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选择最佳方法,恰当的处理好“学”和“练”的关系,让“动手操作”走进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动手操作;平均分;已有经验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是青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的内容:认识平均分。认识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的一节课,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虽然“平均分”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分”的经验,接触过“平均分”的概念。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具,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又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情感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过程中去。
二、案例描述
教学内容:
课本信息窗1红点1、2、
学习目标:
1.经历分物体的过程,初步感知“平均分”,会说“平均分”的含义。
2.通过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培养有序思考的习惯。??
3.养成礼貌待人和互帮互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过程:
活动二:引出“平均分”的最优分法
1.师:刚才我们帮熊猫解决了问题,瞧,小猴子正在着急呢!它们也要求把食物平均分着吃。有多少个桃子?要分给几只猴子?
生:3只小猴,12个桃子。
师: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你会平均分吗?
师:你能用12个圆片代替12个桃子用刚才帮助熊猫的方法帮小猴子在1号操作纸上分一分,来帮帮它们吗?
(同桌合作,运用手中学具分一分,教师巡视指导)
2.师:谁能介绍一下,你是怎样分的?(上台展示)
生1:我是2个2个分的,分完后每只猴子分到4个桃子。
师:他这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呢?为什么?
生:是平均分,因为每只小猴分得一样多
生2:我是1个1个分的,直到分完为止,每只猴子分到4个桃子。
师:他这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呢?为什么?
生:是平均分因为每只小猴分得一样多
生3:我是3个3个分的
那最后这3个怎么办呢?
生:每只小猴再分一个。
师:他这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呢?为什么?
生:是平均分因为每只小猴分得一样多
生4:我是4个4个分的,每只猴子分到4个桃子。 ……
师:他这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呢?为什么?
生:是平均分因为每只小猴分得一样多
3.小结:虽然分法不同,有的是1个1个分的,有的是3个3个分的,还有的是4个4个分的,但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每只小猴子平均分到了4个桃子,每份分得的个数都是一样的, 都是平均分。
4.课件演示分桃子的过程
一个一个的分,2个2个的分。先3个3个分再1个1个的分。4个4个的分。每次分完都提问学生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是平均分?
最后教师强调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三、分析与反思
平均分的含义是这节课教学的难点,怎样让学生深刻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呢?我想到了概念教学的好帮手——操作。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好动、乐于模仿,我便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际操作。在教学时,为了强调人人操作,在具体操作中,体验平均分的意义,我让学生事先准备了一些学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探索出平均分策略的多樣化和平均分的方法,呈现了知识的产生——发展——初步完善的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
这节课课堂教学的把握上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在红点的教学中,我出示课件:小熊猫也来到我们的课堂里,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礼物?噢!原来是竹笋呀!一共有几个竹笋?然后提出问题:如果把这6个竹笋分给两个熊猫,可以怎样分?请小朋友们用学具代替竹笋,自己分分看。先让学生自由地分,学生分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分法。为了从中引出平均分,我直接问学生,在这么多分法中,你们认为哪些种分法比较公平啊,有些学生就把是平均分的几种分法找出来了,我马上追问:为什么这几种分法是公平的呢?生1:因为第一种分法每份都是三个。生:因为第二种分法每份都是两个。生3:因为第3种分法把6个竹笋分成了6份,每份都是1个竹笋。然后,我又问:为什么你们觉得其它方法就不公平了呢?学生回答:因为这些分法每份分得不一样多。最后,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归纳出了平均分的概念,使学生获得了平均分的初步概念。这样看来,教学过程虽然也还算顺利,但是在学生汇报这些分法后,直接提出“公平”两字,有点突如其来的感觉。在完成最后一题练习时,我还是规定学生用统一的方法(摆学具)去完成,没有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可以放手让学生做记号,画不一样的图形,表示分给不同的小朋友;可以在气球上写数字,写两个1表示分给第一个小朋友,写两个2表示分给第二个小朋友;还可以通过连线的方式去完成,……只要是他们喜欢的方法都可以。这可比简单地用小棒分一分,然后得出答案精彩多了,效果也好多了,还可以使学生的认知从操作水平向表象水平发展。
在整节课的教学我还应该多用些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更加喜欢参与到数学课中来。
作者简介:苏青青(1987.6-),女,汉族,籍贯:山东威海市,当前职务:教师,当前职称:二级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二年级上册——青岛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