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018-05-29 09:14肖何宋凤庭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专制历史教材

肖何 宋凤庭

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君主专制”是个老生常谈的知识点,是老师讲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不能回避,但又常常觉得很没有新意的话题。吴威老师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史学前沿研究成果,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别样”的君主专制,展示了一堂有深度、让人耳目一新的复习课。

一、逻辑性强有头绪

个人认为,逻辑性强,能牵动人思维、升华人认识的课,就是一节有灵魂的课,是一节成功的课。

在这节课中, 吴威老师通过“天下之事無小大,皆决于上”、“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从有限专制到绝对专制” “专制制度:罪恶之源,人类文明遗产?”四个标题(板块)依次讲清楚了什么是君主专制?君主为什么要专制?中国古代专制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特点?我们该如何认识这种制度在历史上的价值?逻辑非常清楚。

二、过程流畅有韵律

一节好课应该是有节奏的,听者能欣赏到乐曲般的“韵律”美!

吴威老师的这节课以“传国玉玺”轻松导入,通过“补充材料”“还原史实”“你说我议”等一些环节,让学生重点认识中国古代“有限专制”到“无限专制”的过程和必要性(重点在演进“过程”、高潮在“必要性”),在对这种制度的认识评价上使同学们的认识得到升华。

浅入深出、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君主专制演变的每一步,都清晰明了,对专制的每一次“再认识”都是触手可及的领悟。吴威老师则如一位矜持而淡定的指挥家,指挥了一场五音和谐、清新自然的音乐盛会。

三、高于教材有见地

教材只是传授知识的一种工具,现行的教材也有多个版本,教师只教教材肯定是不行的。“生成教学随心走”、“高于教材有见地”是吴威老师这节课的最大亮点。

现在通行的必修教材对东西方古代政治制度的介绍很容易使学生得到这样一个印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西方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则是民主和法制。以现代人的观念,专制集权与民主法制,孰优孰劣,不说自明,但如果按照这个角度将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加以对比,从而得出古代西方政治制度优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进而做更多的推论,这恰恰是对历史的一种误读。

事实上,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虽然从制度层面本质上无疑是专制体制,但在明清以前君主的权力是受到约束了的,尤其是相权的约束(这是制度保证了的)。

吴威老师正是在循序渐进的引导分析中,让学生逐步生成这样一些认识:中国古代君主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完全专制的,丞相有实权,对皇帝有制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权过大的确存在隐患,它挑战了皇帝的权威,从而威胁国家(政权)的稳定,这样才促成了君主绝对专制局面的出现。从历史的角度,这种君主专制无疑是独裁的、不科学的,但它加强是有必要的,有积极作用的。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疆域如此辽阔,民族如此众多的国家里,它对于维护皇帝的权威、维持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保护国民经济(尤其是脆弱的小农经济)的确起到过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这里并不是要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唱赞歌,而是希望能重新审视、能够更客观地来认识这种制度。站在文明史观的角度,东西方两种不同文明在人类历史上都曾经创造了各自的辉煌,二者之间的优劣很难用一把尺子去衡量。也正因为如此,才使世界文明多元。这是教材没有给我们的结论,是现场生成的,也是这节课能沉淀给同学们让他们终身受用的,这不正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真正体现么?

从吴威老师这节课中走出来看,君主专制并不是中国特有的,在很多国家都出现过。英国的都铎王朝甚至克伦威尔统治、法国的波旁王朝,俄国的沙皇专制……如果君主专制能顺应时代潮流,适时改革,也能推动国家和民族的强大。伊丽莎白女王积极支持并参与海盗事业,使海盗式的航海家成为国家的座上宾,正是在君主专制制度的庇护和支持下,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起来,英国在都铎王朝末期就已经登上了欧洲强国的地位。同理,中国的制度是有变通的能力的,制度本身也处在不断地变动过程中。慈禧在戊戌变法中的态度比较复杂,但在清末新政时对改革持较为开放态度,很多措施比戊戌变法步伐更大。可惜的是已经错过了变通的最好时机。

既然“君主专制”制度可以变通,是不是说它就没有问题呢?当然不是!

如果说“君主专制”本身确实有问题,问题到底在哪里?是不是应该是:“君主有限的能力”和“无限的权力”之间本身就是无法克服的矛盾?正是在这种矛盾中,这么多国家在几千年中的探索和反思,最终才趋利避害、水到渠成演变出更理想的治国方案——体现集体智慧“民主集中”和有限权力的 “分权制衡”,这不恰恰是现代国家普遍推崇的治国方式吗?善于思考的学生是可能领悟到这一点的。

四、学生主体传真理

可能因为是复习课,吴威老师没有设计“热闹” “洋气”很吸引人眼球的学生活动形式,但整个过程中,老师自始自终关注着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回顾基础知识——为学生量体裁衣补充材料——引导学生现场生成结论——引导学生升华认识,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当然,最后的学法指导更是体现了学生面对高考的实际需求,课堂不一定好“看”,但很实用。

很多年以后,恐怕很多历史知识学生们都忘记了,但这节课上生成的:在文明史观指导下 “再认识”的过程,大家一定不会忘记;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方法大家一定不会忘记;在这节课上形成的价值观大家一定不会忘记;这不正是历史教学目标实现、“核心素养”落到实处的表现吗?!

后记:就我们高中历史学科来说,落实“核心素养”,尽管有很多具体内容,但我们认为重在引导学生了解更真实的历史,多角度认识历史,拓展思维,使学生在一定的历史观的指导下探究历史的过程中生成自己价值观、对历史的正确认识。上文是作者在湖北省教师研修专题研修上的一片讲稿,是我在“深化高中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背景下,对历史课堂的一点浅薄的思考,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猜你喜欢
专制历史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专制”与“民主”
新历史
民主时代的新政治科学
批评与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