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党报评论的“在场感”

2018-05-30 08:38◎肖
新闻前哨 2018年4期
关键词:党报政治

◎肖 擎

评论是报纸的灵魂,体现媒体的思想导向。

2018年全国两会是党的十九大后召开的首次全国两会,重要日程密集、重大议程不断。作为评论员,连续三年参加全国两会报道,接力撰写湖北日报早些年推出的言论栏目《京华感受》。伴随这一写作经历,有一些思考:党报评论如何贴近现场,激活“在场感”,展现“党报姓党、为党立言”的政治定力,彰显“感染人、吸引人、打动人”的话语魅力?

把稳导向,筑牢“压舱石”

两会是观察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窗口。这个重要窗口里有什么?

有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心声的汇流,有行动纲领、战略决策、重要部署的推进,有一个个报告、一项项法案凝聚的共识和力量,它们构成一个国家宏大时局跳动的脉搏。

党报评论有别于新闻报道本身——它并不具备传递超出新闻报道之外的信息的功能。那么,导向如何体现?

做减法。两会是政治盛会,这决定了党报评论的着力点必是循着“政治”谋篇,聚焦“政治”发声。两会评论不排斥文字美感,但只讲文字漂亮的美文,应警惕;两会评论不排斥个人感发,但过于强调个人抒怀的心思,应克制;两会评论也不排斥联想,但太过天马行空的想象,应舍弃。

做加法。党报两会评论是政治性极强的观点文本。无论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还是紧扣会议各项重大议程;无论是聚焦“中国式民主”焕发的生机,还是着眼代表委员履职风采,两会评论既要在吃透精神、胸怀大局、着眼大事上做增厚知识储备的加法,也要在阐释意义、深入本质、透彻说理上做唱响主流声音的加法。

左宗棠为江苏无锡梅园题有诗句,“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党报评论把稳导向,也包含这样的意思。“择高处立”,就是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增强政治定力,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把旗帜高高地举起来;“就平处坐”,就是坚持百姓视角,展现大众容易接受的言说风格;“向宽处行”,就是既不要话说得太满,也不要弦绷得太紧,点面结合,高度和温度结合,把话讲进人耳朵里,把理说到人心里。

贴近现场,追求“零距离”

聚焦全国两会,评论员可以在前方写,也可以在后方写,两种方式都能做出评论产品,但二者区别极大。在后方写,看新闻、找材料,也能发声,但去前方,能“零距离”贴近现场,真切感知“两会氛围”,深刻体会“两会味道”。去前方使得党报评论员不再只是“旁观者”,而是“在场者”;使得党报评论不是“办公室产品”,而是“现场制作的鲜活产品”。拿《京华感受》这个栏目来说。“京华”二字标识了“在场感”,“感受”二字标识了评论的特点:它不是“悬空”的道理,而是结合现场延展的言说。

不能小看现场这个“资源库”。两会的现场有哪些?比如各种会议日程,此为首要。除此之外,还有两会期间北京这座城市的气息,还有前方报道组策划、部署选题的运筹,还有媒体记者交流、研讨展开的空间。为什么说这是 “资源库”?因为评论选题的方向就在其中,评论选题的来源就在其中,评论写作的启发也在其中。零距离贴近这样的现场,重心不会游移、准心不会偏移,可以避免自说自话、自娱自乐,避免观点浮浅、空泛。

不能忽视听会这门“笨功夫”。上世纪90年代末,范敬宜以全国人大代表和人民日报总编辑的“两栖”身份,在该报上撰写了几篇专栏名为 “两会走笔”的言论,引起很多人的关注,一位台湾资深记者观察当年两会报道,甚至独独挑出这组“走笔”称之写得深刻、老到。几篇短文为什么有这样的影响?在我看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听会”。两会,开会是核心载体,贴近现场,就是贴近会场。从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至3月20日人大会议闭幕,湖北代表团共举行11次全体会议,代表小组会议则更多。近20天的两会时间,笔者多数时候都是在代表团全体会议和小组会议上聆听审议情况。审议的细节、发言的内容,包含评论可以依托的由头,可以运用的素材,可以拓展的思考。原原本本地听会,不打折扣地听会,多花心思地听会,可以为评论注入生气,为言说的骨架赋予血肉。

守正出新,传播“好声音”

新闻舆论工作是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也是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日常情况下,我们说评论要有新观点、新表达。聚焦政治盛会的评论,“出新”仍是必需,但这个“新”,不是标新立异的新,也不是花样翻新的新,而是守正出新的新、与日俱新的新。

“出新”的前提是坚强的政治定力。“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的寄语。党报两会评论如何出新?不只是在形式上想新点子,在包装上想新思路,最重要的还是对会议深入、再深入,对精神领会、再领会。从宪法修正案到监察法草案,从国务院机构改革到其他重要议程,从委员讨论到代表审议…… “出新”来自吃透精神,来自下足功夫,来自对两会重大议题、丰富内容的精准把握。

“出新”的表现是把握时度效、传播好声音。对两会评论而言,新词迭出、新意不断,但偏离两会语境、脱离两会焦点,这不是出新;挟风带电、机趣横生,但思想的“坐标系”模糊,价值的“主心骨”不稳,这也不是出新。能第一时间精准捕捉焦点、热点,客观、理性、准确、深入呈现思考,这是出新;聚焦两会会场内的新气象,做出权威的延伸性阐释,这是出新;能解疑释惑、析事明理,凝聚最大公约数,也是出新。

猜你喜欢
党报政治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议提升地市党报竞争能力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