“自由、民主、人权”为内核,打着“民主无国界”“人权高于主权”等旗号,鼓吹“历史的终结”,为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干涉他国内部事务寻找理论依据,企图实现资本主义世界一统天下的局面。因此,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普世价值”思潮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学术问题,围绕“普世价值”展开的一系列争论,也绝不是在简单争论有无共同人性、有无人类共同价值追求,而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道发展道路的争论,是中国是否要实行“全盘西化”的重大政治原则的争论。
第三,“普世价值”思潮集中体现了资本主义“文化中心主义”的傲慢与偏见。“文化中心主义”是各民族各国家都常有的一种倾向,即容易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优于他人的。但“文化中心主义”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得尤为突出,就其根源是自近代以来就形成的“西方中心主义”思想在作怪,加之近年来西方学者不断炮制“文明冲突论”、“马克思主义破产论”、“历史终结论”等为其提供“理论支撑”。而“文化中心主义”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价值观中心主义”,因为任何文化都必须以一定的价值观为内核。当今资本主义文化的内核就是“普世价值”观,西方国家利用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制造的话语霸权,在全球鼓吹“普世价值”思潮,宣扬资本主义的价值观,这是典型的资本主义“文化中心主义”的傲慢与偏见的体现。
二、“普世价值”思潮在我国高校渗透的危害
“普世价值”思潮以“普世性”为幌子,披着极具迷惑性的外衣,在我国高校进行渗透,对高校师生和高校自身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具体表现在:
第一,阻碍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当今时代,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的核心素质又是思想政治素质。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近4000万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不断提升他们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既是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前进的需要。由于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智力尚未成熟,对社会发展充满热情但又缺乏政治敏感性,对世界充满好奇但又缺乏理论审视力,这给西方“普世价值”的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其渗透对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造成了消极影响。其一,“普世价值”思潮假借“普世”之名,把“自由、民主、人权”等西方价值观包装成为全人类适用的“普世价值”在我国高校进行渗透,导致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政治意识混乱、政治立场弱化,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怀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产生了动摇;其二,“普世价值”思潮鼓吹绝对的“自由化”、“个人化”观念,大力推销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导致部分大学生在人生观上出现偏差,迷失人生正确的前进方向,产生悲观失望的人生态度,信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消极的生活行为方式;其三,“普世价值”思潮还极力主张“淡化意识形态”或“去意识形态化”,宣扬“价值中立”,导致少数大学生片面强调“价值观多元化”,导致价值取向扭曲,功利化倾向严重。“普世价值”思潮对青年大学生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威胁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業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
第二,造成高校学术研究和教学的“西化”倾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西方文化交流越来越多。趁此机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向我国思想文化领域渗透“普世价值”,尤其是对人文社会科学影响比较大,导致高校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呈现“西化”倾向。在学术研究方面,部分高校教师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和为人民做学问的根本价值立场,怀疑自己文化的合理性,盲目崇拜西方理论,盲目推崇西方的学科研究和学术评价标准,生搬硬套西方的概念、方法和话语体系来裁剪中国的现实、解释中国的现实问题,陷入“西方中心主义”的泥沼不能自拔,甘当西方学术研究的“传话筒”和“搬运工”。在教学方面,部分高校教师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信仰危机,在课堂上宣扬“马克思主义破产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马克思主义失灵论”等错误论调,出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淡化现象;部分学科不加辨别地使用西方教材,在传播西方理论的同时,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宣传员;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实事求是,客观正确地看待国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是无限放大问题,抹黑中国,鼓吹西方的制度和价值观念等。2014年11月辽宁日报刊发的《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一文就是对当今大学讲台存在的一些乱象的一个揭示和警示。这些现象偏离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准则,违背了教书育人的宗旨,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第三,破坏高校的和谐稳定。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和谐稳定,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事关国家的发展和长治久安。高校也是反映各种社会矛盾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历来是各种社会思潮的集散地和各种政治力量争夺的重镇。西方敌对势力有组织有目的地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对高校管理、教学以及生活等方方面面进行“普世价值”的渗透,鬼魅般地侵蚀着高校师生的思想观念,模糊他们的价值取向,干扰他们的行为,利用一些社会矛盾煽风点火,其目的就是要扰乱视听.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破坏我国高校的和谐稳定,进而影响国家和社会的稳定。近年来,“普世价值”鼓吹者夸大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贪污腐败问题、贫富差距问题、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环境问题等,不断渲染“普世价值”的优越性,通过各种手段制造校园群体性事件,诸如较早时期发生的“89政治风波”、近年来发生的中央民族大学教师伊力哈木·土赫提分裂国家案、香港占中事件等,不仅影响到高校的和谐稳定,也给国家社会的稳定发展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对“普世价值”在我国高校的渗透保持高度警惕,坚持立德树人,深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主动做好价值的交锋和引领,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
三、“普世价值”思潮在我国高校渗透的应对之策
鉴于“普世价值”思潮在我国高校不断渗透对高校师生的思想和高校自身的发展带了不可忽視的消极影响,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审时度势,采取有效之策加以应对。
(一)深化对“普世价值”思潮的研究,揭露其迷惑性和欺骗性
