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学良,陈吉军,李占武,宋彦文
(1.新疆哈密地区蝗虫鼠害预测预报防治站,新疆 哈密 839000;
2.新疆自治区治蝗灭鼠指挥部办公室,新疆 乌鲁木齐 839000)
据《中国昆虫生态大图鉴》记载,披甲树螽是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优势螽斯种,是直翅目螽斯科昆虫[1]。背板及四肢蓝色、褐绿色、紫色或棕黄色,腹部圆鼓,呈灰色,有黑色斑点,四肢粗壮,外壳坚硬,全身带硬刺,披甲树螽为杂食性,幼虫取食植物地下部分,成虫主要取食植物茎、叶、花及其他软体昆虫等。大规模发生时会大量采食植被,影响植被的生长,对草原生态环境有一定影响[1-2]。披甲树螽雌性体型略大于雄性。目前对于披甲树螽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其中有将披甲树螽作为柞蚕园害虫进行防治研究的报道。将披甲树螽作为益虫天敌进行开发研究尚无研究报道[3-4]。新疆披甲树螽发生时常见有人捕捉,并有人认为其有药用和食用价值,需待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
哈密位于中纬度亚欧大陆腹地,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天山山脉横亘哈密地区中部,山脉南、北两侧多为荒漠、戈壁,生长着极少数旱生草原植被。哈密昼夜温差大,山区以北的市辖区域,年最大日较差26.7℃,年极端最高气温43.9℃,年极端最低气温-32℃。
披甲树螽雌雄个体无明显差异,仅雌虫尾部有针状产卵器。雄虫翅端有2片透明的发声器,并在左覆翅的臀区有一略呈圆形的发音锉,锉周缘围以较强而弯曲的翅脉,中间横贯一条加粗的翅脉作为音锉,右覆翅上有边缘硬化的刮器,音锉与刮器相互摩擦发声扩音[5-9]。披甲树螽交配方式独特,交配时雌虫爬到雄虫的背部,雄虫将精包挂在雌虫生殖孔外进行受精。披甲树螽的幼虫少见,在正常气候条件下以3~4年为周期大规模的成虫形态出现。见图1。
图1 披甲树螽外形
主要采用哈密地区蝗虫鼠害预测预报防治站蝗虫定位调查数据资料。
试验用虫是采集于哈密市天山乡头道沟及伊吾县下马崖荒漠草场区域的披甲树螽为试验材料。供试药物为植物源农药印楝素、化学药剂溴氰菊酯以及植物源农药烟碱·苦参碱。
试验设置9个药液处理和1个清水处理作为对照(CK),药品名称及浓度倍数见表1。
分别将各处理稀释药液喷洒在采集的戈壁麻黄草的茎叶上,然后将茎叶分成三份置于试验笼中,作为3个重复,共计30笼。
每个试验笼中投放25只披甲树螽,让其自由取食,观察和统计12 h、24 h、48 h死亡虫体数量。
表1 药品浓度及稀释倍数
采用Excel2007及SPSS16.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Arcgis软件绘制披甲树螽区域分布图。
通过将调查点位的GPS数据点位输入Arcgis软件并按序连接绘制出图(见图2),可知披甲树螽在哈密市天山山脉两侧的戈壁荒漠草场均有分布,主植被类群为曲尖麻黄、草原锦鸡儿、郭氏旋花、驼绒藜、骆驼刺等。分布区海拔约1 300~1 500 m。披甲树螽的发生情况以3~4年为周期,据记载大规模集中爆发区主要在哈密市伊州区南山口至西山乡山麓前缘。在2009、2012、2016年均规模性发生。伊吾县下马崖乡在2016年有较大规模发生。各年份发生分布区域不一致,但有重叠区,说明披甲树螽的发生分布相对集中于同一片区域,但在不同年份会出现沿不同方向迁徙扩散分布。
图2 哈密市披甲树螽危害分布示意图
表2 各处理不同时间灭杀效果(头)
由(表2)知,通过对三种药物稀释800倍后施用12~48 h披甲树螽的存活数量的统计。在施药12 h后三种农药的虫体死亡数都高于16只。灭杀率在65%以上。溴氰菊酯和烟碱·苦参碱的灭杀数量在24~48 h不断增加。而印楝素的杀虫数量在24到h后没有增加。说明溴氰菊酯、烟碱·苦参碱的灭杀效果较印楝素药效时间长。在稀释1 000倍的情况下,其灭杀率在50%以上。在稀释1 500倍的情况下,对螽斯的灭杀率在50%左右。由此说明,配比药物的浓度越高其灭杀效果越好。其中植物性农药印楝素、烟碱·苦参碱的杀灭效果受浓度影响较大。化学药剂溴氰菊酯的灭杀效果受浓度影响较小。溴氰菊酯药液在各个稀释浓度、灭杀有效期内均不显著,且稀释浓度对披甲树螽的灭杀效果不明显,在喷施不同浓度药物第48 h,披甲树螽的死亡头数相差在1头以内,在R3浓度(稀释浓度为1 500)时对披甲树螽的灭杀最低耗、有效。
