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卓 金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優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产业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物质基础。研判2035年产业发展和结构变动趋势,有助于前瞻性制定产业政策,推动产业向着十九大提出的2035年战略目标方向发展。
(一)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将推动我国形成以智能系统、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为核心的智能化产业新体系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建立以智能制造为先导的产业新体系。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制造业综合竞争能力和产业配套体系世界领先,已产生和积累海量数据和丰富的数据类型,为制造业开发、整合和利用数据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创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二是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消费国,智能制造应用市场巨大。三是较强的信息产业基础可为智能制造提供系统、终端、芯片、关键器件、销售网络等技术支撑。因此,我国可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智能制造的跨越发展,并带动全产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同时也应看到,如果不能有效抓住产业技术路线变动带来的机遇,我国产业发展水平将进一步落后于发达国家。
(二)发达经济体逐渐摆脱依赖常规能源将驱动我国产业加快向绿色化方向调整
主要发达国家能源供需向低碳化发展并逐渐摆脱对常规化石能源依赖。如美国在页岩气开发方面取得突破,石油需求从升转降,已经彻底扭转了能源自给率下滑的态势。目前,我国能源依存度不断上升、能源利用效率总体不高、新能源发展缓慢,产业发展用能形势不容乐观。因此,我国产业用能安全受到巨大的挑战。我国产业发展必须开展节能降耗,发展新能源,努力实现低碳发展。
(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国家意志推动产业升级,我国面临更加强烈的双重竞争压力
发达国家采取措施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发展中国家大国也加大产业发展支持力度,大力承接国际中低端产业转移。由此可见,世界主要国家均加大力度推进产业升级。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中低端,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端更为激烈的竞争。我国只有加快产业升级才能保持在世界产业第二阵营的地位,并向第一阵营迈进。
(四)我国劳动力素质、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提高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削弱将为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提供条件
一方面新的比较优势为产业高端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是劳动力素质和质量不断提升。目前,我国已经是理工科高校毕业人数最多的国家。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我国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在世界排名第一。高速铁路、宽带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世界领先。人才、基础设施等众多新的比较优势有利于我国承接国际高端产业转移,同时也有利于培育产业自主发展、向高端化迈进。另一方面劳动力人口数量减少、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快速上升,以低劳动力成本为代表的传统比较优势减弱倒逼产业高端化发展。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创新能力总体不强,几乎所有工业行业都有核心关键环节受制于人,产业高端化发展仍面临严峻的挑战。
(五)我国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倒逼产业降低资源环境消耗
与发达国家相比,未来我国的产业发展已经没有了廉价的资源保障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一是人均森林、石油、铁矿石等资源保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二是产业资源环境消耗量高出发达国家约8倍。三是碳排放、土地污染等问题严重,环境承载力弱。因此,能源资源环境约束将持续增强,产业发展面临极大挑战。
综合判断,我国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既有有利条件,又面临巨大挑战。如果能够把握住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则能够加快我国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进程。
(一)我国全面实现工业化,服务业将成为产业结构变化的绝对主导
当前我国产业发展处于后工业化阶段,在该阶段已经持续了4年。根据顺利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产业发展一般规律,后工业化时期到工业化全面完成最快需要约20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发展,在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战略布局,将有利于促进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采取保守乐观的估计,再需要20年左右可全面实现工业化,即到2035年我国产业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强国行列。根据工业化发展阶段一般规律、运用时间序列趋势外推法计算,到2035年,服务业成为了主导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超过70%。
(二)三个“一体化”引领新一轮产业体系加速重构
1、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一体化发展
在我国产业体系蕴含的高质量海量数据、规模超大并且需求多样的国内市场、信息产业基础等优势不断发挥的情况下,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将取得明显进展,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实现一体化发展。
一是产业运行实现较大自动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制造、流通、交付、运维和服务等环节普遍使用人工智能设备,相关信息系统充分集成。在此情况下,产品和服务的使用状态信息实现即时自动反馈。因此,各环节实现自动改进,产业运行效率实现有效提高。
二是供给能力高度弹性化。家庭资产和经营性资本之间无明显界限,个人技能与个人资产、生产能力、基础设施普遍线上化和平台化分享。在此条件下,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创新链上下游之间联系实现即时无缝对接和协同。因此,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达到了弹性化按需调用,产品和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空前提高。
三是产品和服务的线下感知体验和线上便捷性有机统一。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产业化应用普及,带有生物识别等人机交互接口的智能终端及传感器广泛使用。在此条件下,产品与服务各环节从虚拟到现实、从线上到线下感知功能达到人体全方位体验的高级水平。
四是产品和服务广泛实现个性化定制。研发设计、计划排产、柔性制造、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实现集成和协同优化。在此条件下,产品和服务可模块化设计和个性化组合。由此,用户普遍可以通过个性化需求信息平台实现对所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定制。
2、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一体化发展
在全球能源格局深刻调整的压力和我国资源环境约束逐渐趋紧的驱动下,我国产业发展绿色化将逐渐深化,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实现一体化发展。
一是绿色能源广泛使用。光伏、风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使用比例大幅提高。化石能源使用仍占据一定比例,但化石能源生产的资源使用效率实现有效提高。