对任何事物的正确认识都必须建立在对该事物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要应对西方“普世价值”思潮的渗透,我们必须对其不断进行深入研究。目前,我国理论界在“普世价值”思潮研究上已取得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但还需继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化对“普世价值”思潮的研究。首先,要深化理论问题研究。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从多个视角厘清“普世价值”思潮的内涵和外延,从理论渊源上透析其哲学基础和依据,从纵横两个角度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普世价值”的宣传者鼓吹“普世价值”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性。很显然,这种观点是荒谬的,因为任何一种价值观念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之上,没有超阶级和永恒的“普世价值”。“普世价值”宣扬的“自由”,是指资本主义的贸易自由和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自由;“普世价值”宣扬的“民主”,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对无产阶级而言,毫无民主可言;“普世价值”宣扬的“人权”,是指资产阶级的人权,是资产阶级对外干涉别国内政的一个“借口”而已。因此,就其本质而言,“普世价值”思潮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人类共同价值”有着本质的区别。其次,要加强实践问题研究。西方国家在大力宣扬“普世价值”,但在实践中他们并没有真正施行“普世价值”。最明显的,英国的圈地运动、美国的种族歧视都是对所谓普遍的、超阶级的、永恒的“普世价值”的巨大讽刺;当今美国不顾整个人类的反对毅然决然地举起贸易保护主义的旗帜搞贸易霸凌主义,逆全球化而动,更是对他们所宣扬鼓吹的“自由、民主、人权”的莫大侮辱。虽然,他们在民主、自由、人权状况上有很大进步,但是并没有实现他们所包装的那么完美,甚至在很多方面都在搞双重标准。而且西方国家不断鼓吹其所谓的“普世价值”,有着其深层次的政治目的,那就是图谋建立更加便于他们控制的世界秩序,为随意干涉他国内政提供“借口”,企图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价值交锋和价值引领
我国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因此,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3]因此,我国高校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为此,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价值交锋和价值引领。首先,强化价值交锋。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加速发展,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人们的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日益明显。高校作为各种思想价值观念的策源地和争夺的重镇,价值观念的冲突与交锋更加的激烈和复杂。当前,高校思想价值领域内的冲突与交锋就集中体现为“普世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冲突与交锋。面对“普世价值”来势汹汹、百变花样的挑衅,必须强化价值交锋意识,敢于亮剑,敢于主动出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在多元中确立主导、多样中谋求共识、多变中把握方向,始终做到不浮躁、不迷失、不动摇,确保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要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深刻剖析“普世价值”的虚伪性、欺骗性,深刻揭示“普世价值”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及其险恶用心,深刻阐明“普世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区别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越性,不给“普世价值”蒙骗高校师生可乘之机。其次,强化价值引领。面对当今社会思潮多样化复杂性的趋势,必须在价值交锋中强化价值引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也是抵制西方“普世价值”思潮侵蚀的最有力的武器。要深化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三)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提升学术话语权
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提升学术话语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要素和重要体现。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4]国际学术话语权“西强我弱”的态势没有根本性改变。西方“普世价值”思潮之所以能够用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等概念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社会大众思想上的混乱,正是因为我国在学术话语权上的弱势,这种弱势时常导致我们处在一种“有理说不出,说了没人听”的尴尬境地。高校是我国文化精英聚集的地方,也是提升我国学术话语权的主要依靠力量,必须积极进行理论创新,“善于提炼具有标识性的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4],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首先,解决“话语逆差”的问题。时至今日,中国学术话语并没有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和发表学术论文数量等“量”的扩张而改变“质”的劣势。这种状况集中表现为“话语钿逆差”。如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流话语,大都来自于西方,极少有核心的概念是打有“中国”印记的,这种状况亟待改变。其次,提升国际议题的设置能力。国际议题的设置能力是衡量学术话语权的重要尺度,也是提升我国学术话语权的重要途径。冷战后的主导性国际议题,如“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等国际政治议题、经济议题和文化议题都是由西方主要大国设置的。中国学术界只能被动陷入其中,忙于解释和应付,其主动争取国际学术话语权的意愿和能力明显不足。再次,提升学术研究服务实践的能力。真正的学术研究都必须植根于实践、回到实践,因此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服务实际的研究取向,切实提升服务实践的能力,才会赢得学界和社会的更多尊重,才会在国际学术界和国家社会占据应有的位置。
(四)强化网络阵地建设,把握网络舆论引导主动权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中西方意识形态交锋的主战场、主阵地、最前沿。作为当今社会的第四媒体,网络具有的特征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和接受习惯高度契合,这使得西方“普世价值”思潮能够通过网络在我国高校大行其道,无孔不人。因此,我国高校要强化阵地意识,加强网络阵地建设,牢牢把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首先,创建意识形态主题教育网站,壮大主流舆论宣传阵地。高校要强化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导性,从保护网上“信息疆域”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战略高度科学规划意识形态主题教育网站,打造一大批积极传播正能量、有影响力的网络平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等以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形式在主题教育网站中进行呈现,吸引大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增强大学生的理论自觉。其次,搭建师生互动平台,缩减师生的空间、时间距离。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即时性和交互性特点,创建公众号、微信群、QQ群、论坛、贴吧等,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做到网上与网下有效互动,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回应学生的关切,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现实困难。最后,加强网络监管,引导网络舆论。树立网络主权意识,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科学合理地对网络舆论进行管控。还要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培训网络舆论评论员,组建网络舆论评论“正规军”,在广大师生中培植一批忠于党和人民的“意见领袖”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及时做好网络舆情的预测和监控分析,掌握舆论引导的时、效、度,打好网络舆论攻防战,将最大“变量”转化为最大“正能量”。
参考文献:
[1]侯惠勤.“普世价值”的理论误区和实践陷阱[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9.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8,(1).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5-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