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情”并融展现语文魅力

2018-05-30 12:02陈秀
天津教育·下 2018年4期
关键词:司马迁品味爱国

陈秀

传统教学中,教师重知识的传递,忽视文化品位的提升。教师要披情入文,引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才能丰盈学生的情感,培育学生的人格。培养情感态度,体味爱国情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热爱母语的情感,让学生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热爱汉语言文字。语文肩负着宣传民族文化、培养人文素养的重任。小学语文素养的培育,离不开母语的感情熏陶。教师要研读课标,深入挖掘文本,从生活中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资源,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更好地学习语文,才能形成爱国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如在《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一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带领学生感受诗人内心的喜悦,才能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为此教师先让学生诵读古诗,理解诗意,要教会学生读的方法,要读出其中的韵味,让学生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或分析作品特定的时代背景,凭借已有的经验去反复诵读品味和理解诗意,通过小组讨论,理解诗的意思。接着,教师让学生细读品味诗人写这首诗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诗中哪个词能表达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是什么意思?你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喜欲狂的事吗?当时你的言行举止有怎样的表现?而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喜欲狂”的,我们从哪些地方能感受诗人“喜欲狂”的心情。细细品味,想象画面,说出自己的体会。教师从“漫卷诗书”中发散,联系诗人的处境,感受其心情,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感受其“痛”,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感受其“悲”。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诗人不再过着颠沛流离、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生活,怎不令人“喜欲狂”!教师继续引导,“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诗人的喜欲狂?”学生顿时来了兴趣,结合自己的理解,说道:“52岁的杜甫,开心得竟如同孩子似的又唱又跳,开怀畅饮,这真是喜欲狂啊。”“在春天的季节,与妻儿相伴还乡,安享晚年,又怎能不是喜欲狂呢?”最后,教师带领学生诵读诗句,升华情感,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同时进行拓展延伸,“1200年前的杜甫尚且如此,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流淌着华夏的血,爱国乃是永恒的、神圣的主题,今天依然要有这种情怀。”提升文化品位,培育审美情趣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还要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科学的价值观,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促进他们审美情趣的形成。新课标对小学阶段提出了如下的要求:在低年级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学会从浅显易懂的童话、寓言、故事中获得初步的感知与体验,从作品中感受语言的优美。中年级学生要初步感受作品生动的形象、优美的语言,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高年级学生能联系上下文、自己的知识积累,揣摩、推想文本中词句的内涵,追求美好的意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亲近文本,深入文本之中,领悟作品内涵、吸纳精神养料,从中获得意境的熏陶、情感的体验,品味语言的优美。教师要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如在学习《爱如茉莉》一文时,由于农村学生留守儿童占很大一部分,他们平时生活中缺少父爱母爱,爷爷奶奶又不懂得正确的教育方式,对他们更多的是溺爱,他们以“小皇帝”“小公主”自居,以自我为中心,难以去感受文本中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教师与学生一起品味文字,体悟情感,如交流“直奔医院”情节,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爸爸的一身疲惫;体会爸爸的口渴难耐;体会爸爸的饥肠辘辘,但他都顾不上,学生有了感悟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和自己的疲惫、口渴、饥饿相比,爸爸更关心谁?”学生从朗读文本、理解文本、感悟文本中深切地体会到爸爸此时的焦急,担心,体会到他一心只考虑妈妈,而无视自己的疲惫、口渴、饥饿,就会体味其中平淡的爱,如同茉莉一样给人清香的爱。教师只有了解文本的写作背景,才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才能感同身受,体味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的情感。如在《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天汉年间李陵受命出击匈奴,后兵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而触怒汉武帝,因而获罪,身受腐刑,为完成父亲遗愿撰写《史记》留于后人。教师先带领学生分析文章题目,让学生思考: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記》?他是如何“发愤”写的?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去读课文,把自己对问题的思考与理解在相关的词句上作批注,说说司马迁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打算了此残生,后来他为什么又打消了这个念头?为什么说《史记》是他用生命写成的?学生只有通过阅读、去感悟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才能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才能学会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与磨难。结语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要深入挖掘文本,体味文本流淌出的情感,要感受文本内涵,吸纳精神养料,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审美素养。

猜你喜欢
司马迁品味爱国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品味桂峰
此声彼声来品味 仔细聆听有不同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品味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