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中德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愈加频繁,而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不断出现文化冲突,这其中时间观念就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正如美国文化学者霍尔说的那样,“时间不但会说话,而且比有声语言更为直截了当,所传达的信息也更为响亮和清晰。”时间作为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不同时间取向有助于克服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因时间取向差异而导致的文化冲突。
一、过去时间取向和未来时间取向
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洪和斯托特贝克把不同文化群体中人们的时间取向分为三类:过去时间取向-注重历史和传统;现在时间取向-注重眼前和现在;未来时间取向注重变革和创新。时间取向和历史文化息息相关,通常来说,越是历史悠久的地方,人们过去时间取向愈加明显,中国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千年文明璀璨夺目,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注重传统,尊敬祖先,重视血缘家庭;尊敬长辈,百善孝为先;中国人擅长引经据典,常说以史为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等等,都体现出了中国人强烈的过去时间取向,这一切从根源上来说,还是由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决定的,古代农业社会,何时播种、如何除草、何时收获、怎样收成更好,都要根据经验而来,正是由于这种成功地经验使得人们也倾向于在其他方面遵从前辈经验。同时,儒家思想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提倡信而好古,治国要以史为鉴。老话说的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便是这种过去时间取向的鲜明写照。 然而德国人却相反,属于相对比较典型的未来时间取向,他们很少回顾过去,更加注重现在,特别是将来,他们坚信未来是可以驾驭的。人人机会均等,过去不重要,出身无所谓,只要努力,抓住机会,未来就可能成功。同时,他们更注重创新和发展,从宗教改革到工业革命,从汽车到阿司匹林,德国人的不断变革与创新,推动着德国不断地向前发展。变革孕育着希望,人们坚信,只有面向未来,敢于变化和创新,才是成功之道。
二、多向时间取向和单向时间取向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霍尔将时间取向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多向时间取向,另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单向时间取向,其中德国也属于典型的单向时间取向。中国人提倡一心二用,甚至是多用,可以在同時做多件事,或者是同一件事情的多人参与。同时为了维持这种复杂的和谐,中国人强调一种灵活的时间模式,不太强调一切按照时间表来进行,或者即使有了时间表也可以灵活处理,可以进行变通。特别突出的一点是,中国人不太习惯预约,可以突然间去拜访朋友,并且这是一种双方关系亲密的体现。然而,德国人确是严格守时,一个时间段内只做一件事。制定了计划就要严格遵守,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德国人几乎人手一个随身携带的小本子,记录着他们的计划安排,这些计划甚至可能到半年以后。德国人特别重视预约,见面之前一定要预约,突然地到访是不受欢迎的,甚至有可能吃到闭门羹。
人们的时间取向是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长期慢慢形成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相对未定的,但他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德的时间观念随着双方在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的加强也有一定的融合趋势。比如说,中国人的时间意识不断强化,慢慢适应了拜访之前预约等。
时间作为跨文化交际中非常重要的非言语因素,对人们交际的成败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不同的行为反映出不同的时间取向,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该注意时间取向的不同,避免因为时间取向的差异导致的交际障碍甚至是文化冲突。同时,中德之间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时间取向的差异,所以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的入乡随俗,尊重差异,互相尊重,相互借鉴,扬长避短,避免不必要的文化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