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禧扬 胡艳芳 秦天碧
摘要:发挥金融扶贫的作用,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金融扶贫的不同融资模式和经验做法,阐述了开发性金融的基本理论和运行机制,并就坚持开发性金融打赢扶贫攻坚战提出建议。
关键词:金融;扶贫
一、金融扶贫界定
金融扶贫是指通过投放金融产品,发挥金融的杠杆作用,采用造血扶贫的模式,缓解贫困地区的资金供需矛盾,从而促进贫困地区提升自身发展能力,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对比金融扶贫与财政扶贫,两者区别主要体现在:一是金融扶贫以金融机构为载体,而财政扶贫是以政府作为传递方式;二是金融扶贫通过资金循环实现,而财政扶贫通过补贴方式实现;三是金融扶贫是由市场发挥作用,财政扶贫是由政府进行干预;四是金融扶贫注重的是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而财政扶贫注重的是贫困人口的福利性需求。
二、金融扶贫的发展现状
金融扶贫从一定程度上讲,需要支持的扶贫开发项目具有可持续性和微利性,这就决定了金融扶贫是在保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以信贷投放的方式,通过扶持具有示范带动效应比较明显的扶贫项目,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帮助其实现可持续的脱贫和发展。
(一)国际经验。
1.肯尼亚:互助协会帮助为主。部分从事小额信贷业务的银行成立私营互助协会,其最初的资金来源主要为私人资本和存款。随着协会的发展,捐助者的捐助资金和协会的留存收益也成为主要的资金来源。协会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低收入者,一半以上是妇女。
2.孟加拉国:主要是非政府组织救助。从事小额贷款项目的机构非常多,有超过600个非政府组织参与其中,资金来源主要为捐助,其中政府起到了决定性的支撑作用。这些组织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妇女。这些救助组织通过培训、金融服务等方式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并不是简单地提供贷款。
(二)国内模式。
1.委托零售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入股,将入股资金存入村镇银行,再由村镇银行向社员提供资金,审核社员的信用以及还款能力,办理发放贷款的手续,并收取手续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此过程中为社员提供贷款担保。这种模式一是减少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人工成本,降低了贷款风险;二是解决了村镇的后续资金不足的问题,增加了资金实力。
2.批发零售模式。这种模式通过传统的金融机构向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等提供批发性质的贷款资金,再由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等将贷款资金转贷给贫困农户。这种模式降低了贫困人口享受金融服务的门槛,解决了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等资金不足问题,实现了扶贫方式由零售转变成批发。
三、坚持开发性金融 打赢扶贫攻坚战
开发性金融是指国家通过建立具有国家信用的金融机构,为特定需求者提供中长期融资,推动市场主体的发展,从而达到政府目标的一种金融模式。开发性金融将银行的融资优势与政府的协调优势结合起来,把政府的力量转化为市场的力量。
从国际上看,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扶贫开发都离不开“开发性金融”的大力支持。对于开发性金融这个说法,各国略有不同,其本质是一样的。比如,世界银行可以为贫困地区提供低息甚至无息贷款资金,主要用于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社会性事业发展,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德国复兴信贷银行主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以及保障性住房等领域,并且向支持中小企业及农村区域社会发展的商业银行提供资金支持;金砖国家的开发性金融机构作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纽带,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长期信贷资金支持。
从我国来看,经过初步测算,实现脱贫大约需要20万亿元资金,如此来看,单依靠财政是无法实现的,必须要有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开发性金融机构具有长期、大额、低收益等优势,能够较好地满足巨大资金的需求,确保到2020年如期实现贫困县全部脱贫的目标。为更好地发挥开发性金融的作用,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议如下:
(一)加强银政合作,政府主导整合资源。开发性金融机构要将自身的融资优势与政府的组织管理优势结合起来,政府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主体,金融作为必须的推动力量。开发性金融要建立“政府部门主导、开发性金融支持、企业平台参与”的运作机制,充分发挥扶贫规划的先导作用,坚持政府主导,通过政府整合各类资源,实施资本化运作,形成金融支持城乡发展新动力,加快扶贫开发进程。
(二)完善机制建设,夯实金融扶贫基础。脱贫攻坚需要借助地方政府来扩大融资来源。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一是做实投融资平台,通过赋权经营、注入有效资产等方式;二是通过“省带县”或者“市带县”,整合各方资源,促进市场及信用建设,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提高开发性金融服务贫困地区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三)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引领社会资金进入扶贫领域。开发银行要发挥政府和市场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结合政府信用以及市场化、商业化运作,推动贫困地区建立吸引社会资金持续进入并且能够实现良性循环的市场、信用和制度,进而弥补制度缺陷并填补市场空白。要通过“投资、贷款、债券、租赁、证券”等综合金融服务,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扶贫开发领域,建立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以及风险防范机制,探索形成“政府主导、财政支持、市场运作、金融服务”的扶贫开发新模式。
(四)助力金融生态改善,为金融资源持续进入提供载体和手段。一是着力推动培育健康运行的市场主体,建设良性运转的制度体系,彻底打通扶贫开发的融资瓶颈;二是了解贫困地区真实情况,因地制宜,设计符合实际情况的信用结构,加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丰富多样的金融产品,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郭金洲,河北银行业金融扶贫的多样化实践,中国扶贫2014(17)
[2]王绍宏,中国开发性金融及其转型研究,学位论文,2008
[3]李志辉,开发性金融理论问题研究——弥补政策性金融的开发性金融,南开经济研究,2008(4)
[4]陈元,开发性金融与中国城市化发展,经济研究,2010(7)
[5]冯娟,各国扶贫的经验,金融信息参考,2004(7)
[6]马学思,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开发性金融支持研究,甘肃金融,2007(8)
[7]曾康霖,再论扶贫性金融,金融研究,2007(3)
[8]梁庆凯等,探索精準扶贫新路径,开发性金融研究,2015(1)
[9]庞瑞芝等,防范农民道德风险的小额信贷机制研究——基于开发性金融理论的视角,农业经济问题,2010(8)
[10]袁力, 以开发性金融推动扶贫开发,金融时报,2014.11.3
[11]史林东,加大金融精准扶贫力度 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甘肃金融,2015(10)
[12]刘俊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战略的资金困境及解决路径,调查研究,2015(8)
(作者单位: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