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于城区建设的传承模式设想

2018-05-29 09:14吴双琰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吴双琰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离不开孕育它的家园,家园也无法割舍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城区建设的关联性,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城区建设相结合,不仅可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传承,更可以为城区注入特色文化内涵。文章以上海市崇明区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崇明区的生态建设、旅游建设、教育建设三个方面设想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契合的方式。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区建设;传承

在上海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中,崇明由于地理环境独特,又长期相对封闭,形成了具有强烈地域特点的民风习俗,形成了多种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太平洋彼岸难得的一块未被污染的净土”。作为“海上花园”,在崇明孕育了国家级文化遗产——瀛洲古调派琵琶、牡丹亭;市级文化遗产——崇明山歌、崇明扁担戏、灶花、益智图、崇明谚语俗语歇后语、土布、崇明老白酒传统酿造技术、崇明糕、草头盐齑;县级文化遗产——崇明洋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

作为上海重要的生态发展空间,上海市 “十三五”规划计划将崇明建成世界级生态岛,这无疑给崇明这块“净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快速的发展建设将会给崇明当地的风俗文化带来一定冲击,如何将冲击减到最低,使能够反映崇明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工艺技艺、 方言俚语等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继续传承?我们将从两个方面设想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于城区建设的传承模式。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生态建设

(一)修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

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纪念馆、展览馆目前有收录了土布织造工艺、气象谚语、椠花技艺和崇明扁担戏等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江南三民文化村和位于向化镇向中路的崇明县灶文化博物馆。 其余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固定的展览场地,使其在很大程度上退出大众的视线,制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传承。对于非物质遗产展览馆的建设可以依据地区特点结合实际状况而规划实施。例如对于崇明老白酒传统酿造技术的发展传承,可以由崇明区现有的五家生产老白酒的酒厂合作建设一个关于崇明老白酒的酒文化博物馆,借着崇明区建设世界级生态岛大力发展旅游的契机,在宣传崇明老白酒的同时,为崇明的生态岛建设注入文化内涵。

(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融入城区建设

今年上海市“两会”上提出,为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着力推动基础设施、绿化林地、生态产业等重点项目建设,在原有的江堤基础上打造新型崇明“滨江大道”。在“滨江大道”工程上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这一元素,不仅在供人们散步休憩的同时学习传承传统文化,还可以很好的起到宣传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作用。具体实施方案可以在“滨江大道”的石堤侧面一栏加入LED灯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小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介绍等都加入其中。灯箱的位置是在脚边、身体下方,所以发出的灯光在夜晚不会影响人们欣赏美丽的夜景,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LED灯箱还可以代替路灯提供照明功能。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建设

崇明区目前的旅游建设策略是发挥生态休闲旅游业的核心作用,发展都市特色的乡村旅游,努力实现“多旅融合”,加快形成综合性旅游产业体系。“文化旅游”将城区文化与传统旅游模式、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其中潜藏着极大的经济效益,而城区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文化消费的巨大潜力,正在成为旅游经济核心资源。

(一)培育文化特色旅游空间

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吃可谓是国人的一项大事。崇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关于吃的内容也有不少,如崇明老白酒传统酿造技术、崇明糕、崇明甜包瓜传统制作技艺、草头盐齑,可以针对这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将展示、讲解、教授、制作、品尝集于一体的“吃在崇明”特色旅游空间。

(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节日旅游

节假日的周边游是现在旅游的常态,在节假日喜庆欢闹的氛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加入一定是锦上添花的一笔。如瀛洲古调派琵琶、牡丹亭、崇明山歌、崇明扁担戏兼可用来增加节日气氛,若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组成“崇民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团”,在节假日中闹上一闹,不仅会提高各景点的人流量,增加景点的人气,更会让更多人领略到农耕社会的人文魅力。

(三)自然风光与人文艺术相融合

生态岛建设让崇明的自然景观位于世界前列,如果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不仅追求身体的放松,更可以带来精神的享受,必然会吸引更多游客。例如,在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内修建“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条街”,以文化长廊的形式展示崇明非物質文化遗产,在长廊的一侧设立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摊位,另一侧对应地方放置对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讲解展板。同时,可以定期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前来展示或演出。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教育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而世代形成的无形的文化遗产,最需要的是人,需要人去了解,需要人去认识,需要人去传承,需要做出一定的措施。

首先,崇明政府以及教育系统应鼓励崇明当地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兴趣拓展课程,在不影响正常上课的情况下,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乡土文化。第二步,在课程设立之后,配合课程的内容,组织学生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营以及校外实践,亲身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密不可分,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其价值不仅在于历史传承、审美艺术和科学认识,更重要的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持和人类创造力的促进的重大意义及其潜移默化推动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传承需要孕育它的家园给予“二次生命”,以避免在高速发展的现在因逐渐失去价值而最终湮灭消失。

参考文献:

[1]冉鸿燕.我国生态文化建设及其机制研[D].沈阳:东北大学,2014.

[2]陈久玲,林宪生.“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对接模式探究[N].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4)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