通过对披甲树螽的药物防治试验可知,化学和生物药剂对披甲树螽都有灭杀作用,三种药剂在稀释800倍情况下48 h后对披甲树螽的灭杀率均在80%以上,化学制剂的灭杀效果较生物制剂受浓度变化影响小。在灾害突发时采用化学制剂能够节约成本并实现高效灭杀。在灾害轻微或保护生态环境为先的情况下采用植物源农药防治能够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
据记载,2009、2012、2016年在全疆各地均有发生。其余年份未见或少见。在发生的年份常以成虫形态出现,且发生时间早,未见类似于其他品种披甲树螽蜕皮生长的特性。可见活动周期不足3个月。深入研究披甲树螽的个体发育史及生活史等,将能为预测预报其发生和防治提供可靠依据和借鉴。而且披甲树螽的发生分布环境特殊、迁徙特点不同于蝗虫,单个虫体生存具有一定的领地性,其规模发生时迁徙方向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在自然条件下可能无法进行有效的规模化防治。
现阶段国内外对各类农业有害生物发生防治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效,主要采取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其中防治药剂的研发也从广谱灭杀剂向专一剂型转变[10-11]。物理防治领域也开始依据不同昆虫对不同波长光波的趋避性研发捕虫灭虫器械[12-13]。生物防治则主要从培育和引入特定害虫天敌捕食及微生物寄生灭杀。因此研制高效专一的防治技术和诱导式杀虫剂对该类昆虫的防治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李娜.东北地区螽斯总科昆虫分类学研究(直翅目:螽亚目)[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2]郑哲民.中国蝗虫的分类学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S2):46-58.
[3]奚福生,施仲美,黄荫规,等.螽斯捕食马尾松毛虫作用的研究[J].广西林业科技,1990,(04):10-11.
[4]杨金琛,牛雄雷,张惠淳,等.柞蚕害虫螽斯的防治药剂筛选和颗粒饵剂的防效试验[J].蚕业科学,2014,(04):743-747.
[5]赵敏,芦荣胜.戈壁硕螽和大棘螽雄性鸣声结构的比较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91-94.
[6]张雪.螽斯总科鸣虫部分种类鸣声及发声器结构的趋异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6.
[7]王静.螽斯部分种鸣声及发声齿的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4.
[8]樊变芳,王静,芦荣胜.新疆四种螽斯雄性鸣声结构的比较研究[J].动物分类学报,2013,38(02):239-245.
[9]樊变芳.山西常见直翅目昆虫鸣声及发声器的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3.
[10]刘爱华.新型蚕药“杀螽丸”的使用方法[J].新农业,2013,(19):44.
[11]黄均伟,李世龙,陈有嗣,等.防治蚕场害虫螽斯饵剂的防腐试验[J].辽宁农业科学,2013,(06):5-7.
[12]陈祯.昆虫趋光特性与粘虫色板应用的生态影响[D].昆明:云南大学,2016.
[13]鞠倩.昆虫趋光性及趋光防治研究概述[A].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粮食安全与植保科技创新[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