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卉
陆九渊在《读书》一诗中写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可见,“涵泳”作为一种重要的读书学习之法,古已有之。在涵泳语文教学实践中,尊重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涵泳”中主动得“趣”,将有利于学生保持语文学习的持久动力,令其受益终身。
一、读中识趣,体会吟诵之乐
古人提议“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涵泳之法贵在吟诵,或琅琅读之,或低声轻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如何从一遍遍的朗读中读出层次,读出意境,读出趣味?读中识趣,诵中生情,可以如法炮制。
1.变换形式,百读出新
语文课堂其实就是一个读的课堂,通过读来梳理文脉、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掌握技巧。通常在語文课上需要花费一大半的时间用于诵读,因此,读的形式需要变化,学生才不易产生疲劳。常用的范读、引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自由读、集体读等方法,主要是诵读者个体数量的变化,而涵泳语文提倡的“吟诵”则侧重于有质量的情感体验。
吟诵的方式可以随学生的心境而定,是一种自娱、主动的学习过程。欣赏的诗词反复吟诵,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喜爱的课文反复吟诵,情通作者,豁然贯通。这种读,是发自内心的愉悦,是自由选择后的静思。一遍遍的“吟诵”换来的是一次次全新的感受。
2.提升层次,推陈出新
如果说变换朗读的形式是前奏,那么提升层次就应该是朗读涵泳的主旋律了。初识文本,重在扫清字词句的读音障碍,此时的读是浅层次的初读;二次诵读,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在读中品悟,在读中思辨;三读为深度沉浸,或某一个知识点的拓展,或语言技巧的延伸,或人物情感的深入领会。这种“沉浸”,如鱼沉入水中一般,寻得游水之法,方可戏水其间。
二、品中悟趣,玩味用意之妙
“品读”的“品”会意,从三口,本义为众多。要想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必须沉下去仔细地阅读,耐心地品味。如何去“品”,且品出“趣味”?
1.品出情趣,激发共鸣
情动之处皆有因,语文课堂是学科教学中最能引发师生“情动”的地方,营造丰富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将教学内容赋予一定的情境之中,这种方式对学生会有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如《明天要远足》是统编本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其以小诗的形式,用儿童的口吻将“翻过来,唉——睡不着”作为每一段的开头,多次重复出现,引起了学生的关注。扣住这个涵泳点,衍生出:
【体会】你们平时在什么时候会说“唉”?这个语气词本指心情低落,唉声叹气,在这里是心情不好吗?
【品悟】文中的小朋友要远足了,为什么还要“唉”呢?读读后面长长的破折号,更说明了什么呢?
【联想】出示照片和小视频,回忆一年级第一次秋游时自己的心情。
【拓展】除了小诗中提到的大海的多种颜色、云的洁白柔软,远足时我们还可能会看到什么呢?当一回小诗人,学着说一说。
这样的“品”是基于生活情境和体验的“品”,从文本走向生活,引发出:山的高耸入云、树的枝繁叶茂、鸟儿的自由飞翔、阳光的温暖舒适……一年级学生眼中的世界本来就是五彩斑斓的,借助文本品悟情感,在主动探究中寻得学语文的乐趣。
2. 品出雅趣,提升境界
课标提出,语文课程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使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涵泳语文追求的“趣”不是迎合大众的媚俗,它注重内涵,力求培养学生高雅的文化品位。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诚实与信任》一课,教者围绕课题中的“诚”与“信”二字,剖析题意,涵泳对话,品味真情。
【分层理解】三段对话,想读好,必须要先读懂,不能只读表面,还要走进对话去倾听人物内心的声音。
(1)涵泳“我”的话。
①读一读“我”的话,你觉得“我”始终在向小红车主人表达着什么态度?(歉意)
②你从哪里读懂了“我”的歉意?(第一处:很对不起、不小心。第二处:我要向你表示歉意。第三处:应该的,应由我来支付。)
③联系上文知道发生这次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却只字未提,这说明了什么?(更说明“我”是个诚实的人)把你的感受带进去,再读。(指名读)
(2)涵泳“小红车主人”的话。
①再来读一读小红车主人的话,他是什么态度?(感谢)
②你从哪里读懂了感谢之意?第一处:感谢。(车子被撞还要表示感谢,说明车主是个——宽宏大度的人。)第二处:感动。(感动的是什么?小红车主人被“我”的诚实品质和“我”对他的信任感动了。)第三处:再一次谢谢你。(小红车主人再次谢谢“我”是因为“我”让他明白了什么?)
