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条大路通农家,丢了扁担车子拉,幸福生活万年长……”暖春四月,在“中国白裤瑶之乡”广西河池市南丹县的旖旎乡村,处处飘荡着这样优美的山歌。
自2016年南丹县开展农村公路建设大会战以来,该县各村屯的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公路,正成为助推南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长征火箭”。
为扎实推进精准扶贫、脱贫工作,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提高贫困群众脱贫攻坚满意度,从2016年开始,南丹县通过整合和融资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先后印发了三批实施方案,计划投资3.74亿元,实施农村公路建设525条1131.43公里、便民桥梁142座。
该县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共建”的原则,重点打造白裤瑶聚居区旅游扶贫专线,补齐农村基础设施道路短板,全力推进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确保实现到2020年与全国、全区、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为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并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南丹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以分管脱贫攻坚和交通运输工作的副县长为副组长,以县交通运输局、县扶贫开发办、县财政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基础设施建设专责小组,负责抓好组织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和督促检查工作。
截至目前,该县第一批农村公路建设50万元以下的项目125条,已完工114条129.37公里,50万元以上村级道路134条,已完工64条192.84公里;第二批道路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中;第三批20户以上村级道路硬化正处于设计和实施路面平整阶段。
“以前,从屯里到外面去都是步行。现在路通了,方便多了。”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怀里村戈扎屯的白裤瑶同胞黎金宝说,如今村里的环境大变样,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楼房,有的还买了面包车、家庭小轿车。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因男子穿齐膝白裤,故称为“白裤瑶”,总人口约3万。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民族,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他们主要聚居在广西西北的南丹县八圩、里湖瑶族乡和贵州省荔波县朝阳区瑶山乡一带,这些地方在偏远的大石山区里,生存环境非常恶劣。
南丹县六寨镇农村公路
南丹县农村公路建设如火如荼
“修通农村路,便民又致富。”怀里村村支书黎金仕笑呵呵地念起了他的顺口溜。黎金仕家在怀里村戈扎屯,横隔在戈扎屯和村部中间的是两座大山,直线距离仅3公里多,在没修公路时,他们去村部必须走40多分钟的山路,或者选择坐车绕行10多公里到乡里再到村部。周边村屯的孩子到村里的怀里小学上学,也只能翻山走路去。交通条件的限制,不仅阻断了货物的流通、出行的脚步,也阻断了对外信息的交流,更是将外界的文明狠狠地拦在了门外。
随着村级道路设施建设大会战如火如荼地开展,南丹县铺就了全县的交通路网,水泥硬化道路通达各村屯,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17年11月,怀里村戈扎屯至化桥屯村级道路顺利完工,道路沿线的200多户村民告别了不通水泥路的历史,戈扎屯也有了直通村部的公路。“以前,小孩读书都要父母走路送去,现在不用了。”黎金仕满脸欣慰地说,现在小孩上学,父母骑摩托车不到10分钟就可以送到学校。
路通了,生产生活有了基础保障,小孩上学也方便了,村民的致富路更宽了……如今,作为村支书的黎金仕还带头在村里搞起了黑猪养殖,成立了“怀里村黑猪养殖合作社”,带领村民发家致富。
随着村路的畅通,怀里村民接触外界机会增多,吸收了更先进的理念,思想变得更加开放,同时也向外界传播了白裤瑶民俗文化。
“博物馆每天都会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参观。”怀里村的老村支书黎光耀一边自豪地介绍怀里的变化,一边介绍位于怀里村的“中国第一座瑶族生态博物馆”、河池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该博物馆是保护、传承白裤瑶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黎光耀说,他当了15年的村干部,这几年村里的变化最大。
如今,依托着博物馆的建设,怀里村还在博物馆周边建起了灯光球场。每逢节日,周边村屯的人们都会聚集在一起搞文艺表演,开展打陀螺、斗鸡等比赛,生活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如今,一条条通往大山深处的道路,宛如一条条瑶山“动脉”,点燃了沿线群众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的希望,承载着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公路建好后,更要管护好、运营好。“农村路网如果维护不好,一样发挥不了作用,等于没修。”南丹县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说。
农村公路最怕的就是遇到洪涝等自然灾害。去年,南丹进一步加大了对水毁公路的修复,对六寨至巴定、罗富至同贡等水毁严重的公路,进行了路基和路面维修。全年共投入养护维修资金400万元,修建公路水毁项目30个。
此外,南丹县交通部门还对县、乡、村道进行全面的安全隐患排查,完善危险路段的安全警示标志,在农村公路主要路口、学校路口及集镇增设各类警示标志牌90多块。