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兴成
摘 要:针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特殊情况,管理者应采用人性化管理,不要着眼于成绩分数,要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讲究一个心的沟通,除了一般生活管理之外,最应该注意的就是寄宿学生的心理状态,农村寄宿学校有区别于城市寄宿学校,每个个体也是班主任要加强关注的关键,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班主任工作,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3-016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3.105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开放,教育事业也逐步向世界看齐,由于各种因素,农村寄宿制学校也在逐步地建设的过程中,针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班主任应充分了解国家政策和心理教育知识,对班级学生做好文化教育和思想教育工作。
由于地理环境较之城市更偏远,各方面的条件都要差一些,学校领导和教师都不太重视教学,农村学生易思想懒散,学不懂就自暴自弃,少数学生甚至经常违纪。也有学生因为家庭原因,缺乏父母的关爱,缺少家庭教育。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农村大量的留守儿童出现,在教育方面,教育者要么随便应付,要么干脆让学生自己学习,这都是不负责的教育方式。最后导致的恶果就是,学生觉得没有学到什么对实际有用的东西,学生一出学校进入社会就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这于农村教育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班主任工作既是琐碎的又是具有挑战性的。由于农村各方面的条件不如城市,学生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在管理上相对有一定的难度,班主任应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严肃课堂纪律,增强班级荣誉感,多展开一些班级活动。农村寄宿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家在农村,但是常年在封闭学校学习,其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要动态地把握。
班主任应该对农村寄宿学生进行张弛有度的管理,时刻掌握学生的心态动态,对于学生喜欢的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如果个别学生的想法过于偏激,应该用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引导,教育者应努力和孩子们打好关系,这个尺度就需要教育者把握好,既为人师,就该尽自己的一份力,让农村寄宿学生同样能身心健康成长。
管理农村寄宿学生也要分层次,首先,要确定一个好的班长和班委成员。班主任的感情付出很重要,付出总有收获。由于离家学习,农村寄宿学生缺少的就是家庭教育,缺乏父母的关爱,在生活上,特别是对生活常识缺乏的同学要多给予关注,学生的心理接受了教育者,那么至少不会让教育者感到逆水行舟般困难了。每个学生个体都是不同的,因材施教,这样一来,教师就会感觉轻松很多,在教学中,我们的教育者应该注意不要以分数来区分学生,班主任不同于普通科目老师,他们与学生的距离更近,必须从性格、年龄、喜好、性别等多方面综合考察将学生分类,逐步和学生进行互动式学习和了解,通过时间来让学生对班主任产生亲切感,让学生喜欢班主任,班主任从而也达到了轻松教育的目的,班主任要学会营造欢乐宽松自在的教育氛围,让学生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都能和老师平等交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情感态度,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
第一,建立留守儿童的信息系统。将学校里的留守儿童情况进行有效调查,针对他们的一些基本情况进行梳理,归档,构建与他们的家长之间的联系方式,这样可以有效构建留守儿童的管理基础,完善对他们的立体管理措施。具体的信息内容可以涵盖姓名、年龄、家庭成员,父母打工地,联系方式等。班主任需要系统梳理自己班级中留守儿童的上述信息,建立一套管理档案。第二,构建师生之间沟通制度。教师需要针对班级中的那些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管理。这就需要有师生沟通制度作为保障。通过制度化的约束,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关心留守儿童,实现与他们积极的沟通,在留守儿童思想出现问题的时候,他们有人可以倾听他们的问题,这样可以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的思想问题。第三,构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机制。家长与教师需要及时沟通,对孩子的基本情况进行有效了解和掌握。因此学校需要构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机制,实现他们相互交流的通畅性。
校园文化是一种管理的软手段,也是我们进行留守儿童关怀的有效途径。学校需要构建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得留守儿童在学校也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第一,学习上的结对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学习结对活动,让那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与较差的学生进行结对,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最终共同进步。第二,生活上的结对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构建一种生活结对,留守儿童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教师可以及时给予解决,从而提升他们对他人的信任感。第三,组织文化活动。运用文艺表演等方式冲淡留守儿童对自己父母的思念之情,激发他们对文艺表演的兴趣。丰富的文化活动将有效提升留守儿童对生活的主动性,他们在这些多元化的文化活动中可以寻找自己的乐趣,从而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
留守儿童的思想问题需要通过思想教育进行疏导。丰富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可以有效改造留守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纠正他们在思想认识方面的误区。第一,进行正面教育。运用学生身边的正面典型,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这种正面典型的引导作用可以有效提升他们对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解。从而不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第二,关爱教育。對留守儿童需要进行有效的关爱教育,不仅需要关爱他们自身的教育,还需要关爱他人的教育,从而使得他们对生活充满关爱,可以关爱自己,关心他人。例如:母亲节,教师引导学生给自己远在外地的妈妈送上一声问候。第三,自控力的教育。在留守儿童身上普遍存在自控力较差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有效的教育指导,不断约束他们的一些行为,同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实现对孩子合力教育,整体化地约束他们,实现对学生自控力的外在影响,最终提升自我控制能力。
[1] 姚姿如.丰富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的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2] 杨兆山,姚姿如.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探索,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