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美娟 刘志强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的稳步推进,高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变得日益迫切,高校应根据“一带一路”的人才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思路,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师的素养,从而探索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关键词】“一带一路”;外语;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彭美娟,刘志强,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一、引言
隨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一带一路”的稳步推进,必将促进我国全面的对外开放,也为我国经济继续健康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然而作为一种稀有战略资源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必将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新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高校要革新外语人才的培养方式,明确新形势下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然而,当前,高校的外语人才已无法满足“一带一路”的发展需求,只有对现行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才进行变革才能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复合型的外语人才。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清,方向不明。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给高校的外语人才培养指明了一个全新方向,即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人才培养过程的重中之重,同时还应该突出其服务的实践性,及信息化技术的感知与运用。然而,目前,在人才培养的认识上,部分高校还认识不清,方向不明,还存在盲目效仿,特色不够等问题,致使其在外语人才的培养方向上也无法做到有的放矢、规格严格、灵活有度、特色鲜明、持久发展。
2.知识不够,实践不足。目前,高校外语的师资力量年轻化现象较为普遍,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普遍存在着外语水平较强,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不够,尤其是法律、文化、电商、管理、金融、旅游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尤为缺乏,这直接导致了教师无法完成当前多元化的教学任务,也难以满足外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和人才的培养。
3.模式不新,评价不当。现阶段。各高校实施的是单一的、固化的语言文学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传统方式授课、专业设置过窄、分科式教学等现象,教学中均以教材中心、以课堂载体、以教师中心进行教学,此种教育模式忽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育,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对学生而言仅仅是机械化的模仿和记忆,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及创新能力,导致教学的效果不佳。另外,目前很多外语类高校对学生的考核仍然只是通过封闭的笔试的方式进行,无法对学生的外语实践能力进行全面的、真实的、客观的评价,时效性缺乏。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
1.提高认识,把握方向。高校应该提高认识,并结合自身外语学科专业的主要特点,转变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优化。在教学中既要突出外语的特色,又要对专业技能的培养进行强化,实施校企合作,构建定向培养机制。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各项交流与合作,积极开拓海外的实习渠道,创新学生实习模式,实施工学结合,使学生通过实习实训,实地化地运用外语技能,并将外语学习与专业技能学习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整合资源,优化课程。扎实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目标为“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首先,要整合资源,可进行资源库的建设,把多用型、双师型专业人员纳入优质师资资源数据库中,形成自身的特色师资资源。其次,要优化课程设置,注重专业特色,实施因材施教,要强调课程的实用性,实现课程的综合化和职业化,因此,保证外语专业基础课学时的同时,教师可正确地引导学生辅修第二专业和第二外语,如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电子商务、法学、社会学、俄语、越语、旅游等专业,从而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以培养,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具有国际的化视野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3.创新模式,对接方法。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以及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因此,针对“一带一路”建设对外语人才的需求现状,以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为目标,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微课教学、翻转教学、慕课等为手段,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同时,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网上学习资源,展开多维度的外语人才包括小语种人才的培养,让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操作能力,以期满足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康歆媛.“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民办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刍议[J].教育探索,2017(05):71-72.
[2]谢赛.“一带一路”战略下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J].教育评论, 2017(10):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