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内疚,我无法承受

2018-05-29 09:25易利民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14期
关键词:内疚感亲子关系传承

易利民

〔关键词〕亲子关系;内疚感;传承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4-0076-02

假期里,走亲访友,聊天的时候说不几句就聊到了子女的教育话题,深切体会到当父母的不容易,诸如为了孩子付出了这么多,没想到他会这么对我等等之类的。自己边听边想,感慨似乎只有这个内容才能超越年龄界限成为共同的话题。

自己已身为人父,回想起自己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到底该如何做父母?这个问题会是见仁见智,毕竟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教方法,并且都会认为自己的是好的。但不管怎样,有一点让自己感触很深:当父母的不应给予孩子内疚感。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不要让孩子觉得永远欠父母的,而且要不惜一切代价哪怕是生命也要去报答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即使这样依然感觉欠父母很多。就像现实中的一些例子:

“为了父母,我必须考上一流的大学。”

“如果不是为了父母,我早不读书了。”

“我觉得对不起妈妈(爸爸)为我付出的一切,她(他)为了我要去忍受糟糕的婚姻,为了我放弃了追求个人幸福的机会,为了我放弃了她(他)的事业……”

“如果我考不到好的成绩就对不起妈妈的付出,所以,我每次考试前脑海里反复出现的就是妈妈看到我不理想的成绩后悲伤的脸,和耳朵里她的一声声长吁短叹。”

孩子在做功课,妈妈在旁边做家务,并不时停下来敲敲自己的背,神情有些痛苦。孩子站起来说:“妈妈我来吧”,这时妈妈说:“不用,只要你听话,妈妈累点没关系,因为妈妈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

“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离婚了。”

一个女孩因无法建立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异常痛苦。经过分析发现是自己无法离开母亲去和所爱的男性过自己的生活,因为她觉得母亲是为了她才长年过着痛苦不堪独守空房的生活,如果她和自己所爱的男性在一起就是对母亲的背叛和抛弃。所以每当一段恋爱关系进入稳定,眼看要谈婚论嫁之时,她都会焦虑,会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行为,直至两人分手告终。

这些例子随处可见,这些话也时常听到,以至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方式,并觉得这样并无不妥,而且很多时候还会解读为父母的无私与伟大。

我们无法探究是什么原因让案例中的他们表现出这样的行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很深的内疚感。这个感觉如鬼魅一样让他们怎么也摆脱不掉,以致寝食难安。因为内疚是人类情感中一种负性的情绪体验,所以,一旦体验到内疚,个体就会本能地做出一些行为来驱赶或者是抵消它的影响。比如那个不能建立亲密关系的女孩为了抵消对母亲的内疚感,只好一次次地破坏掉亲密关系,从而解除自己的焦虑。这样一来,她又可以回到了母亲的身边。所以他们也一定会有这个感觉:我很不想这样做,但是我又不得不这样做。这或许是他们内心的真实写照。

为什么孩子会有内疚感?毋庸置疑,是后天形成的,说的具体点——是家长告诉孩子的。案例中的那些孩子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思维活动及行为表现,背后一定有家长对其反复说这样的话:“我为了你……,你却这样……,你对得起……”,“要不是因为你……,我……”,这样的话说得多了,再加上有些家长无休无止的眼泪,孩子就被慢慢催眠了,孩子一开始还会觉得不对,时间长了就习惯了,就相信了父母说的话——认为自己就是父母说的那样,是他们快乐和幸福的破坏者。久而久之,孩子就被家长教得妥妥帖帖的,同时也被家长控制得牢牢的。具体表现是家长一有情绪变化,孩子立刻觉得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好。即使长大,这种思维模式依然存在。

为什么家长会习惯用这种方式去和子女互动?这还得从为什么成为父母说起,因为有了孩子,我们自己也由一个孩子变成了父母,准确地说应该是“被变成”,因为不少人是没有准备好的。既然成为了父母,那该用什么方式教育自己的子女呢?想都不用想:自然是用我的父母对待我的方式去教育我的孩子。按理说,也可以试试其他的方式,但是如上文说的那样已经被深深地催眠了,脑子中已经没有别的方法了,只能一点不差地复制上辈的方式。这个时候,父母给予孩子的已经不是爱了,而是控制、负担以及负罪感,最后,爱成了毒杀孩子的蜜饯或是吗啡,孩子虽然觉得不舒服,但已经停不下来了。更可怕的是这种方式会一代代地沿袭下去。

之前看到网络上的一个内容,说的是作为农民和作为城市的父母分别对孩子说的三句话。

农民父母的三句话是:孩子,爸妈没本事,你要靠自己了;孩子,做事先做人,一定不能做伤害别人的事;孩子,撒开手闯吧,实在不行,回家还有饭吃。

城市父母的三句话:宝贝,好好学习就行,其他爸爸妈妈来办;宝贝,记住不能吃亏;我告诉你,再不好好学习,长大没饭吃。

暂且不讨论这个内容的真实性,若是让我选择一个,我会选农民父母的建议,至少这几句话对于自己来说没有什么负担,更没有内疚感,至少是轻装上阵,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去患得患失,减少了内在的消耗。

有时候想想,真的不必把父母的爱上升到很高的道德高度,它只不过是人间众多爱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可贵的情感。子女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或是人类的本能,或是一种良好美德的传承。但不管怎样,孩子要以健康的方式回报父母而不是为了摆脱内疚。因为出于内疚的回报更像是还债,当债还完了,爱也消失了。

而且,作为父母,孩子并不是我们任性的资本和筹码。孩子是因我们而来,但不是为我们而来,我们天生不是父母,是孩子给了我们这个权利和角色,在这一点上,我们还要感谢孩子,感谢他们让父母体会到生命的神奇与欣喜,让父母的生命更完整。

既然如此,作为父母,与其让孩子背负自己沉重的爱前行,不如和孩子并肩成长,这样不是更好吗?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教学研究室,郑州,450000)

编辑/卫 虹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内疚感亲子关系传承
别用内疚感绑架孩子
拆屋效应
内疚也是病
亲子舞蹈特定价值的研究
代孕子女亲子规则认定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做平等父母,勿道德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