③车子遭撞,物件被损,本是一件不愉快的交通事故,车主却在电话中多次致谢。这些都源于什么?(道歉纸条引发的信任)
【品悟提炼】从这段对话中,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把它浓缩成一句有益的启发,可以怎么说?(诚实与信任比金钱更重要)诚信,在两个陌生人之间架起了一座 的桥梁。(理解、尊重、友善、美好……)
三、用中得趣,掌握技法之巧
语文课程是教学生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崔峦先生提出阅读教学应该告别“内容分析”,实现多种转向,要“把教学重点坚决地铆定在理解品味语言,特别是运用语言上”。这也与涵泳语文提倡的“读思品用”四个特点不谋而合。
1.单项训练,达成目标
从字词句段篇和语法修辞上去寻找语言文字的涵泳点,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达成目标设定内容,利于我们达到“语用”训练的效果。如二年级随文识“戏”字,传统的教法是“读准字音、理解字义、熟记字形”,而“涵泳”趣味教学采用的是“偏旁知本义(字根)—扩词寻用法(字源)—语境拓运用(字性)”。从“戏”的本义逐步展开研究,依次理解了它的语动用法“玩耍、嬉闹、嘲弄别人”,具体的戏曲种类“黄梅戏、京剧”,与“戏”有关的人和物“戏台、戏子、戏班、戏照”,最后结合本土文化,了解了地方戏曲的文化韵味。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识字写字的自学探究活动。通过“用”让学生有所“得”,这种识字法取代了学生潜意识中过分依赖教师课堂讲授的传统方法,引导他们掌握学字、识字、写字的基本思路,为了寻求本义,高年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逐步借助《说文解字》等工具书进行拓展,也是一种值得推荐的尝试。
2.整体把握,训练思维
当前的语文训练过多地注重单项练习,学生对于文本的整体把控能力十分缺乏。“涵泳”语文可以通过分阶段设定趣味线索,促使文本整体概念的形成。低年段应关注思维的整合,如教学《秋姑娘的信》,可引导学生用不同形式表达相同的意思,感受文章的整体框架:“秋姑娘给哪几位好朋友写了信?秋姑娘给( )写信,给
( )写信,给( )写信,给
( )写信。把句子换一换样子,意思不变,你会说吗?秋姑娘给
( )、( )、( )和( )写信。或者秋姑娘给( )写信,也给( )、( )和( )写信。”中年段应侧重思维的形成,如《珍珠鸟》中描写“我”和小珍珠鸟感情日渐深厚,通过“起先、随后、渐渐地、先、然后、再、后来”连续七个词语,将一个完整的场景架构在学生面前。学生的思维从一个固定的点延伸成一条线,原有认知增添了新的内容,这时候再进行类似思维点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掌握自然水到渠成。高年段则应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如《莫高窟》的文字描写非常精彩,扣住中心句体会文本的整体层次,抓住重点段落,感受详略描写的得当,并以此写法为训练点展开读写结合的拓展,这是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
总之,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语文学习兴趣是一项大工程,教师依托“涵泳”,打开了“知”与“情”相辅相成的课堂格局,使得学生拥有更多思考、研习和探索的自主权,在涵泳语文学习中主动得“趣”,自然沉浸于学习乐趣之中。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东关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