二是绿色产品大范围使用。工农产品生产过程实现低碳化,工业产品生产实现节能减排,以微生物资源产业化的工业型新农业(白色农业)、海洋生物农业(蓝色农业)大规模应用,农业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农药、化肥使用量显著降低。新能源汽车、零能耗建筑、有机农产品等低碳、安全工农产品得到普及。
三是循环经济在更大范围内应用。工农业单个生产过程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工业余热和废弃物在单个产业链内部都得到充分利用,农业生产中植物饲料与动物肥料的种养间循环结构大规模建立。工农产品生产的社会化大循环“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产品”有效建立,产业发展方式从规模经济型转化为范围集约型。
3、产业链掌控和附加值获取能力一体化发展
当前,我国产业处于国际分工第二梯队,距离第一梯队国家仍有明显差距,这说明我国产业升级的空间仍很大。在政府大力发展高端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情况下,我国人才、基础设施以及创新优势将不断得到发挥。产业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从成本竞争转变为技术、质量、品牌、服务竞争,产业链掌控和附加值获取能力实现一体化发展。一是掌握产品研发设计、创新型服务商业模式设计开发和现代生物育种能力等研发设计环节。二是掌握核心元器件、基础软件和基础材料供应能力等高端生产制造环节。三是掌握品牌营销环节,产品和服务实现高品质高性能、高档化精品化、高价位、高文化内涵,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知名品牌。
(三)产业三个“一体化”发展水平定量预测
根据对工业化进程一般规律,到2035年我国将进入全面实现工业化发展阶段,产业发展进入世界强国中等水平。选取能够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的跨国数据,对我国未来产业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判断。
1、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一体化发展水平预测
度量指标选用网络就绪指数。网络就绪指数(NRI)是世界经济论坛在基于各国信息与通信技术(ICTs)的应用现状和发展潜力的基础上,对世界各国或地区(占全球80%的人口和90%的产出)网络化准备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估得到的指数,指数值以7封顶。
当前,美、英、法、德、日、韩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网络就绪指数平均值为5.6。考虑到网络就绪指数是个相对指标并以7封顶,预计发达国家网络就绪指数到2035年大致仍为5.6。根据我国信息化基础和信息产业优势的跨国比较结果,判断到2035年我国将完成产业的智能化改造并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网络就绪指数达到5.6。
2、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一体化发展水平预测
度量指标选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当前,美、英、法、德、日、韩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每美元(2011年不变价购买力平价)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平均值为0.11千克石油当量。1990—2015年,26年间发达国家能耗呈现明显的平稳下降趋势。因此,以1990—2015年美、英、法、德、日、韩能耗平均值进行时间序列线性回归,并往外至2035年为0.068。
一是从典型工业化国家的经验看,工业化进程往往伴随着能源需求强度以及钢铁、水泥等资源性行业比重的快速增加,工业化完成后出现峰值并缓慢下降,不同研究机构均对我国能源需求出现拐点做出了预测。二是我国大力推动节能环保。某些东部沿海省份资源环境消耗临近红线,不得不强力推进产业绿色改造。在这种趋势下,最近25年来,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以超过发达国家的速度较快下降。三是未来国家能源安全受到更大威胁、资源环境约束趋近红线。综合以上三方面考虑,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将保持较快的下降趋势,判断到2035年我国将接近发达国家水平。2035年,我国每美元(2011年价格PPP)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将接近0.068千克石油当量。
3、产业链掌控和附加值获取能力一体化发展水平预测
度量指标选用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以下简称“研发强度”)。当前,美、英、法、德、日、韩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研发强度平均值为2.85%。1990—2015年,26年间美、英、法、德、日等较为成熟的发达国家研发强度平滑缓步略有上升。韩国作为后进入发达国家阵营行列的国家,产业高端化在短时间内实现,其研发强度并不代表发达国家的普遍特性。因此,我们选用美、英、法、德、日等较为成熟的发达国家研发平均值,以对数曲线拟合并向外推至2035年为2.62%。
近20年来,我国研發投入强度以高于美、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的速度快速增长,已经由1996年的0.56%增长到2016年的2.11%,并于2010年超过英国水平、2016年接近法国水平。在国家大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情况下,综合判断,预计研发投入强度将保持持续增长,到2035年达到并超过发达国家水平。2035年,我国研发投入强度将达到并超过2.62%。
在未来20年,必须积极顺应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产业发展特殊国情要求,努力克服推进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可能遇到的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构建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确保产业发展为实现十九大提出的阶段性目标提供有效支撑。
(一)提高创新能力,培育供给侧新动能
加大产业技术前沿研发投入力度,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相贯通,形成全球领先的产业技术成果。强化外资政策的产业导向,探索外资技术的强制转移行政规定之外的其他更为有效的转移机制,扩大外资的技术和管理溢出效应。加强人力资本培育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二)以智能制造为着力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智能制造核心技术争取突破,在智能感知、机器学习、智能人机交互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依托大型企业在重点产业领域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产业联盟,大力培育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制造服务。建立新兴技术应用的安全预警机制,有效管控新兴技术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方式。
(三)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推进可持续发展
要通过开发绿色工农业产品和服务、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种植园、发展绿色园区载体、构建绿色供应链、培育绿色企业、加强绿色监管等措施,构建现代绿色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因地制宜推进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
以更严格的资源开发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最先进的工业技术进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防止掠夺性开发不可再生资源和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对于主要生态功能区域,则要以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进行利益补偿,同时也要以积极创新的方式探寻适合这些地区发展的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项目批准号:14XNJ021,项目名称:时间序列分析中尖峰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项目分类:明德青年学者计划。〕
〔成卓,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所副研究员。金阳(通信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