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迪 于灏
摘 要:基于建筑企业视角,分析建筑企业进入生态环保领域的优势、劣势及相关机会等,以期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寻找进入生态环保领域的拓展重点、风险点和基本策略。
关键词:建筑企业 生态环保 机会 风险
一、生态环保产业是容量巨大、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
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限,从建国初期到上个世纪末,生态环保在我国一直以国家和各级政府为主体。直到进入21世纪,随着国力的增强、发展内涵的扩展,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生态环境质量要求的大幅度提升,生态环保逐步由事业向产业转变,并且转变的速度越来越快,产业规模也越来越大,其作为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一定改变,具体是指: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自然保护开发等活动的总称。
据权威部门数据,“十三五”期间全国生态环保领域的投资规模将接近10万亿元,较“十二五”期间增长194%,占GDP比重预计达到2.6%。从内蒙古自治区来看,期间每年仅用于环境治理的投资就达1400亿元,“十三五”期间将超过7000亿元。
不仅如此,生态环保产业还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其发展前景集中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总体规模迅速扩大;二是产业领域不断拓展;三是产品种类日渐丰富;四是涉及方面逐步增多。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国家的“千年大计”,将美丽中国纳入国家现代化目标之中,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将“绿色发展”提升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将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纳入民生范畴,提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 ,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此同时,生态环保领域相应的法律规定更加严格,政策支持也更加到位,提出和实行了“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陆续出台与之配套的史上“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还实行了“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等。所有这些,都为生态环保产业发展开辟了新空间、提出了新要求。
二、建筑企业具有向生态环保产业延伸发展的天然优势
由于建筑企业拥有大型施工机械装备,主营各类城乡基础性、公共性和民用建筑的投资建设与运行维护,并且长期参与生态环保领域部分行业的投资建设,所以,在生态环保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和拓展潜力。这些行业主要包括城市供热、供水、园林绿化等与生态环保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生态环保产业园,即以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低碳项目为主的新兴企业聚集区;土壤修复,即利用物理、化学、生物方法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环保疏浚,即清除河湖水体中的污染底泥,解决污染水体的内源,减少底泥污染物向水体的释放,达到生态修复和水生态系统恢复的双重目标;污染底泥无害化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即对城市污水管道及河湖底泥等淤泥中的病菌\病毒等进行灭活,以达到“无害化、稳定化、资源化”目的。
与此同时,一些新兴生态环保产业也完全可以和城市、园区综合开发建设打包承建。比如,污水处理,即通过各种组合处理技术对高盐高毒有机废水进行处理;再比如,固废处理,即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物化及生化等方法对固体废物进行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
不仅如此,建筑企业相对于其他企业,一般都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这对于生态环保产业无疑是福音。目前,国内一些建筑企业通过PPP模式已成功进入城市污水、供水和垃圾处理等行业。
三、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形势为建筑企业提供了难得的进入机会
我國生态环保产业发展虽然空间巨大、前景广阔,但由于发展时间短、基础差、领域新,在实际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投资主体少、投资总量不足。尽管国家、地方、社会、民众对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但行业进入门槛高,所需投资大,整个产业仍然处于市场主体不足、投资难以满足需求的阶段。
二是内部结构不合理,产业体系不健全。当前生态环保领域的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较低,缺乏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同时,整个行业的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水平也偏低,缺少品牌企业、名牌产品,更缺少产业联合体和有强大技术支撑力的大型骨干企业。
三是技术支撑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我国节能环保技术的创新主体是企业,目前该创新体系还不完善,研发资金投入不足,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缺乏对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掌握,一些自主生产的设备在性能和效率方面都有待提高。
四是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平台亟待完善。合同能源管理、环保基础设施和火电厂烟气脱硫特许经营等市场化服务模式有待完善;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回收体系不健全;节能环保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尚待完善,等等。
所有这些问题和不足,一方面昭示了我国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另一方面也在呼唤更多的投资主体、更多的社会资本、更先进的技术装备、更高水平的管理服务进入。这也正是建筑企业进入生态环保产业难得的契机。
四、建筑企业向生态环保产业拓展的重点、风险点和基本策略
基于建筑行业的历史经验、现有优势和发展可能,建筑企业进军生态环保产业,可把包括城市供热、供水、园林绿化、环保疏浚、生态环保产业园、污水处理、固废处理、流域综合治理等作为重点。一方面取决于国家对这些领域的支持力度较大,比如在各级政府有关环保PPP项目库中,污水处理项目占40%,垃圾处理项目占6%,两者合计几乎占据半壁江山;另一方面因为这几类项目与城市综合开发或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相连,与建筑企业的传统业务紧密结合。如将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单项工程与城市综合开发项目捆绑打包,便于发挥其在城市综合开发领域中的丰富经验和传统技术优势。
与此同时,应谨慎投资土壤修复、海水淡化等目前看来属于技术支撑不足、投入产出不高的项目。一方面建筑企业在这些领域涉猎项目有限,在资质和经验方面较为欠缺;另一方面由于这类领域治理成本过高,前期投入较大。以海水淡化为例,目前主要采用膜处理技术,由于膜的价格昂贵,电耗也较高,350吨以上的纯水需要6000元左右的电耗。
当然,进入全新产业都会存在一定风险,关键是事前要有预见、有评估、有应对之策。建筑企业跨界进入生态环保产业可能遇到的风险,首要的就是政策风险,即国家根据发展需要对生态环保领域的一些硬性指标做出调整。比如:污水处理排放标准、固废处理检验方法等。在国家层面一些细微的标准变动,往往会对企业的项目投資、建设、运营造成巨大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应对之策,关键是需与政府主管部门特别是政策制定部门及时沟通,始终保持对该领域政策的敏感度。同时在和政府谈判及签订协议时,尽可能获取政府对于政策变动进行补偿的承诺,降低项目风险。至于项目建设中的融资风险和后期运营风险,则很大程度取决于建筑企业自身的管理运营水平。有些能力上的短板或实力上的软肋,还可以借助市场力量解决,比如后期运营能力不足的问题,就可以采用运营外包的方式来解决。
参考文献:
[1]李左军. 生态文明在十九大报告中被提升为千年大计.经济参考报,2017,(10).
[2]贾康,王泽彩.应对气候变化:PPP模式融资机制研究阴.地方财政研究,2013,(8).
[3]岳文飞.关于中国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探巧的.科技创新导报,2013,(2).
[4]陈青松. 欧美领跑PPP模式中国亟待补足短板[N].中国企业报,2014,(12).
[5]Athena Roumboutsos, Aristeidis Pantelias. Allocating Revenue Risk in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Projects: How It Matters[J].Transport Reviews, 2015,35(2).
[6]黄丹林. 基于风险分担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PPP模式应用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4.
[7]金永祥.PPP模式典型案例一窥[J].施工企业管理,2015,(02).
[8]赛迪顾问.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系列之十四环保产业研究[J].投融资研究,2010,(6).
(作者单位: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