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桂琴
【摘要】文化素养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本文论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四个途径渗透文化意识:巧借文本,渗透节日文化意识、爱国文化意识、孝道文化意识、异国文化意识,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文化意识 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2A-0073-02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血脉,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凝聚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极力挖掘文本教材中蕴含的文化因子,并及时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从而使学生受到文化的浸润与洗涤,健康成长。下面笔者就文化意识在阅读教学中的渗透进行阐述。
一、巧借文本,渗透节日文化意识
节日是一个国家民俗风俗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特有的民族文化。这些节日往往和人们深厚的民族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及时向学生渗透节日文化,以使学生明白节日文化的内涵,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
以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北京的春节》为例,课文主要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在春节前的活动为纬线展开,分别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习俗,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人们过节时的兴奋心情,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国内外的节日:首先从学生熟悉的圣诞节入手,让学生说说外国人在圣诞节这天主要干些什么,他们在过圣诞节的时候是一种什么心情。然后,再让学生细读课文,说说北京的春节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北京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每一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谈了腊八粥,谈了正月十五闹花灯等,对北京春节的文化韵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最后,教师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家乡过春节的情形,以及自己还知道我国哪些节日,这些节日的活动主题是什么,以促进学生对我国民俗文化有更多的认知,增强个人文化素养。
上述案例中,教师根据学生与课文的特点,从学生熟悉的圣诞节引入,到了解北京春节的状况,到让学生说说自己家乡春节的情形,既能使学生对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又能让学生树立节日文化意识。
二、巧借文本,渗透爱国文化意识
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应具有的道德修养与道德情怀,也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文特点适当穿插、拓展关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旧中国曾经遭受到的伤害等方面的资料,以使学生对我国国情有基本的了解与认识,并相机对学生进行爱国文化的教育与渗透,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七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课文讲了少年时期的周恩来在目睹中国人受到外国人欺凌以后,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在教学这一课时,由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来说比较遥远,学生对什么是租界、中华不振等社会背景了解较少,很难体会到周恩来博大的胸襟与远大的志向。因此,在教学时笔者先向学生介绍了旧中国的社会现实:人们生活困难,外国人在中国横行霸道,还不断地用鸦片来麻痹中国人民,没有人为老百姓做主……在这种教学背景下,笔者再让学生谈谈作为一个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看到外国人欺凌老百姓,自己有什么感受,想要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样教学,既可以激发学生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又能很好地渗透爱国意识,使爱国的种子从小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真正使学生的阅读走向深处。
三、巧借文本,渗透孝道文化意识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我国最原始、最朴素的道德文化准则。一个人如果做不到对父母尽孝,那么,他也很难热爱祖国,关爱他人。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母慈子孝的文章,这些都是教师趁机向学生渗透孝道文化的范例,教师应该及时抓住这些有利资源向学生渗透孝道文化。
以人教版语文第六册《妈妈的账单》为例,课文主要以小彼得的账单与妈妈的账单的对比,赞扬了母爱的无私与无价,并使学生懂得要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的爱。在教学这一课时,笔者首先以学生熟悉的古诗《游子吟》入手,引领学生吟诵,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牵挂。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从妈妈的账单与小彼得的账单中自己读懂了什么。通过两个表格的对比,学生发现妈妈为小彼得做了许多许多事却从不要报酬,小彼得只是为妈妈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要报酬,由此可以看出母爱是无私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回顾一下在平时的生活中,妈妈是怎样为自己付出的,自己又为母亲做过哪些事情,学了这一课以后自己有什么感触与体会。最后,笔者布置了一份拓展作业:在家里做一件关爱父母的事情,以使学生从中受到孝道文化的渗透,从小养成孝顺父母的习惯。
在上述教学中,笔者先从《游子吟》这首古诗引入,使学生感受到母亲对孩子无私的付出,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细读课文,从两份账单的对比中谈谈自己的感想与体会,最后再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自己是如何对待父母的,鼓励学生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爱。这样教学,可以使孝道文化真正入脑、入心,获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四、巧借文本,渗透异国文化意识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对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情况均有所涉猎,丰富了学生的认知,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当然,不同地区、民族的文化自然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异国风情的文章,向学生渗透异国文化意识,从而为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人教版语文第十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为例,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在德国留学期间看到德国家家户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从中懂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在教学这一课时,笔者首先从文章结尾处“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入手,启发学生思考:“作者在德国看到了怎样一幅奇丽的景象?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奇特的民族?”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们通过细读课文后发现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而各自又看到别人养的花。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仔细品读文章中的关键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并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这是一篇描写异国文化的文章,为了使学生真正领会这句话的内涵,笔者还引导学生谈谈在自己的生活中怎样才能体现这一点。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有学生说班级可以组建图书角,让每个人都捐一本书,这样其他人能看到自己的书,自己也可以看到其他人的书。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发现异国文化意识在课堂中得到了真正的滲透。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极力挖掘教材文本中的文化因子,向学生渗透文化意识,如此教学,踏雪无痕,润物无声,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作用。
综上所述,博大精深的文化是人们精神追求中最深层和最独特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文本中蕴含的文化因子,及时向学生渗透文化意识,以使学生能够真正吸取到这些文化的精髓,提升个人文化素养。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