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微课程”的设计与实现研究

2018-05-29 08:39张廷志李铭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电磁感应微课程

张廷志 李铭

【摘 要】 本文通过笔者在教育工作当中的教育实践并结合当下流行的“微课程”,基于高中物理教学当中电磁感应部分教学内容,设计制作了微课“手机无线充电原理”。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文献分析和理论研究,深入探讨了“微课程”短、小、精、悍的特点。并在详细分析“手机无线充电原理”微课的制作过程之后,提出了微课制作过程中的问题与疑惑,供大家探讨和交流。

【关键词】 无线充电;电磁感应;微课程

一、研究起源

自2014年入职高中物理教师以来,我一直都在探索如何能够借助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便利性,为学生在课内课外搭建一个更加立体化的物理学习空间与学习平台。这个过程当中,我利用时下流行的聊天工具QQ,建立起了师生课外互动的基础和桥梁,但是,我发现这个探索的过程依然很难满足现阶段的教学需要。进入高中阶段,物理学科的知识和内容相对于初中阶段变得更多更难。很难能够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帮助所有的同学将知识点吃透。同时,由于物理学科的抽象性,同学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使得一些重点难点知识尽管课内花了很大的力气,很多同学依然还是很难理解。长此以往,不仅会打击到同学们的学习自信心,更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的学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个性化学习的辅导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显得格外重要。但是由于同学们课余时间的限制以及教师分身乏术,我们需要找到一条途径来解决这种“教”与“学”的两难。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学生课余生活当中接受信息的途径大大增多,如果能够制作一些有趣、有料的小视频,一来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合理利用学生们的碎片时间,二来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对当下教授的知识进行课外延伸或者强化。在这个过程中,适当地增加一些课内难题的讲解,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做到个性化、分层次地教学,就能够有效地帮助不同能力的同学们能够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同时兼顾了所有层次同学的学习。于是,我开始进行“微课程”的制作的学习和研究。

二、“微课程”理论概述

“微课程”最早是由美国圣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教授2008年所提出,他对“微课程”的定义是:“微课程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Penrose教授所认为的“微课程”,核心理念在于教师通过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过程将教学内容同教学目标更加密切地联系起来,从而为学生提供一种更加聚焦和针对性的学习体验。

在我国最早提出“微课程”概念的胡铁生老师,胡老师作为国内最早提出和研究“微课程”的学者,他更多地是将“微课程”理解为一种基于学科教学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并且细化了这种资源的内容构成、课程载体、运作方式等的内涵。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的黎加厚教授对“微课程”给出了一个简明、通俗易懂的定义:“微课程”是时间在10分钟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内容包括教师讲授教学内容的微视频,学习单,学生学习活动的安排。从黎加厚教授的定义中不难看出,他对“微课”的定义的核心就在于“精”,并在内容的要求和形式上都做了明确的定义和规范。而在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教育部将“微课”定义为: 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通过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加上我对微课内容的理解和需求,我将我所总结的“微课程”的特点归纳如下:

(一)“微课程”支持碎片化学习、移动学习、自助式学习等多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它是借助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过程中,基于互联网作为传播媒介而产生的以服务于更多学习者的一种课程形式。

(二)“微课程”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三)“微课程”是针对某门学科中的教学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精心设计开发的一种自助学习资源包。当然,也不仅限于教学知识点的具体环节呈现,它更可以是辅助课内教学内容所 针对性设计的课外资料延伸,以期能帮助学生能够进行相关部分知识的横向扩充和纵向探深。

(四)为了便于交流、分享和应用,“微课程”学习资源包除了微视频外,还应包含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微教案、微学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实验、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等辅助性教学资源,且能根据实际的需要,有选择性地组成“微课程”学习资源包。

(五)“微课程”由于具有其独特的任务,需满足学生学习碎片化和移动化的要求,好的微课必然应具有一定趣味性,故事性与独立性。

(六)开展基于“微课程”的网络教研,能提升网络时代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信息化教研能力,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创新途径。

综合以上认识,本文中笔者对“微课程”的理解是:“微课程”是支持碎片化学习、移动学习、自助式学习等多种个性化学习方式,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教学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精心设计开发的一種自助学习资源包,它借助教学视频和与之配套的一系列辅助性教学资源,为学生在课堂内外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移动式学习提供便利,同时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高中“电磁感应”内容分析与学情分析

本章教材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1. 划时代的发现;2. 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

第二部分:3.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4. 楞次定律;5. 动生电动势与感生电动势

第三部分:6. 自感与互感;7. 涡流

本章是以初中学习过的电磁现象和高中学过的电场、磁场知识为基础,阐述了电磁感应现象和电磁感应的基本规律。本章的教材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为中心,进一步揭示了电与磁之间的内在联系。它定量地给出了感应电动势的大小的计算方法。而楞次定律用磁通量的变化给出了感应电动势方向一般判断方法。自感现象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例,是今后学习交流电、电磁震荡打基础的内容。因此,本章的重点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

猜你喜欢
电磁感应微课程
物理:电磁感应热点“扫一扫”
电磁感应新颖试题赏析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抓“四量”破电磁感应综合题お
电磁感应与交变电流测试题
电磁感应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